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李贺诗歌“奇崛冷艳”的艺术风格,在中唐独树一帜,自成高格。李贺诗歌的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一“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分不开的。而作家的创作个性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家庭及个人经历密切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 ,李贺的创作可谓独树一帜 ,其诗歌风格以冷奇幽艳著称 ,宋人曾以“鬼才”目之、“鬼仙”誉之 1。对于李贺的创作特色 ,前人已有充分认识 ,如杜牧所谓“鲸口去鳌掷 ,牛鬼蛇神 ,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2 。周紫芝所谓“李长吉语奇而入怪”3、王思任所谓“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 ,如此之美 ,幽冷溪刻”4 ,皆为中肯之论。李贺之所以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与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创作心理定势有着直接的联系 ,而后者恰恰是李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拟通过揭示李贺创作个性和创作心态的特点 ,进一…  相似文献   

3.
何新所 《中州学刊》2012,(1):181-183
王庆澜的《和长吉诗》是现存唯一的对于李贺诗歌进行全部唱和的作品。唐代天才诗人李贺的作品,以其瑰奇的风格独树一帜,受到历代读者的广泛喜爱,拟长吉体、和长吉诗,代不乏人,构成了李贺诗歌接受史上的重要层面。关于李贺诗歌接受史方面的研究,专著、论文已经很多,论述可谓详尽。馆藏王庆澜文集更正了以前研究中对其生平及著述的错误记载,论述了王庆澜《和长吉诗.自跋》的理论价值并阐述了王庆澜《和长吉诗》在李贺诗歌接受史上的重要价值,极具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诸多诗评家都关注到了中唐诗人李贺诗歌中具有"艳"的风格特征,并构成了李贺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主流风格。然而在众多的批评观点中褒贬赞毁各持己见,有的盛赞为天地奇彩,有的大加肯定,有的不乏贬损。本文在历代诗论中擘肌分理出各论主旨,耙梳厘清出其诗"艳"所具"侧艳"、"幽艳"、"古艳"、"怪艳"、"冷艳"等内蕴,明确"艳"之风格乃李贺风骚独领,历久不衰,成为了一种艺术典范,为后世所宗。  相似文献   

5.
李贺的声望在两宋诗坛经历了一个由晦而显的变化过程。宋人论许重义理、主韵味,对贺诗奇警刻露的风格颇有抵触。这在北宋表现得尤为明显。南宋中、后期,李贺声名渐著,研究、仿习贺诗者日多,这与其时江西、江湖诗派末流流弊丛生,有识者欲以贺诗词采、意境予以针砭的努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贺诗的玉石母题臆说刘小平近读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有论及李贺诗的地方,说:“李贺于六代作家中风格最近明远,不特诗中说鬼已也。”①这正是钱先生不囿于前人成说,独具慧眼的地方。这一“明远”的评断,对李贺诗的认识至少是一种完善。所谓“明远”,乃指“诡靡,...  相似文献   

7.
诗歌意象是以词语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它的特点对个体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有关键意义。本文从李贺诗歌意象的构造、特质、组合三方面浅析他诗歌意象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贺诗风宋末即有仿效者,至元初,谢翱、刘辰翁等提倡揄扬,促成了李贺诗风的影响扩大。宋末元初诗人对李贺的接受和学习,一是由于文学观念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宋末元初家国巨变的惨痛经历,让他们更能理解李贺,欣赏李贺。  相似文献   

9.
爱情诗是李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意识、重阴思想和房中、长生之术对李贺爱情意识的萌发,以及道教神仙事物和道教典籍对李贺爱情诗的意象意境的创造都有着重要作用.李贺与女冠间的恋情也是其爱情诗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可以说,道教文化促使了李贺爱情诗的兴盛并最终开晚唐乃至宋代爱情诗、词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爱情诗是李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意识、重阴思想和房中、长生之术对李贺爱情意识的萌发,以及道教神仙事物和道教典籍对李贺爱情诗的意象意境的创造都有着重要作用。李贺与女冠间的恋情也是其爱情诗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可以说,道教文化促使了李贺爱情诗的兴盛并最终开晚唐乃至宋代爱情诗、词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是清人王琦编注的。王琦是清代研究唐诗的专家。他的《李太白集注》,跟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齐名,但《李贺诗歌集注》卷首,选登了戴叔伦《冬日有怀李贺长吉》的诗。据权德舆所作戴叔伦墓碑铭,戴是德宗贞元五年(789)死的,而李贺则是贞元六年(790)生的。这首诗或是伪作,或是所怀李贺长吉另有其人.总之不是诗人李贺。王琦盖误也.  相似文献   

12.
李贺诗歌的总体特征是奇诡、晦涩,有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倾向。这种追求与倾向,与李贺的自身经历有关,更与其所处的大唐帝国由盛变衰有关。把握住了这两点,也就把握住了理解李贺诗歌的关键和钥匙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李贺的诗歌是这个黄金时代产生的一朵奇花异卉 ,但是多少年来对李贺的诗歌毁誉不一、褒贬不同。曾经有人把他看作是唯美主义者 ,认为他追求的只是形式美 ,与现实没有多大关系。 2 0世纪 70年代 ,有些论者受了所谓评法批儒的影响 ,把他列为法家诗人 ,认为他的诗歌处处和儒法斗争相关。 80年代以后 ,有些学者反对从儒法斗争角度去评价李贺 ,可是又走入另一个极端 ,避而不谈李贺诗歌和时代政治思想斗争的关系。这样 ,李贺的面目及其诗歌的历史价值还是模糊不清。究竟如何评价李贺的诗歌呢 ?这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考述唐代诗人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和赴京师会试的时间、情形及原因 ,分析李贺赴京会试的四种情形。结论表明 ,李贺应进士试不第 ,可能是礼部不准其参加考试 ,更有可能是他自己迫于压力放弃了考试  相似文献   

15.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在唐朝众多的诗人中,毛主席特别提出李白和李贺,这是因为,年轻的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特殊的艺术成就。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县) 人,曾当过九品的奉礼郎,职卑位贱,一生郁郁不得志,死时才二十七岁。李贺是唐王朝宗室的后裔,是一个没落贵族,但就其实际的政治、经济地位而言,则属于中小地主一类。他生活在唐朝德宗、宪宗时代,当时  相似文献   

16.
张振谦 《理论界》2006,(3):193-194
爱情诗是李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道教神仙事物、道教典籍和存思术对李贺爱情诗的意象意境、思维方式、艺术语言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道教文化促使了李贺爱情诗艺术奇葩的绽放并最终开晚唐乃至宋代爱情诗、词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典故的"有意误读"是李贺诗歌美学的一大亮点.由于有意误读,典故原义与语境义之间便构成对话与冲突,从而在诗句中形成语义裂隙,诗意变得隐秘而复杂."任公子骑白驴"、"虞卿"、"千金买骨"、"魏明帝青龙九年"作为个案,对李贺诗歌的典故误读现象进行详细解析,以期窥见李贺的隐秘文心,彰显李贺诗歌的独特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8.
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李贺不写七言律,包括七言律诗和七言排律,即当时所谓七言近体。在李贺全部作品中,确如姚文燮《昌谷集注·凡例四则》中所说,“斯集唯古体为多,其绝无七言近体者。”李贺不写七言律,是否由于缺乏写七言律的能力?这个问题,在分析李贺作品后,即可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鬼才”风情--从李贺笔下的女性世界看其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谷 《江淮论坛》2003,(5):156-160
李贺诗歌中有众多的女性形象,本文即从诗中建构的女性世界中去探寻其女性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李贺笔下的女性是诗人情爱期望、情感认同以及对人性美渴求的理想载体,从他的这种意识中可以体察李贺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唐众星堆灿的诗坛上,天才而短命的李贺以其瑰奇诡异“虚荒诞幻”①的诗作卓然而立,并独树一帜而大放异彩。然自晚唐诗人杜牧那句“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②的评语一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诗评界,李贺诗歌“少理”便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张戒在《岁塞堂诗话》中说:“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词为主,而失子少理。”王礼锡先生也说:“他的‘怪’的修辞法——(指李贺诗歌险怪奇特之风格——引者注)有时几乎超出于情理之外,所以招‘稍加以理,可以奴仆命《骚》’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