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颠覆了原作与译作的等级关系,为译者带来了解放的福音,使译者有了充分展现其创造性才能的开放性空间。译者的历史意识、译者的文化意识以及译者的读者意识都指向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而体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和谐统一的译者主体性才是译者应有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诠释学的哲学观点作为理论框架和引入William R.Catton,Jr.在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发表的“价值论”作为佐证依据,探究译者的“翻译欲”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主要从译者渴望获取“Desiderata”(渴望得到的某个译文)的永恒追求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证明译者的实际产出译文是很难达到译者的理想译文,并且初步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和提出3种假设以确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欲的特殊格局和揭示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接受美学翻译观的指导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宣传画册《发现崇左》的翻译实践展开个案分析,得出:译者在进行地方宣传画册翻译时,需明确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借鉴译入语平行文本常用的范式,灵活使用直译法、释义法、加注法、省译法,采用简洁直白的语言表达,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对于宣传画册中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译者需发挥主体性,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讲好地方故事,传播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回顾以往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对谁是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性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翻译主体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广义的翻译主体性指译者、作者、读者、发起人、评论人等的主体性及他们的主体间性.翻译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与影视片名的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译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而不是一种以文本形式出现的静态的终端产品。影视片名的翻译既不能无视译者的主体性而束手束脚 ,而又不能无限夸大译者的能动性而背离原本。译者在行使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权力的同时 ,面临着包括翻译动机、社会特点、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翻译情景的制约 ,他应该采取变通办法使译文尽量为译入语规范所接受 ,并尽量做到准确、生动、传神 ,避免诸多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6.
作者与译者身份重合这一特征使得自译成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本文试通过分析穆旦诗歌自译作品,探讨自译现象对普通译者的借鉴作用。将穆旦诗歌自译作品与其他个别译者的译文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穆旦自译的诗歌较原文虽然也有改动之处,但基本较为忠实,有时其他译者的译文比穆旦的翻译还要自由。从穆旦的自译作品可以获得的启示是:第一,翻译与创作并非对立;第二,文学翻译必须传递原作的精神内涵;第三,分析研究自译作品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原文意义。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包括能动性受动性两个方面,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众多,译者本人的内因也在其中。文章以翻译家夏济安和他编选翻译的《美国名家散文选》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译者的宗教观、女性观、爱情观和悲观主义思想等人生哲学思想对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外宣翻译是目前翻译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研究的角度和范围都很广泛。该文着眼于外宣翻译的意识形态问题,论述了意识形态对外宣翻译的影响,包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政治语境对于译者主体性的限制,以及为了更好地实现外宣翻译的目标,译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还乡》中景物描写翻译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通过对《还乡》译本中景物描写的相关译例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揭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贺鸿莉 《船山学刊》2008,11(1):143-145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问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1.
译论家韦努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以来的西方翻译中,归化翻译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译文中见不到译者的痕迹,译文仿佛用译入语创作的原文。本文将会对这种状况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介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异化翻译观。  相似文献   

12.
陈岚 《南方论刊》2010,(12):58-60
古往今来,译者的社会地位底下,并不时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替罪羊",这使得译者和翻译活动处于尴尬的境地;然而我们依然能看到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发挥及其能动的作用。成为一个合格的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素养,更要有肩上承担的文化传通的使命。本文研讨了译者面临的窘境与能动性和译者的素养与责任。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主体性会对文学作品的呈现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主体性比较研究。首先阐述了我国现有的《傲慢与偏见》译本所蕴含的经久不衰的社会价值,然后从翻译思想的对比角度分析了孙致礼先生和张经浩先生的不同之处,最后则从语言、作品风格、二次加工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萧乾、文洁若的《尤利西斯》中译本和金陡的《尤利西斯》中译本是同时代产生的,也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两个中译本,但这两个中译本在遣词造句、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翻译处理上,都呈现出了巨大差异和不同特点,充分反映了三位文学翻译家在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中为接近原文、再现原著精神风貌的译者主体性意识。《尤利西斯》两中译本的显著差异表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原作者的态度、译者的翻译策略和译者的具体语言操纵等方面的主体性差异是决定两个中译本风格迥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诗英译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重视译者的主体性,而译者的主体性,通向译者的创造性。一旦抹杀了诗歌译者的创造性,也就等于取消了诗歌翻译本身。诗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诗语再生、再造的过程。散体译诗与诗体译诗以及学术性译诗与文学性译诗,作为汉诗英译的两种策略,将长久地并存于国内外翻译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翻译的实践精神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的本质,重新审视了译者主体性与原作和读者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国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现状,提出在借鉴西方译论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翻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这是我国翻译事业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尽善尽美——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诗歌翻译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四大挑战,分别为:“隐”之琢磨不透;“玄”之表意不清;“想”之不合逻辑;“巧”之难以比拟。鉴于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应把握四大原则:“感受音形美”;“揣摩立意美”;“体会境界美”;“重现综合美”。把“尽善尽美”作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译者主体性实现的归宿点,以“综合美”的实现,来平衡诸“美”间的冲突,有助于译诗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意义表达依靠语境.文学作品翻译除了受语言语境影响,还受非语言语境各个因素的共同制约.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翻译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构成翻译过程的内在困境:成人译者在翻译时很难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等,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非语言语境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外凸显.结合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任溶溶先生翻译的E.B怀特小说《夏洛的网》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从文化背景、情景场合及人物主观因素三大方面探讨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制约及解决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对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视界融合看跨文化交流中的广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作友  任静生 《学术界》2007,(5):216-222
广告翻译的目的是要求译文必须为译语读者所欣赏、接受,广告翻译是作者、译者和读者多元合作下的文本再生.成功的广告翻译,要求译者替读者着想,善于做到跨文化交流中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20.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唐诗英译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业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唐诗英译和文化传播的效果。通过对唐诗的英译研究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存在、支配和贯穿于译者对诗歌文本的选择、阐释及翻译策略的运用之中。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的唐诗英译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宽容的译诗评价多元体系,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