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生存方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的关系;二是人的现实关系和虚拟关系。人的自然生存方式和人的文化生存方式都是一种现实的生存方式。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网络化趋势的扩张,使虚拟实在成为人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新型的生存方式。如果不能处理好现实的生存方式与虚拟的生存方式的关系,不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生动的、直接的、现实的关系将被淡化,而且由于失去了这样一种活生生的物理现实的根基,未来的人类生存方式也可能走向枯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时间理解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不仅是哲学的话题,而且是科学的问题。时间的本质、属性、结构以及时间与人的关系等都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个难题。只有从自然时间、生活时间和社会时间3个维度来理解时间,才能把客观性的自然时间与人的生存境况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深刻理解时间本质、属性的同时,也反顾了人类生存状态本身。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生存论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把教育问题与哲学生存论关联起来,具体从生存构境、意义创序、乐观主义的未来导向等方面展开来说明教育的生存论维度或本质,并对当今教育领域的张力和困境作出粗略的厘定,谋求教育问题解决的启示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以突出对教育作生存论思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个体生存论是克尔凯郭尔的基本哲学思想,个体生存论思想的形成缘于对思辨哲学体系的彻底批判以及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单个的人”和“生存”是个体生存论的核心概念。“单个的人”就是由激情的内向性和不断生成的主体性所构成的生存性存在,成为一个单个的人应该是人的生存目标;“生存”是对人的生存性结构的描述,即人是一种关系,是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以及自由与必然的综合,“生存”就是人实现自我本真存在的过程,包括人的自我参与、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审美人生、伦理人生和宗教人生,表现了人生选择的三种层次或境界,人在这三种层次间的挣扎与决断,表现的是人的生存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是被西方女权主义者看做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的父权制问题.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普泛性的人类生存制度,它是一种绵延了数千年的人类生存历史,同时它也是一种坚硬的覆盖面极广的人类生存现实,涉及到包括两性关系在内的又绝不仅仅是两性关系的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涉及到由这种制度化的生存现实所决定和衍生出来的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和潜心理.  相似文献   

6.
浅议中国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心观点为:中国企业文化,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因素,即它不仅探求企业生存和获利问题,而且关心人的道德力量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围绕这一观点,对传统儒学文化与现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审美与人的生存关系论是关涉美学哲学基础的问题。人的生存表现为生物生命、精神性、社会性的生存个性。对于人的特殊生存而言,审美不但有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实现了人对外物的诗意占有;不但使人以特殊方式实践了自由、解放,更在更高的意义上给予人的本质力量以全面、丰富的确证。  相似文献   

8.
“非人类中心主义”在检讨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的自然观和环境生存模式方面功不可没,但它暗含的“人与环境只能是互斥关系”这样一个前提值得商榷。征服自然的环境观念、人与自然冲突的生存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人与环境共生共荣的理念和生存模式是可能的。当然,使这种模式具有客观普遍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给人类交往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时间消灭了空间",人类交往的广度得以扩展。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交往的深度是否随之增加?选择微信朋友圈为例,通过对朋友圈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微信朋友圈是现代人生存危机的一个投影,城市化、工业化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工具理性宰制下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脱离了主体间的合理关系,降级为物的关系,因而交往也是肤浅的、碎片化的。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展现了伦理学研究的新视域,实现了伦理学从人际伦理学向自然伦理学的重大拓展。但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缺乏深厚的哲学基础性思考,有必要从哲学上阐述这种转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环境伦理学的关键是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诉求,这正是哲学自然观的核心问题。因而,自然观应该成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为其不同原则和理论进行鉴别、比较和分析,提供更根本的哲学根据。自然观与人的生存方式是相互作用的。自然观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反映,是在最高哲学观念上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认知。人类经历了自然生存、人工(技术)生存,正在走向生态(绿色)生存,自然观也相应地从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哲学观念的超越性和前瞻性,又可以为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人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始终是未完成的,始终处于不断提升自已的过程之中.与一般物质发展过程有所不同的是,人的提升是一个不断走向自觉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的提升表现为三个层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人的提升表现为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人的提升表现为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人与人的关系明白合理;在人性完善的层面,人的提升表现为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人在三个层面的提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代哲学总体上是在解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中,诉求于人与动物的区别而又严密遮蔽人最核心的生存问题来论说人的本质的,如此势必导致对人的本质的逻辑推演和构造,"人"最后也就成了一种绝对化、实体化和逻辑化的规定。马克思深入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揭示出对人另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人应当怎样生存?"从而展露了考察人的本质问题的真正可能性和价值路径。在价值的视域中,人的本质就是不断追寻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现存世界的基础 ,并在这个基础上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互为中介、相互制约、相互映照的 ,这是理解马克思全球化理念的关键。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探解人存在的两种关系“互为中介”思想的基础上 ,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内在规律 ,开创性地预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我们考察和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对于当代哲学解决全球问题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个性的历程     
个性发展的历史,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个性发展有四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原始社会早期到对偶制家庭的出现,性关系在整个生产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次第排斥亲属通婚"的过程,人的个体性逐渐凸现;发育时期,从父系氏族公社到整个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人的依赖关系"对个性严重束缚;形成与发展时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关系和能力的普遍性形成了个性的个人,但由于"物的依赖性"导致个性的片面发展;自由个性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协调发展,促使人的物质关系、社会关系、精神关系、自身关系的解放,实现自由劳动,实现人的实践主体性本质.  相似文献   

15.
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王中田同志提出宗教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是不会消亡的,这种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宗教不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宗教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随着宗教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的消失,宗教就必然走向消亡;不能把宗教精神与人类精神混为一谈,宗教的消亡不等于消灭;用行政的手段取缔宗教和断然否定宗教的消亡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受到了冲击。萨特的哲学带着浪漫主义的气质:反对理性与上帝所设定的那种客观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创造、超越与无限可能性。萨特在把富有浪漫色彩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存在”推向顶点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公共性的存在,主张人的存在是一种面对他人、社会和世界的责任的存在。萨特的哲学旨趣既在私人领域,又包含着公共领域,萨特所追求的人,既奔向浪漫的方向,又回归具体的境地;既追求私人领域的无限可能,又向他人和世界敞开,承担责任。人在萨特那里是浪漫与理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是近代思想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人们研究问题的出发点、立场不同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对二者关系的解决程度。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纯客观主义的实证方法,为了经济科学而牺牲人。费尔巴哈哲学由于对抽象人崇拜而忽视现实人的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超出同时代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从科学和价值统一的角度,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不是与生俱来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体,更不是与生俱来就是自发社会关系的主体(或主人)。人的主体地位及与主体相应的客体及其地位的确立,都是在人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上的主体与客体的确立,是人类历史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但是,这种主客体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成,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能否保持住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类当今乃至未来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陷入困惑和迷茫,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留给我们思考的是现代社会价值平等的基础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背后隐含着这样一个回答:当事物的差异性得到过分的尊重时,一种根本的意义就会隐匿,即现代社会失落了能够给人类存在赋予意义的合理的精神基础。这一失落的原因是什么? 以及人类如何去重新建立这一基础? 本文从社会历史现实的角度作了分析并从回溯文化传统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人"的哲学维度的渊源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人类如何产生,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如何从神性中解脱出来的;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是什么;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全文通过对西方哲学中有关人在宇宙中地位问题的若干思考,将人类摆在宇宙体系中观察、认识,把人性的以上三个不同方面综合起来看待,则有利于整合各种孤立的或貌似对立而实为互补的人性观点,形成对人性的系统认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人性及其本质,有效地指导和解决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