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海游刃于繁忙工作和诸多派对之余,一直密切观注着上海老房子的地产发展动向。他曾经在苏州河畔边投资过一处老公寓,而且将它布置得非常现代,但还觉得不过瘾,觉得要真正享受上海就应该生活在里弄里。终于在2006年年底,他如愿以偿地在上海历史悠久的老英租界,购置了一栋老房子。在买房子的时候,他曾很谨慎地挑选,因为怕房子有被拆迁的可能性,所以他非常明智地在一处被上海市政府于1999年9月23日颁布为优秀建筑的新式里弄里买下了一栋联体的三层楼房。此里弄建于1938年,"砖木结构,行列式排列,行道较宽"。  相似文献   

2.
一、层叠与积淀———都市文化的生成与存在方式每当我们身处于一个都市的斑斓文化之中时,总会陷入到一个无可逃避的困惑中:这就是伦敦?这就是巴黎?这就是上海?所有关于它们的描述,即便是最直观的影像,也无法让我们从这个困惑中走出来,似乎一个都市的文化,并不仅仅是它的当下状态。我们总会从它的当下之中去找寻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或许现在已不属于它,但依然属于我们对它的“想象”。似乎感受一个都市的文化,就是在这个都市的当下之中,寻找那些在历史、文艺和传说中积淀下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之魂。一个都市之文化的存…  相似文献   

3.
上海在村城市化,其含义在于上海衣村拥有与城市一样的设施和条件,使农民过上与城里人无多大差别的生活。这是上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奏曲──衣村工业化的结果,也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所要求的。上海农村未来的格局:近郊──都市里的村庄;远郊──村庄里的都市。  相似文献   

4.
杨丽 《社会》2003,(11):28-30
上海近郊是中心城市向外延伸拓展的重要都市层,是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级,上海已经越过了依靠中心城市发展拉动,而步入依靠都市层,即城乡一体化拉动的阶段,从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目标。多年来,政府加强人口宏观调控,推进城市人口合理再分布,引导中心城区人  相似文献   

5.
自从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上海旅游业应该定位在综合型的都市旅游”以来,上海旅游业的发展进度加快了步伐,特别是98年上海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更把上海都市旅游推向了一个高潮。面对欣欣向荣的上海旅游大好局面,作为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组成部分的上海郊县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投资者的重视,涌现了一大批新的旅游景点。广大市民在双休时间,纷纷走向郊区观光、娱乐,寻求身心的松驰。一些乡镇和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振兴,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上海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青浦旅游业发展,如何应对此动…  相似文献   

6.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女工、知识妇女最集中的地方,上海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使上海妇女呈现出鲜明的都市风格和“海派”特征。研究和考察上海妇女地位的意义在于,在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上海妇女的今天预示着大多数中国妇女的明天和未来。一、上海妇女的经济地位上海妇女地位的“海派”特征首先表现在她们具有丰富的社会角色和多彩的职业形象。在上海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她们是名副其实的半爿天,以投身工作、贡献社会确立了自己的经济地位。妇女的就业状况总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上海工商  相似文献   

7.
冯学钢  赖坤  葛红  胡小纯  杨玲 《社会》2003,(6):17-18
社会阅览 上海成功地取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其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对上海旅游业将是一个强劲的推动。上海旅游业的定位是“都市旅游”。随着世博会“城市”主题的宣传,上海都市旅游将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认知。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尽管还有8年时间,但任何一项大型会展活动在其正式举办前后都会形成多项热点,而每一个热点都能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卖点。毋庸置疑,世博会举办前后将有大量游客涌入,会带来丰厚  相似文献   

8.
彭善民 《社会工作》2009,(21):17-18
2009年10月8日,由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工作教育联席会议联合举办了首届都市社会工作论坛——“都市社会工作现状与展望”。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政府、NPO的代表60余人与会。会议围绕都市社会工作内涵及发展方向、都市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现状、都市社会工作缘起与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前的上海,存在着近代报刊的需要和条件,但没能萌生出报刊的嫩芽。上海近代史上第一批报刊是外来殖民者引进的。近代上海都市的形成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1860至1895年,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新闻中心。使近代报刊在上海扎根的决定性事件,是商业性报纸的出现。中文报刊的崛起,意味着近代报刊开始进入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0.
歧视苏北人,是长期存在于上海的一个社会问题,但是,至今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个严肃的社会学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是促使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于去年五月,在市公安局、市出租汽车公司、静安区民政局等单位的协助和支持下,对苏北人的问题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对苏北人的歧视,在现实社会中几乎到处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家庭里弄还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下语境中,都市化不仅被认作一种现代化的物质定向,亦曾被预想为一种催生新人支机制的媒介。然这种认同却又常常为都市化现实推进所引发的种种价值矛盾所消解,其文学显形,即是在一些文本中,作家奔向都市的努力往往转化为一种反都市倾向。产生这种价值震荡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少有现代都市经验。中国最早的现代都市上海,迄今不过百多年的历史,根本无法与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乡村经验相比;二是:都市乃是一种以特定经济结构为其底蕴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机统一体,是城市经济近现代发展的一种状态。都市的现代市场生存方式及其孕育的价值观念与我们的文化积习相去甚远。当前文学文本中的一些“都市”,说到底乃身处现代市场转型的作家用以表达其“异化经验”的形象载体。  相似文献   

12.
清人上海竹枝词透露的近代化气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是近世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窗口,是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先行性的典型性的新兴都市。考察上海近世以来的社会巨变,可以将清人上海竹枝词作为一种文化标本。这些诗作,大多以平直的风格记录了上海当时的民俗文化和社会风景,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直接的史料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面对近代化潮流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3.
丁曦林 《青岛画报》2012,(11):98-99
(妙悟自然——陈钧德纸本绘画艺术展)将于十一月十七日上午在青岛博物馆举行多年以来,在阅读了无数画作、遇识了许多画家之后,我对陈钧德先生愈发敬重,因为他身上由内而外所焕发的纯粹的艺术家品性,和鲜明的知识分子风骨。陈钧德,一个少有的、骨子里认同都市是家园的艺术家。1937年出生在战乱的上海,、成长的过程伴随着十里洋场的命运跌宕。由于饱浸都市文化,他的精神落驻、意趣感受,有着挥之不去的上海气息,这种气息与近代"海派"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举世闻名的近代工业城市,从开埠以来,便走上创造崇高图景的征程。那国际饭店的层面高度,那外白渡桥的钢铁构架,那浦西外滩大楼群立面外轮廓线所迸射出的强烈音乐感,曾在多少年内,成为中国新世纪的骄傲。大工业的机器,吸引和凝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乡下移民,使之在车水马龙的喧闹和马达齿轮的协同组合之中,成为超越农耕经济的都市公民。上海都市文化形象,无论是城市感性外观,还是市民人格塑造,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气势与力量交织的崇高形态。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重振辉煌的极佳机遇。特利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的短短三…  相似文献   

15.
城市家庭社会网络的现状和变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中日合作课题“中国都市和农村社会变迁的实证研究”(都市分课题)对上海800户家庭的抽样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家庭社会网络的现状和变迁特点。作者认为,当前中国城市家庭社会网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既是1949年中国家庭制度发生质变以来的延伸,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变革、组织功能分化和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等社会转型的折射。  相似文献   

16.
思考上海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①认为,上海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上海文化作为现代化新型都市文明的结晶,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中国文明发展的前景。可以把上海文化的演进过程大致区划为酝酿期、生成期、兴盛期、转折期、更新期五个阶段,进而把握其都市化、多元化和两重性的总体结构与性能。上海文化的盛衰起伏根本上取决于它所凭依的文化生态环境;总结历史的经验,创造、培养良好的生态环境,上海文化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17.
“上海电影”,无论是在上世纪初还是改革开放之后、抑或以旧上海为时尚的今天,都已经“物化”在这个城市的都市景观、生活方式、全球化发展中;并且,在这个城市的文化和消费语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降,“上海电影”遂成为国内外学界广受注目的课题。纵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现代性的追求”与“考问现代性 :内核、他者与另度理路”两个层面对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 1 930 -1 94 5》一书作了深入的分析 ,并从“上海现代性的想象与重构”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9.
朱崇科 《浙江学刊》2003,(1):132-136
本文从“现代性的追求”与“考问现代性内核、他者与另度理路”两个层面对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上海现代性的想象与重构”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20.
搓麻将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本来未尝不可,但问题是时下搓麻将已经成风。不少人沉湎于方城之中,影响了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也影响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有的人因参与麻将赌博,造成夫妻反目,家庭不和;有的人还因赌输积欠,债台高筑,导致倾家荡产,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由此可见,“麻将风”已经成了当前一大社会问题,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本文结合前不久对上海市城乡21个里弄、村(全市12个区和9个县各抽查1个)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尤其是通过对其中一个里弄情况的重点剖析,就当前“麻将风”的特点、成因和治理对策,谈点粗浅看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