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文官制度为何遭到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官制度开始受到日益广泛和严厉的批判。社会对政府管制所赋予的功能期望,超越了现代文官制度所能承担的"被动公共职能"的极限,困而现代文官制度在履行社会赋予它的过多的"主动公共职能"时发生了一系列功能障碍。人事行政中过度的法定约束性使文官制度过于僵化,社会缺乏有效控制文官行为的机制与弹性;"政治中立"只在政党"分肥制"的意义上实现了,在利益分配上仍受政治力量的强烈左右;行政裁决依依法行政退化萎缩成"应急行政";科层行政价值与民主政治价值的冲突与对立以及民主政治权力在控制、调整行政行为时的无能为力,使社会对政府行为的期望与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形成鲜明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1978美国文官制度改革被认为是美国文官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这次改革有复杂的社会背景,除了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外,美国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变化,政府面临的各种危机,美国文官制度自身的弊端及大众传媒的揭露和批判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这次改革。  相似文献   

3.
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分野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确立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两官分途因其重要的作用被视为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方文官队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避免了任人唯亲和官员裙带关系现象的蔓延。然而,随着文官制度在西方各国的推行,特别是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激荡和影响,两官分途原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走向交叉互融。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比较重视用法律手段整顿官僚制度,并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经验。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是世界上最有利于发现和选拔人才并保证各级官吏尽职尽责的文官制度之一。日本、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我国古代以法治吏的经验,建立了比较先进的现代文官制度。今天,我们借鉴中国古代以法治吏的经验,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以法治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大报告针对我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世界范围看,1853年英国就改革了人事制度,确立了文官制度;1853年美国效仿英国建立了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相继确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制度成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6.
五代都城基本上是两都格局 ,而国家郊庙地点与天子之居都常不为一 ,这是五代政治和礼制的一大特色。五代国家祭祀中心和政治中心的离合 ,以及郊庙地点由洛阳向汴梁的迁移 ,体现了国家祭祀中心对政治中心的趋向性 ,表明五代政治重心的转移是逐渐完成的。而都城的政治职能先移郊祀职能后移 ,则勾勒出了五代都城功能性转移完整的过程。五代两都格局在《新五代史》卷 6 0《职方考第三》中有明确的记载 :“汴州 ,唐故曰宣武军。梁以汴州为开封府 ,建为东都。后唐灭梁。复为宣武军。晋天福三年升为东京。汉、周因之。”“洛阳 ,梁、唐、晋、汉、周…  相似文献   

7.
史新恒 《兰州学刊》2008,(12):132-135
文官自诞生之日起,就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局势动荡、政治失序,为了寻求秩序重建,民国政府又把从中国传到西方的文官制度移植回来,加以变革,在民国肇造、百废待兴的时期,对民国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提出文官群体的概念,并论证何以称其为群体,同时认为文官群体在民国时期对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维持,对人事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社会风俗等向现代化转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西方文官制度中『政治中立』原则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文官制度形成时期 ,西方各国确立了“政治中立”这一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后来成为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文官体制的信条 ,各国普遍将“政治中立”原则作为公务员义务的重要内容写入公务员法中。  追本溯源 ,“政治中立”植根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和两党 (或多党 )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 ,是在反对和改革“政党分赃制”的过程中确立的。早期 ,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一个严重问题 ,即执政党更迭 ,内阁变迁而引起的政府行政人员大规模进退和执政党上台后公开进行肥缺分赃 ,造成了行政人员的低效率和官员…  相似文献   

9.
明朝文官父祖封赠指明朝政府以推恩的方式,参照臣属的官阶和功绩,将官爵或封号授予其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并通过诰敕、冠服、恤典,建立起受封赠者特殊的荣誉,赋予其区别于一般平民百姓的权利。明代文官父祖封赠制度的运作依赖于文官群体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建立在忠孝合一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由于封赠制度运行的递进累加和封赠之后的约束机制,国家与文官群体之间的互动始终处于持续的状态。明朝文官父祖封赠制度的推行与封赠荣誉的传播使该制度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激励与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官谪迁是我国古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用中,它的表现形式和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其政治影响也极为广泛。本文试就明代史实对此略作探讨。一“谪,罚也”。罚罪曰谪。所谓文官谪迁是指朝廷对在职文官实行的惩罚性迁调。惩罚性是文官滴迁的基本属性。衡量官员迁调是否属于谪迁,需要结合有关事由和“仕途行情”,具体考察那迁调是否含有惩罚(包括正当的和不正当的错罚、乱罚)意味。据此,我以为明代文官谪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的迁调:1、降级左迁。也叫贬降、降调,将官员从原职位迁调到较低级的职位。比如,永乐年…  相似文献   

11.
袁良勇 《河北学刊》2003,23(1):162-165
北宋前期的尚书省由于历史原因而成闲散机构,有名无实,但其在宋人心目中地位尊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有较大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宋臣僚为恢复尚书省作出了积极努力,为宋神宗元丰官制改革积累了经验,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祝尚书 《文史哲》2004,2(2):99-106
在宋代竞争得近乎残酷的科举考试中,士子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态,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科举束缚天下英俊,使之归于一途,使举国沉溺于时文,使士子除科名外,对其他则"集体冷漠";科举制度的严密和完善,使任何哪一个人都无法直接决定士子的命运,于是,"科名前定论"产生了,科名主于"神",甚至连考题都主于"神";在此前提下,士子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乞神、求巫、乞"先师";这种科名前定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宋人志怪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崔勇 《河北学刊》2006,26(3):114-117
宋代,佛教与官府财政的关系是时人颇为关注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曾巩与苏轼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曾巩的挤压见解与苏轼利用佛教生财的主张,表面看似对立,但二人的主旨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对佛教资源的再分配,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当然这一紧一松,与二人的性格和仕途经历有密切关系。曾巩的处事严谨与苏轼的放达宽容,曾巩的任职京师、编修史籍与苏轼的任职地方州府首长的经历,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4.
邓淑兰 《学术探索》2012,(1):124-127
以书、画、诗、文闻名于世的赵孟頫,因以宋室王孙的身份出仕元朝而备受争议,关于仕元也一直是其研究的焦点。本文结合赵孟頫《松雪斋集》及其经历,对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某些看法提出异议:赵孟頫是贰臣抑或逆子?赵孟頫是主动出仕还是被动出仕?赵孟頫力求外任是甘于淡泊还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刘玉山 《殷都学刊》2011,32(1):59-64
本文通过对"造宋"功臣后代袭封情况、起家官与入仕途径的分析,得出功臣后代身份固然对他们的仕进有帮助,但个人素质和际遇尤为关键,本文则就此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这就造成了宋代选人奔竞、举主滥荐而吏部铨吏也借此因缘为奸的现象。到了南宋时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无不忧心。在南宋人的文集中,大量记载了南宋人对荐举之弊的议论,并寻求治弊的良药。  相似文献   

17.
宋朝的政府购买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 《文史哲》2002,(3):139-144
所谓政府购买,是政府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以实施统治或提供公共服务,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货物或劳务的行为。购买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政府消费物资的供应方式之一,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在宋代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主要有设立了一些职司购买的决策执行机构,确立了购买的预算计划制度,建立了价格反馈系统,采取了多种付款方式,实行了招标承包的买扑制等。  相似文献   

18.
宋代民间的养老,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养老模式中颇具代表性。两宋王朝民间养老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两点,即民间养老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完善的侍丁制度。宋代民间养老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同居大家庭的重新形成、孝文化的推广以及政府养老政策鼓励等,最终使得民间养老蔚然成风。民间家庭养老风气的形成一方面维护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使得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并对后世民间养老模式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晓龙  宋乾 《河北学刊》2007,27(6):103-107
宋代理学家面对社会历史的变革与其他学术派别的挑战,在认真总结各家之长,完善学术体系的同时,注重通过教育讲学传播自身学派的思想。理学大儒们在传播中选取一些重点内容来突出学派特点,并便于学者领悟理学宗旨。这其中主要包括理学继孔孟绝学的道统论、以"天理"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论、以"四书"治经的为学次序论、以"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论等。这些传播内容的反复宣讲,达到了抬高理学学术地位、扩大其教育传播范围的目的,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北宋建立到南宋初期,宋朝与高丽王氏政权有着十分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书画交流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的书画交流主要通过两国官方间贡赐贸易、使节往来等途径进行。通过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北宋与高丽两国书画艺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