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临终护理能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使他们正确面对死亡,并能安详、无痛苦、有尊严、平静地接受死亡[1];护士在护理中也可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急救应急技能,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2.
临终病人的家庭护理体会王淑萍临终关怀,是指肿瘤晚期,各种疾病末期,治疗不能生效,生命即将结束时所采取的护理-...·。其目的是尽可能地减轻临终病人在生理、精神和心理上的痛苦,使他们安宁平静的度过人生最后旅程。建立家庭病房,是医疗保健扩大服务范围,深化...  相似文献   

3.
临终关怀是指社会各界组成的机构为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所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面支持和照顾。其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主,而以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尽量减轻患者痛苦,让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生活舒适、有尊严、有意义。我院对26例癌症晚期临终患者进行心理关怀,减轻患者肉体上痛苦和精神上的负担。  相似文献   

4.
鉴于目前我国在临终照护中频发的医疗纠纷和各种医疗诚信乱象,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中佛教与儒学生死哲学观的比对中,探讨佛教生死观念在临终关怀语境下的作用,以资重新确立临终关怀的本土文化概念,希冀能够对本土临终护理事业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起到一定的帮助。认为借鉴现代临终关怀实施的核心策略——积极构建患者新的人际关系,嵌入佛教生死哲学的悟性,可以达成生死抉择上的精神引导作用。通过研究本族文化根基的概念衍生临终关怀的中国理念,是本论证议题援引佛教生死理念及儒学生死哲学的本意。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临终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技术性问题,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特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临终者展示了对人生进行道德反思的一种特殊体验,体现了丰富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意义。作为人类特有的机能和理性的表现,个体生命的临终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临终者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以自己的方式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属性及其道德内涵,意识到临终状态的多重意义,展示出自己的道德原则及其对人生实践的反思。因此,在对生命个体的临终伦理关怀中,应该注意这种临终状态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得失的自我认知。本质上,这种伦理关怀即是要接受来自历史和未来的双重维度的道德审视。  相似文献   

6.
徽州道教临终理论由自知大限将至、临终时出现异象、临终安详无疾而终,以及临终尸解等几个部分组成,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临终理论体系,对我国南方民间社会的临终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民间通过取法道人临终沐浴更衣而为亡者沐浴更衣等,从而发展出徽州道教临终理论的救赎内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了解护理本科生姑息护理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姑息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四年制护理学专业本科生771名,横断面调查其姑息护理认知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姑息护理知识问卷平均得分为(9.54±4.58)分,正确率为47.8%,“年级”“知道姑息护理”及“了解中晚期临终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为学生掌握姑息护理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护理本科生姑息护理知晓率低,应加强在校姑息护理教育,以提高其姑息护理知识及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护理团队呈现以护理人员为主,社会工作者严重缺失的特点。通过借鉴美国卡罗莱那州临终关怀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临终关怀团队建设的本土化路径,认为:应围绕医护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两条主线,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增设临终护理课程,在护理专业中融入社会工作模块,培养交叉学科背景下的专业临终关怀人才。  相似文献   

9.
汉德·泰莱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名神父,为即将告别人世者主持临终忏悔是他重要的一项工作。“仁慈的主啊,请宽恕我吧!儿时的梦想我没能去实现……”如此的追悔是泰莱神父最常听到的临终忏悔。太多的人、太多的遗憾,常常使得神父的心情异常沉重。然而,有一天他在教区医院里为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主持临终忏悔时,却听到这样一段话:“仁慈  相似文献   

10.
临终关怀对于减轻身心痛苦和死亡恐惧的显著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数十年研究成果的充分证明。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外专业期刊统计数据,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堪忧,中国社会老龄化及城市化加速发展使临终关怀事业遭遇日益严峻的挑战,体现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法律法规缺位、职业培训不足和程序化措施不力。研究基于国内过去30年来临终护理经验教训的现实,以充分数据资料分析中国临终关怀体系建构在观念层面、财政保险资金层面、法律法规层面、教育培训层面和医护制度层面所面临的挑战,指出问题的核心是医护观念陈旧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临终关怀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具体为临终关怀法规与医保管理的制度性优化、拓宽慈善资源和培育临终医护资源。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变形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临终的杰作,在某种程度上则是新的伟大诗篇的序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士人临终之际的文学创作以及生命意态包蕴着丰富的文化义涵,可称之为"临终文艺现象"。嵇康临终文艺现象的真正会心者是那些经历过囹圄之辱以至于遭受刑戮的文人。范晔对嵇康由排斥到接纳的转变,揭示了个体对历史对象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重新审视的动态过程。六朝的地记类文献记述"嵇康临刑处"的细密程度,折射出嵇康之死在六朝士人心目中的悲情印记。六朝嵇康传说多非史实,但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性真实,《广陵散》在"非理就终"的"才人"之间承继传衍,正是嵇康传说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两晋南北朝时期 ,“以悲为美”时代审美情趣和现实际遇 ,为特定文学主题的繁盛注入了生机。自悼与文人感悼英雄志士失意结合 ,成为后世持久绵延的文化心理定势。临终诗则带有被迫性质。 1 这类诗是古人自挽自悼的一种特殊形式 ,主要情感指向偏重于顾恋今生 ,表明一种镇定或超脱、不平和激愤的态度。 2 文学人物的伤感自悼 ,每多带有无法回避死亡的悲剧意味 ,同“乐极生悲”模式结合起来。 3 临终之咏和相关情状描绘 ,多作为突显薄命女子不甘于命运摆布 ,借此进行控诉和抗争。 4 临终留诗具有不甘就死的抗争意味 ;而临终不留什么 ,更表明弃绝一切的否定态度。 5 临终表露出对人生、爱侣的眷恋 ,表现了人物美德及其人性至情。自悼和临终诗文 ,将丧悼文化、悼祭主题同个体对于死亡的情感表现 ,加以结合融汇 ,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生命的人生悲剧意识及相关情感心态的呈露方式 ,为后世叙事文学拓宽了情感表现疆域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李白“捉月”传说──兼及临终传说的传记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白“捉月”传说──兼及临终传说的传记意义松浦友久(一)引言李白晚年在长江采石矾醉酒入水捉月沉溺而死──这一传说已成为李白诗风和人品的象征而广泛流传于世。在一般中国诗人中,可以说李白是传说最多的一人,“捉月”传说只就其描绘了诗人一生中临终场面这点...  相似文献   

15.
宗教死亡观与临终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医学为代表的世俗观念一般认为,人死如灯灭,肉体一旦死亡就可宣布人之整体亦消亡。宗教既肯定人有肉体死亡,也肯定在此肉体死亡之际与之后,人还有“不死”的宗教性的生命存在。而宗教的临终法事及终后法事皆藉此理论而建立。宗教的临终法事可看作是宗教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形式,它可以参与或促进医学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十多年间,他给100多位临终者送去了最后的礼物。他写作了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她们知道我来过》,真实和生动地展现了临终者的心态,富有人情昧……他叫张大诺,曾任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现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志愿者联合会培训导师,荣获"首都公益慈善优秀个人"称号。张大诺说自己有个信念:有一天,凡临终者,皆可被关怀。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临终遗言或许能提供比其生前更真实的思想资料,透露出比正史所载更为真切的历史信息.汉晋之际士人临终遗言中体现出来的死亡观,经历了一个从"嘉生恶死"到忧生顺死、从追求厚葬奢葬到践行薄葬俭葬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汉晋之际士人的临终遗言及其背景的解读,可考察汉晋时期士人死亡观演变的轨迹,进而从一个侧面解读这一特殊时代的思想史.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法》通过后,消极安乐死在我国成为了可能,很有必要明确和完善消极安乐死的相关立法。在法学界对安乐死权利基础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应以争议相对较小的患者临终自决权为基础,围绕消极安乐死的实施对象、实施条件、实施主体和实施目的,明确和完善其相关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9.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陆游的《示儿》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嘱咐,父亲的期盼真真切切,动人心魄.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之父",世界系统功能语言学事业是韩礼德的"儿子",那么这首诗或许可以用来表达韩礼德先生临终之际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事业的嘱托.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恶性疾病的增多,衰老、死亡等话题逐渐受到关注,临终者及其家属面临着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多方面需求。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是结合不同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照护服务,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本文结合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秉持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探讨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路径,从而探索本土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