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80年的基本经验,科学地阐明了"三个代表"的内涵,系统地提出了党的先进性理论,要求全党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回应时代变化和实践需要为立论的重要基础,对"与时俱进"和党的"先进性"内涵的深刻阐释最集中地体现了理论发展创新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三个代表"反映了对党和国家的工作的根本要求,成为党建、治国的行动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邓小平理论之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的历史向度是党的先进性的历史范畴,实践维度是党的先进性的动力源泉,价值取向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表现.只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党只有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保持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实现了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和创新,为党的先进性的发挥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践标准.面向21世纪,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就能够永葆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思想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把握时代脉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我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进一步深化了"三个代表"思想,对我们理解这一思想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国内外变化的新形势指明了党的建设方向,从时代发展的新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视野总结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的一项伟大创新.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先进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先进性,二是实践上的先进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新的时代概括,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判断标准的认识判断一个政党是否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要对它进行理论判断,更要对它进行实践判断;而且,要从党的先进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从"三个代表"的角度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包括对党的先进性的价值判断.这样才能对党的先进性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从爱国主义视角来看,"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完整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最高要求.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先进性与爱国主义的先进性是统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有没有先进性和创造力,取决于党是否能够始终把握和实践爱国主义的先进性."三个代表"是衡量爱国主义先进性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先进性三位一体、相互贯通.实践"三个代表"是实现爱国主义的根本途径,不仅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而且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实践的前列.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深邃的理论内涵和巨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围绕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在颁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这个中心,从"三个代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总结、"三个代表"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三个代表"深刻揭示了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内涵和客观依据进行了论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围绕"在指导组织工作上见实效",提出了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工作的五点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所在.进入21世纪,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执政为民,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的文本存在,不仅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技法所开创的世纪性探索,而且是为寻求人文主题的语言生存,借现代小说独异的"叙事策略"所进行的一次"文化探险".对小说主题进行文化释读与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学释读,是准确而全面释读"鲁迅文本"的基本视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