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摊勘把情感态度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中,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已经引起了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情感?情感对高中英语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剖析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钟伟明 《南方论刊》2010,(2):104-105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亟待改革。教学的“师本”化是中职教育工作的瓶颈。课堂的“生本”化是解决中职德育和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实现职业教育生产力大解放的关键。生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中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人、尊重人、依靠人。本文从互动、合作、激趣、交往等几个方面对生本课堂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会学习的、会实践、会创造的现代职业人,从而改变教师的师本化观念。  相似文献   

3.
“师爱”是塑造青少年的巨大教育力量,它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它能把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那么班主任应怎样用师爱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一、用“关心爱护”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人,对人的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班主任对学生的爱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实施,而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又在教师。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是课程的参与者,教师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标准,能否很好地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长期以来,我们一致遵循“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容器”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主动讲解学生是被动学习,教育观念固套陈旧,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时代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从不同的角度,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否则就会“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  相似文献   

5.
谭炳南 《南方论刊》2004,(12):60-60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在当前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教育形势下,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我认为,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相似文献   

6.
吕联长 《中文信息》2013,(9):105-105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有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把传统的教案向导学案转化,就能倡导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开放式教师教育背景下,对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大学生,通过“3+1”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在“三导师协同”指导下,通过“流水线”的训练程序,进行教师职业认识能力、职业知识能力、职业执行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训练,辅助以“多维”评价和“永续性”跟踪服务,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倡导教学e 模式改革,是促进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引领21世纪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形成信息素养以及促进学科快速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因此,构建“网络学习库”+“课堂引领”+“自主建构”三边合力教学e 模式,探索适合当代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的新方式与方法,为切实推进音乐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通过网络学习库、 MOOC 、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建构性学习、生成性学习、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现代教学理论和方式,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深化对当前教育教学信息化重要性及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用的认识,形成“导学—助学—自学”三维互动的教学机制,促使学生独立积极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课后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根据个人需求,拓宽学习视野,从而促使学生应用能力的稳步提高,使学生“能学”“想学”“乐学”“坚持学”。  相似文献   

9.
师爱育人     
爱是人成长发展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需要爱、渴望爱,尤其是青少年更加需要爱。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在学校教育中,爱是一种动力,爱可以激励学生不懈努力探索知识,爱可以支持学生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爱还可以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不断调整和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10.
邓小珊 《南方论刊》2005,(8):66-66,64
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既给教师带来新的探索与发展机遇,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两年,我们数学科组在新课程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做到“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探索推进教学改革,体会良多。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意义重大。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  相似文献   

11.
对近年来教育主体问题论争的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教育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这场讨论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并且还在继续。本文拟对这场论争的起因背景和已有观点做些探讨、评述,并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意见。一、论争的起因背景教育主体问题的讨论,是由来已久的“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之争的继续,是关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有其社会历史背景。“文革”中,否定教师的作用,表面上搞尊重“工农兵”学生,实际上是政治斗争中心,所以学生的发展并不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铺开。课程改革与教师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本文阐述了新课程对教师传统文化的挑战,探讨新课程所需要并追求的教师文化,寻求塑造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优质的教师文化,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薛琳 《中文信息》2013,(5):41-4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是作为一名教师,要领会“爱”的精髓,让学生乐意接受你给予的爱,并懂得回报爱,却并非易事。10年多的从教经历,让我对如何爱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4.
李雅君  李晶 《北方论丛》2003,(4):130-132
任何新课程的改革,都会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都需要教师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与程度又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与成败。因此,系统探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高提出的崭新要求以及新课程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与根本任务,对于深化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爱是教育的基础。现今一部分教师之所以出现爱的缺失,有教育自身的原因,如应试教育的顽强存在,也有老师自身的原因,包括教师教育职业道德缺陷,教师自我感觉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压力过大等原因。要解决教师爱的缺失的问题,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职业道德;政府部门要加大提高教师待遇的力度;学生和家长要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工作;学校要给老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教师的职业意识:困惑和冲突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教师都是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结构状况决定着大学的发展前景,因此,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引导和优化就成了大学发展的首要目标。特别是教师职业意识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当前大学教师在职业意识方面产生了种种困惑和冲突,直接影响着教师“天职”的履行,干扰了教师的职业行为。根据笔者在大学教师中所作的问卷调查①,有90.6%的教师认为“教师是学校中最受自己尊敬的人”;57.3%的教师认为“大学中与自己利益最一致的是教师”…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的价值观念、技术使用,以思修课教学具体实践作为基础,从理论、实践以及在线三个方面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满足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完善与进步,课程改革逐渐朝着深度与广度的方向发展,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法也在进一步细化、优化,教师在这个发展背景下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在“互联网+”智慧教育过程中,当前教学工作主要使用智能网络技术建立健全新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承载平台,建立一个交互式的知识情景感受环境,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侯会 《南方论刊》2006,(10):105-106
20世纪90年代初,学习理论的研究取向逐渐转向情境学习理论,而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情境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的一大运用。本文以情境学习理论的教师观为基础,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变化作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9.
德育为所有教育目标的首位.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德育不单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包括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为人、生活和处事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1890—1946)安微歙县人,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和普及的过程。创立了“晓庄师范”,办了“育才学校”、“社会大学”,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成了他独特卓有影响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非常相信教育的力量,他极为重视教师的品德和业务修养。他在《古庙敲钟录》一文中说:“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他认为从前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达则做官去,穷则教学生”的士大夫,就不配受人尊敬。本文仅就陶行知师德和修养略作探讨。 一、教师对于儿童教育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既不是毫无生命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无意识的植物,而是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有血有肉的青少年。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正如高尔基讲的那样:“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陶行知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