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继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又组织了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称小普查)。两次调查的问卷上,都列入了有关死亡人口的项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公布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信息处理室计算了全国及各省1981年生命表,发表在《人口研究》1987年1—4期。198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87年1%抽样调查结果,包括了1987年年中分年龄人口数和1987年上半年分年龄死亡人口数。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估计出1987年全国生命表。然后,将1981年和1987年生命表加以对比,分析出我国自1981年至1987年间人口死亡水平从死亡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广东人口死亡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小环 《南方人口》2004,19(2):21-30
本文利用 2 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全面分析广东人口死亡水平的发展变化、地区和城乡差别、性别与年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于1995年10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这是继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之后,一次规模最大、收集信息最为丰富的人口抽样调查。本文就调查资料对我国90年代以来的人口状况和发展变化作初步分析,资料来源除注明外均来自或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和整理。  相似文献   

4.
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更为严重,虽然有人曾对年龄堆积的原因进行过定性解释,但还缺少定量的和规律性的研究。联合国P04项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子课题组与新疆  相似文献   

5.
1990年中国分省简略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时期的选择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为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数据。根据普查资料编制生命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死亡资料直接编制生命表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时期的选择,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我们可以选择两个年度来编制生命表:1989-01-01至1989-12-31和1989-07-01至1990-06-30。但是我们认为这两种选择都有明显的不妥之处。对于第一种时期选择,由于各种分析表明1989年的死亡登记存在着很明显的漏报(张为民,崔红艳.1992;刘金钟,梁振华.1992;张二力,…  相似文献   

6.
在联合国人口基金P04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分析课题组”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合作,于1992—1993年对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本文是在“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分析”(人口研究,1993年第4期)和“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1期)的基础上的又一项研究,是全部研究的一部分。1年龄堆积状况从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中都可以明显发现,在中国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新疆是人口年龄结构堆积最严重的地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相似文献   

7.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如何?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公布了分年龄死亡人口的详细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资料,对中国近代的死亡水平(确切地说为1981年的死亡水平)进行分析。模式生命表是研究死亡问题的重要工具。较为准确地搞清中国人口死亡属于何种模式生命表,就易于将中国的死亡水平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对比了。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民族人口死亡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前,我们对各民族的人口死亡力状况知之甚少,虽然许多民族学者、人口学者、健康问题专家对此问题有过一些调查研究,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董情教授对吉林的朝鲜族人口死亡的调查等,在民族人口死亡研究上是一些好的范例。但是,他们的研究属于局部地区个别民族的死亡力研究。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以华西医科大学钱建明教授为首的研究人员,曾对全国375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的人口死亡资料作了分析,使我们对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状况有了基本轮廓,但该项研究中提到的各民族人口指标,确切地说,还不能完全反映该民族的状况。这是因为该项研究中的民族人口,只是聚居区的人口,没有包括散居在各地的该民族人口;另外,在聚居区中还包括了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在内。总之,由于资料的原因,我们还缺乏对民族人口死亡的全面了解。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一次把人口死亡的民族成份列入了它的调查内容,为我们把握各民族人口的死亡力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鄂伦春民族人口总数已达到6,965人,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4,132人增加2,833人,增长68.56%。黑河地区是我国鄂伦春民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笔者根据现有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对黑河地区鄂伦春民族人口八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作为深入研究鄂伦春民族人口的序篇。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委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的P04项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组于1991年11月18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了“高校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学术讨论会。”与会的47名正式代表主要来自于受联合国人口基金P04项目资助的各高校人口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民政部、全国老龄委员会等单位。  相似文献   

11.
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我国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首先对全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进行了数学模拟 ,其次对我国 30个地区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与模型 (全国老年人口 )值进行了数学分析与模拟。研究表明 ,全国及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均可表达为年龄X的简单数学函数。本文还研究了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老年死亡人口登记的相性误差  相似文献   

12.
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利用人口分析技术和与历史数据、行政记录资料比较等方法,从人口的年龄、性别、生育、死亡、总规模、教育以及长表的代表性等多方面对六普的主要数据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对普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客观地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普查登记的分年龄数据准确性差异较大,0~9岁低年龄人口存在漏报,20~45岁人口有重有漏,其余年龄组完整性较高;分性别数据与历史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妇女生育水平明显偏低;死亡人口数据漏报较为严重;分教育数据与教育部门的行政记录吻合度较高;长表的主要数据结构代表性较好。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的漏登率大幅降低,普查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于3月7日至4月9日在北京举办了“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讲习班”。 此次讲习班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人口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以分析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讲习班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的刘铮、林富德、查瑞传、沈秋骅同志授课,课程内容包括:人口统计  相似文献   

14.
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18年来我国人口共增加了313,593,529人,平均每年增加17,421,863人,平均每年增长率为2.1%,如果按这个增长速度发展,34年全国总人口将翻一番。 全国人口最多的省是四川省,总人口已达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人口期望寿命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年轻型转变为成年型,并逐渐向老年型过渡。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64%,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8.59%,预计2000年全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10%。在老年人口中,由于妇女期望寿命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及其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有着不同的死亡水平,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低于无配偶人口(包括未婚、丧偶和离婚);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未婚、丧偶、离婚的死亡率与有配偶的相比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相似文献   

17.
人口普查是一项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它是人口统计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建国以来,我国曾先后在1953年和1964年进行过两次人口普查。从第二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已经有十八年了。这些年来,我国人口况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我国人口统计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全国人口数字不够准确,人口的各种构成也不很清楚,给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和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是完全正确的。 较之前两次人口普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具有普查项目多、汇总内容复杂等特点。因此,从1979年下半年就着手准备。为了创造和积累经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这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任务,1980年6、7月间,在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在江苏无锡进行一次试点,并在那里召开了现场会议,为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迈开了第一步,为我国人口普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第一次试点的宝贵经验,成为把我国人口普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2月,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0%抽样汇总完成,当时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分析运用这些资料的第一篇简报,就是关于全国早婚人数的推算.这期简报的题目是“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结婚人口全国有446万”(见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口普查简报120期》).现在,8年过去了,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0%抽样汇总也已完成,早婚的情况有什么变化?全国人口中早婚状况如何?本文拟就此题目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关于确定我国1981年年中按龄人口数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确定1981年年中按龄人口数的自修正迭代算法,是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方法。本文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进而提出一个简便易行的稳定算法。 一、问题的提出 取得基年按年龄分性别的人口数据,是进行人口预测十分重要的基础之一。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得到的资料是:1981年度的死亡和生育资料,以及1982年年中按年龄分性别的人口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于1987年7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这是继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一次规模最大、动员人力最多、收集信息最为丰富的人口抽样调查。调查的数据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和国内外人口学界了解中国人口的现状、年龄结构、经济构成以及人口素质;对于分析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各种结构的变化和特征;对于预测未来中国人口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