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传媒对于建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正向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可以传播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少数民族进入公共领域.大众传媒对于建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负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大众文化挤占了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和法律约束,就会被分裂分子作为策划分裂活动的武器,其传播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造成冲击.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培养人们看新闻的习惯,通过多种节目形态传播主流价值观,加大地方媒体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力度,提高少数民族的媒介素养等方面来提高建构国家认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李春 《东岳论丛》2012,(2):11-17
"主流电影"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实践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主流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的出现,更重要的是电影观念和体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主流电影观念的分析,揭示工业体系下传播行为的有效性是不同视角的主流电影观对话的基础,并且提出判断主流电影的四个标准。引入"主流电影"的概念,建构"中国主流电影",其意义和作用在于,中国现有的"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的生产、创作和传播都存在明显的欠缺,因此,需在上述三种电影形态之上,整合各方力量,调和观念、立场的分歧,以此形成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合力; 同时,与国际电影观念接轨,借鉴世界电影工业发展经验,打造中华文化的电影表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众的敏感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动画片在主流价值观建构和宣教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伴随着消费文化的蓬勃发展,动画片已成为当今流行文艺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探索,国产动画片虽然在宣教主流价值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绩,但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国产动画片在价值表述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与主流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背离关系。发挥国产动画片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功能,应在内容、思想价值观和表现形式上实现民族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式大片的发展时间短暂,尽管成绩值得肯定,但同国外大片的差距明显.中国大陆电影软实力的提升策略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应当致力于强化影片主题的美学化处理,加强中国电影美学传统的传承和开发,加强电影制作技术与文化品位的探索.建议调集电影剧本创作的最强阵容去研究和实践,加大中国电影对外推广和传播的政府扶植力度,将电影的"文化折扣"变为文化优势,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电影的外推模式.  相似文献   

5.
姚坦 《兰州学刊》2012,(4):217-219
通过电影表现方法与传播过程两个角度,分析了从受众视角看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向,认为从表现方法来看,声音画面等因素从故弄玄虚到内容关联,镜头剪辑上从因循守旧到合理技巧,包装上从单调乏味到个性创意;同时,在电影传播过程的三个阶段,开发阶段、制作阶段、营销阶段,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建构中国电影传播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道新 《人文杂志》2007,(1):99-105
在当前的学术语境中,传播史已经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深广性。电影传播史也正在进一步整合电影学和传播学的成果,从以好莱坞为中心的学术传统走向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中国电影传播史(1905-2005)研究中国电影诞生以来迄今100年的传播历史。从历时性分析,中国电影传播经过了1905-1949年间以上海影院为中心的区域传播阶段、1949-1979年间以城乡放映为中心的国内传播阶段以及1979-2004年间以影院放映/音像制品/电影频道/网络视频/各类影展为中心的整合传播阶段;三大历史阶段里的中国电影在传播制度、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各有具体的特征并承载不同的历史使命。从共时性分析,100年来的中国电影传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20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7.
孙慰川 《中州学刊》2007,(2):236-240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要想在世界影坛上赢得话语权,实现中西电影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和良性互动,必须大力发展华产跨国大片。我们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确保一定数量、一定比例的大片的制作;进一步大力促进跨国、跨地区合作拍摄大片;在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之间找到契合点,来制作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华产跨国大片。当然,华产跨国大片不应该为了票房等原因而刻意去迁就或迎合海外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中国电影人有责任用自己制作的跨国大片,在全球的银幕上书写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使华产跨国大片不仅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发挥“文化大使”和“国家名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每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学术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拓宽和深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进行概括与提炼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变迁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9.
冯小刚从电视剧进入电影的经历赋予其电影强调通俗易懂、注重世俗价值的特征。冯小刚电影携带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下主流价值观,但在海外难以得到广泛接受与传播。这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在不同语境的错位所致。在北美市场,冯小刚电影的"非英语""日常性题材"以及写实效果,使之归于艺术电影类型。然而,影片所强调的恻隐之心的道德情感、主流价值观念、特殊群体的集体记忆,会在故事内容上造成文化折扣;"重细节、轻结构""重广度、轻深度"的宏大叙事,又在艺术观念上悖逆于欧洲电影的叙事传统。因此,冯小刚电影缺乏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奖项、权威评论及学术研究,很难如张艺谋、陈凯歌等进入艺术电影的传播渠道,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于新形势下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醒示作用.推进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建设,不仅要注重编码环节的理论建构,确保传播内容符合大众风格,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传播的载体和方式,最为关键的是理论实现环节必须突出大众主体地位,符合大众主体意识,保障大众主体利益.吸收编码解码理论的有益启示,建立系统科学的编码、传播和解码工作机制,强化思想文化价值引导,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共识,对于当下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实践的日益频繁,明星的作用愈加彰显,在此过程中,明星构建的独特文化代码,既标示文化身份,也是他者用来解读中国文化的一个依据。这些代码的选择既符合西方的想象,也呈现出一种群体共性。女明星用角色和身体呈现出一种可以统称为"东方神韵"的气质和美感,而男明星则以龙的象征和男性躯体建构起一个中国功夫神话。  相似文献   

12.
以电影《英雄》为研究对象分析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策略。一方面,该片试图打破“内”“外”市场的局限,打造真正可以在全球流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转向本土市场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开始突破区域边界,跨国和跨地域合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转型期的中国电影如何呼应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语境建构大国形象、树立文化自信,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电影故事以适应“中国梦”的制造,将中国电影的变化轨道视为一种想象的建构也意味着要去研究它在社会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的困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传播语境下,中国价值观传播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严重受制于西强我弱的世界传媒秩序和国际传播格局。实现破局的方案,既有赖于转变不平衡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构建信息流动的新秩序,也有赖于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机融入这样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从价值观研究的学术和历史经验以及实践创新视角可见,在新阶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应把价值观建设有机融入国际传播实践,在价值观的建构和诠释上增加可共享性,同时创新传播方式,有效推进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时代,对外传播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竞争“软实力”、输出国家价值观的“舆论重器”。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下,中国主流媒体长期形成的舆论宣传体系,已很难适应当前对外传播的实际需要。如何在顶层设计、内容创新、传播手段上探索新路径,向国际社会更好展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对此,主流媒体应从积极谋取国际话语主动权、加强对外传播顶层设计、优化传播策略、创新传播话语表达等方面入手,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已成为世界各国竞夺优质影视资源、建构国际传播网络、提升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战略路径。跨国并购国家间的频繁互动形成了结构化的复杂网络关系。运用社会网络方法,以1997—2019年世界电影产业跨国并购项目为样本,研究发现: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活跃度以5—8年为一个基本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并表现出典型的子群凝聚效应;以美国为首的富国俱乐部现象长期存在,美国单极化趋势凸显,美欧联盟在第二阶段受到严重冲击,但在第三阶段重新汇聚增强;新兴市场国家进位明显,但仍多处于“被收割”状态;中国从网络外层向网络中心区域靠近,并逐渐占据一定的主动地位,但仍未进入网络核心圈层,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应增强跨国并购能力,加强特色内容创作,讲好中国故事;抢抓技术进阶机遇,突破当前电影产业全球价值链格局;构建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传播和运营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6.
包燕 《社会科学》2012,(6):187-192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现实的呈现,也是媒介建构的结果。以上世纪70年代的《精武门》、90年代的《黄飞鸿》、新世纪初的《叶问》等华语功夫电影为中心,考察影像中的国家形象与时代的互文关系,我们发现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经历了政治认同焦虑、物质现代性追寻、文化自信重建的深层嬗变。而新近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在理想性意识形态的敏锐输出同时,呈现出现实质感的匮乏。走出刻板叙事,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感的平衡是华语主流商业电影获得有效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阵地。主流意识形态大致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并重塑受教育者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思想情感的沟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抵制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影响下我国政治价值观的建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政治价值观也经历着重新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政治价值观的建构遵循着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以及借鉴与创新的发展机制。建构中的我国政治价值观呈现出过渡性、务实性、调和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承担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及其伦理价值观的建构。从革命意识主导下的阶级伦理到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公共利益伦理价值导向,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本位价值的确立,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伦理建设日趋合理化和时代化,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建构从政治强化到实践应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传播策略性叙事中,如果把与“新闻驯化”相一致的传播本土化和与“新闻反驯化”相一致的新闻全球化这一对表面上的矛盾纳入“球土化”的理论视域进行考察,则是可以调和与协商解决的,进而还可以为国际传播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中国的世界观和可资借鉴的传播方法论。在“球土化”视域下建构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对于中国的主流媒体来说既是风险挑战也是时代机遇。坚守国家宏大叙事的立场,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把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与国家形象建构勾连起来,是新时代中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发展的观测点、发力点和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