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三种基本路径:经典文本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从"走近马克思"到"走出马克思"。在解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存在"过度诠释"、误读的倾向;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对"批判的批判"进行"辩护"和盲目追随的嫌疑;在探索"走近马克思"到"走出马克思"的实践中,不免陷入由"回到马克思"而"停留于马克思"的窠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迫切需要对现有研究路径进行反思与匡正:将文本书写逻辑前置于文本解读逻辑,以文本承载的马克思思想为文本解读的核心内容;辩证地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入挖掘其问题意识并透视其开放性;实现从"理解马克思"到"运用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的研究新路径,形成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困境的理论意识自觉。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范式蕴涵着哲学运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体现着哲学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变革。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本身就是哲学研究的创新范式。反思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继承和创新,合理对待学科与学术、问题与意识、规范与自由、文本与精髓、心性与治学的关系,是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人民理性"不仅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明确的哲学立场,也是理解马克思早期哲学变革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往的研究中"人民理性"要么被《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所掩盖,要么就是被德法年鉴之后"现实的人"所遮蔽。本文在梳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历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人民理性"与黑格尔"绝对理性"做了比较性研究,并分析了这种哲学立场差异背后的原因,这对于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嬗变的内在逻辑,理解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哲学变革以前确实抱有在现实中"消灭哲学"又"实现哲学"的思辨观点,但在哲学变革以后,就完全转到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的立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不在于"重建哲学"或"以新哲学取代旧哲学",而在于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以"科学共产主义"取代"哲学共产主义".国内一些学者仍把马克思哲学变革之前的一些早期文本作为解读"哲学终结论"的重要依据,并把"哲学终结"理解为"哲学重建"或"哲学实现",这是对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质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6.
王昭风 《齐鲁学刊》2004,1(2):78-82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探讨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审视,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哲学建构的一个内化基础视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及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实践,并建立起立足于实践批判基础之上的面向现实的批判的历史辩证法与彻底变革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现实性、实践性、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之所在,同时,“资本全球化”的当下世界仍没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哲学及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文本与语境,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存在与言说的重要现实缘由。  相似文献   

7.
突破现代性学科建制,寻求和确立哲学崭新的存在方式,这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精神气质,也是其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理论变革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哲学使哲学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建立了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把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前提性追问确立为哲学的基本主题,并努力在"跨学科"的批判中对话中拓展思想的空间,从而使哲学的存在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工作方式、表述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是马克思哲学特殊的优势,也是马克思哲学独特的魅力之所在,它对于今天重新焕发哲学的思想智慧活力具有深刻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8.
一部乌托邦概念史,其实是西方精神涌动的历史,从中可以窥见人类面对生存困境的理性反思与精神突围。虽然关于乌托邦等同"空想"的历史记忆,深刻影响着当代人们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且在汹涌澎湃的非理性主义大潮冲去下,乌托邦被"反乌托邦"围攻而不断缩小其疆域,但乌托邦一词并未退出西方思想文化视野,而是辐射至哲学、政治学、艺术学、文学等诸多领域,这一现象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追蹑乌托邦的足迹,并将其置于概念史视阈考察,既可以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反观西方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又能够更加深刻反思与乌托邦观念共同构筑西方思想世界的其他重要概念,尤其是人类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弃了马克思思想当中的一些经典概念,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批判为切入点,可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精神还原为"批判"与"革命"两个概念。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思想的对比当中,凸显了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所带有的康德色彩。马克思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契合点在于:一是强调了主体的有限性;二是拒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导致了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永恒张力,革命的行动及其激进性需要保持这种张力。因此,马克思对于统一性原则的破除成为其革命理论合法性的哲学基础。正是这一哲学诉求决定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任务:一是凸显必然性的断裂;二是基于偶然性,对革命主体的批判及其重构。  相似文献   

10.
黄秋生 《学术论坛》2013,36(1):16-20
为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王国、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注重将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思想演进。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这一逻辑进路,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