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时代"是以微博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它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当前,正值河南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良好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背景下的特点,深入探讨中原文化呈现出的传播优势以及二者的契合点,从而借助微博这一新媒介,探寻中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软"和"硬"是一对反义词,在义项、构词等方面呈现出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从词典的义项来看,"软"和"硬"的义项都在不断增加和细化。"软"的义项在近年增加得更加明显和迅速。从标记理论来看,"硬"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频率大于"软",被认为是无标记项。但是按照现今的语言事实,"软"的使用频率和分布范围并不比"硬"小。"软"和"硬"没有哪一个是明显的无标记项。语言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3.
在品牌传播或营销活动中,我们不仅考虑大众传播时代消费者的接受心理同时更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分享冲动. 眼下.把互联网笼统地表述成新媒体愈来愈遭到质疑确实,剧烈变革中的传播环境已经让这个概念难免有些顾此失彼。有一种观点正在成为共识,互联网是一种传播环境,甚至是一种真实生活环境,绝非只是一种新兴的传播介质、传播方式、互联网正在改变一切,塑造一切,说互联网是新媒体,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大众传播史的梳理和研究,认为"传播即政治"的命题在中国大众传播史的视阈下显著呈现。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生态始终融合在政治生态中,各个时期的政治结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底层结构,其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是当时政治活动的一种反映。中国大众传播史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诠释着"民主""专制""新知""启蒙""解放""革命"等政治核心话语。具体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演进是在"民主"和"专制"两种框架的碰撞下演绎叠进的;在社会制度交割的关键时期大众传播媒介总是扮演着"新知""启蒙"与"解放"的工具之角色;其在历史发展的多数时期作为"阶级斗争"工具而存在;目前正在经历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媒介革命"。  相似文献   

5.
16世纪中叶,西方科技随基督教传教士进入日本列岛,在曾被称做“锁国”的德川时代开始传播.运用传播学中的拉斯韦尔5W模式考察此时的西方科技传播,发现在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里,凸显了如下特征:传播主体具有多元性及“自下而上”的特点;传播内容涵盖从欧洲中世纪到近代的自然科学及技术,且学科范围不断扩展,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的特点;传播途径包括宗教活动、商务活动、翻译著书、举办教育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播效果是前期传播为后期传播作了铺垫,具有渐进累积性的特点,且科技自身的深刻变化对社会变革造成了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已经毫无疑问地进入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读图时代,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并予以积极引导,既重读图,又要重塑阅读文明,使中国文化在“读图时代”视觉文化背景上得到现代化的发展。如此,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带来全新的媒介格局,高校的形象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形象传播不能因为新兴媒体的强势发展而忽略了传统媒体的优势,要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自发挥优势的同时又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打造高校形象传播的全方位深层次格局。本文通过阐释新媒体时代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新媒体对于高校形象传播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而探寻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形象传播的新思路。高校形象传播的新思路是高校形象建设顺时应势的结果,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发起的"舆论围攻"下,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面临进一步恶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疫情控制、经济复苏走在世界前列,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时与势都为我们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机遇与空间.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研究国家形象生成机制,强化跨文化传播意识,因国施策,兼顾"硬传播"与"软传播",在中国...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传播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对外传播中的地区形象塑造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湖北可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塑造"中部崛起的发展形象",塑造"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湖北楚文化形象"等,以促进和谐湖北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传播无处不在"的群体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产能过剩是群体传播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其兴起的社会土壤。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无时不在的"物理空间"。群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众传播的意义传递和媒介垄断,又为个体、群体、企业和机构参与传播竞争,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群体传播,既存博弈又有合作,只有相互借力才能共赢。在网络推广、文化营销中,充分利用群体传播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微博等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交织,却是谣言产生影响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最为发达的北美地区,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企业商展至今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且其产业业绩稳步增长.这种传播不仅与新兴的网络传播紧密结合,而且在地域分部、企业深度上都在不断提高其影响力.这表明,在"地球村"时代,大众传媒并非企业营销唯一有效的形式.北美地区的企业商展近年来各项指标都在有所增长,这是大众传媒时代人际传播不可替代的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12.
对新闻史研究范式尤其是对居主导地位的"革命史范式"的影响和评价的检讨,是近年来新闻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革命史范式"源于特殊时代,因此对它的批评应结合具体的历史场景来进行;新闻事业"本体"的纷繁复杂以及对"本体论"解读的莫衷一是,"本体论范式"也难于自圆其说.通过对两个范式的考量发现:构建一个范式来研究新闻史的做法,不符合新闻事业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在还原历史场景的基础上,以探求历史事实之真和总结新闻史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圭臬.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对外传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经历了曲折。本文探讨了对外传播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概念之辨、统筹"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国内重大负面事件与对外首发报道、中外意识形态差异与对外传播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14.
传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全媒体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媒体时代既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多元传播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传播路径的推进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持续推进全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传播,需要继续加强传播主体建设、客体建设、内容建设、渠道建设、环境建设,不断创新传播人才培育、认知平台构建、话语体系建设、传播渠道融合、传播机制完善等方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微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呈现全新的特征,表现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立体化、传播形式的民主化。因此,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选择适当的传播路径:搭建“微平台”,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新阵地;注重“微创新”,增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吸引力;增强“微素养”,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环境;加强“微监管”,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16.
在谢林漫长的哲学生涯中,"世界时代哲学"时期(1811~1827)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历史和文本的背景出发,勾勒了"世界时代哲学"的基本构想,并通过对"时间"、"自由"、"存在"、"泛神论"、"单一神论"等若干概念的讨论,梳理了相关思想在"世界时代哲学"中的演进过程,以及这些思想与谢林的前期哲学及后期哲学的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固有特点,要求,"两课"教育观念发生转变."两课"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当是"两课"教育观念的创新,"两课"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两课"与时俱进及创新的具体表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课"教育观念的转变应具体体现在"战略型"德育观的确立,"以受教育者为本"教育观的形成,"健全品质、完整人格"教育观的树立,以及"系统开放型"教育观的推崇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不可讳言的一个事实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传媒化时代.媒介无处不在,一切都是媒介,我们的生存可以说是一种传媒化生存.传媒时代的媒体全方位地介入了文学批评,对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传媒时代,文学批评该如何发展?尤其是学院派的文学批评该如何去应对传媒批评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自数网技术介入学术传播至今这20年中,学术传播的,业态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纸本学术期刊基本退出了传播,只保留了“发表”的功能;封闭的出版环境被打破,来自境外和其他行业的传播主体正在或已经侵入传统学术期刊的领地;一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竞争已在数网技术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当我们回顾这段鲜活的历史时,不难发现史实远比理论精彩,在封闭或开放的空间里,技术作用的形态和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如今,学术传播正在由简单静态结构向复杂动态结构转变,面对各种力量角逐的开放的国际空间,如果我们因应传统的惯性而总是试图以纸本时代的传统秩序和手段来予以规约,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当我们试图构建新的传播秩序时,却又发现,学术传播的话语权也已为某些国际学术传媒集团所掌控,它们已成为国际学术传播秩序事实上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因此,只有坚持开放,积极参与,才能赢得国际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必然是学术平台.如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传播平台,并进而参与乃至主导国际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推动媒介形态更新,催化传统营销模式转型。新媒体传播在整合营销方案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其传播理论的发展,被广泛实践运用于各种营销活动之中。近日,《国际公关》记者采访了数字华夏(北京)品牌传播机构总裁姜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