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五四”运动发现了“个人” ,从而使“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蜕变。“五四”运动解放了“散文的心” ,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 ,为现代散文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它也影响了其他艺术的发展。“五四”时期“散文的心”也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五四"的女性书写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体现了具有人之主体精神的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但由于"五四"社会改革运动的本质和趋向,女作家们的写作文本存在着明显的女性意识缺失一是传统男权意识的潜意识流露;二是女性对自我角色的放弃.内在匮乏与历史沉默使她们仍然禁锢在千年男权构筑的"幽灵塔"中,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自己性别的书写.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散文和"五四"时期其他散文作家对台湾当代散文影响很大,从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出朱自清的影响。但余光中又力倡散文革新,反思"五四"散文创作传统,所以他的作品又具有了不同于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娜拉,作为中国女性觉醒和"五四"叛逆精神的表征,在进入中国语境后发生了未被觉察的精神变异,从而显示出女性解放话语的裂痕.从易卜生笔下决绝的"女儿娜拉"到进入中国的软弱的"妻子娜拉",表明"娜拉"作为一种被书写的叛逆精神浸染着浓厚的传统色彩,而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女性新文学作家对于娜拉的自我书写,则显示出与时代主流话语的疏离.  相似文献   

5.
在赴台的五四一代作家中,台静农和苏雪林有着许多共性的方面。他们都是"五四的产儿",也走过了大体相同的人生道路,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他们的散文创作都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在具体的创作路径、创作领域和创作方法上,二者散文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在台湾当代文坛上,台静农和苏雪林成为五四文学薪火的传播者。在他们的影响和启示下,台湾散文界形成了学者散文和"闺秀派"散文两个创作群体。  相似文献   

6.
女性散文曾在“五四”时期有过辉煌的篇章 ,新时期的女性散文承此而来 ,大有狂飙突进之势。 90年代更掀起了一股女性散文热潮 ,呈现出自主意识的觉醒、柔情的倾诉、哲思与求索、宗教情绪的流露、艺术多元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7.
"贤妻良母"曾一度被看成是封建女性的代名词.冰心、陈衡哲等"五四"女作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理智、谨慎地对民族、文化、历史进行审视和反省,扬弃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她们对女性标准人格和角色定位做出了准确把握,从思想基础、自身修养和社会尊重等三个方面赋予了贤妻良母新内涵,在文化观念方面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8.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五四”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四”散文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变革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主体和接受的群体异常庞大,“五四”散文不仅与古典散文渊源密切,而且也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这些共同促成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从女性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两性关系、"母爱"情结四个方面探讨"十七年"女性文学伦理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解构,旨在从伦理道德表象入手,挖掘"十七年"女性文学有别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传统的贞节观念为基础,从女性生存的外在环境与她们的内心世界两方面,分析了五四时期"女性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呈现中国现代女作家文本中的"女性同性恋"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确凿的事实说明 ,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只有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宣扬守节、尽孝等封建的妇女观的一面 ,还有受戴震等人的进步思潮的影响 ,反映出某些新思想、新观念的一面。如他从不歌颂烈女 ,在对节妇的褒扬之中又揭示她们的艰难与痛苦 ,歌颂母亲在治家教子中的杰出作用 ,宣扬“唯贤者为尊 ,其于男女一也 ,”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 ,等等。因此笔者认为 ,在批判其封建性糟粕的同时 ,不应忽视其民主性精华。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妇女回家”四次争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导火线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着重指出 ,在民族危难之际 ,妇女解放首先要求得民族解放 ,才有自身的解放 ,“妇女回家”则剥夺了妇女爱国救国的权利与义务 ,没有妇女的参与 ,就没有革命的成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上出现的劳动力过剩以及就业压力问题 ,不是妇女就业造成的 ,也决不是“妇女回家”能够解决的 ,必须依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周作人的“魏晋文章”可谓独具特色。其散文小品以及新旧诗体 ,皆以风格的冲淡平和与语言的流丽自然而见长 ,与魏晋文学神似。由于最为服膺陶渊明与颜之推 ,周作人的这一追求 ,对于后来的废名、俞平伯、江绍原等人都影响至深 ,从而于中国现代散文中的隐逸与静穆一脉风格之形成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女性发展运动的组织者,女子社团通过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提升了女性的自我性别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开始形成了女性的自我人格.同时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又推动了女子社团性质的变化.二者的互动最终实现了妇女阶层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庆历六年,欧阳修在滁州创作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极力铺陈渲染山水之乐、宴宾之乐、丰收之乐、民俗之乐等各种乐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在他同时期的诗中,多写其遭贬后的苦闷与烦恼,而讳言其"乐"。事实上,欧阳修贬谪滁州,背负着"朋党"与"德薄"的双重恶名,隐藏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与心灵创伤。这两篇宣扬"与民同乐"的游记,既表达他醉酒后的狂放与洒脱,更反映其强自振作、强颜欢笑的贬谪心态,堪称"太守之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Rose Weitz 《Gender Issues》2016,33(3):218-234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women in a junior-level Women and Sexuality class taught at a large US research university make sense of the HBO television show Girls. Data come from essays written in spring 2013 by 28 students in response to the first three episodes of Girls. The students’ essays illustrate their ability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show’s portrayal of women’s lives in a nuanced rather than one-dimensional way. The most common topics in these essays were the show’s portrayal of male dominance in relationships, female sexual agency, female body disciplines, and the costs women pay for sexual activity. The essays illustrate how the students mobilize feminist and post-feminist frames, both singly and jointly,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trying to separate these frames from each other in either media texts or women’s lives. In addition, the data shed light on the struggles young women face in dealing with gendered expectations for sexuality, femininity, and body discipline in contemporary neoliberal society.  相似文献   

17.
“灰色女性”是对色情业女性的一种学术性称谓。“灰色女性”的当代文学表述出现了一种审美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沉沦”与“救赎”的既需求又超出、“物欲”与“爱欲”的相互渗透、“苦难”与“愉悦”的话语游移等。它既与多元性伦理下这一特殊题材在当下的特殊遭遇有关,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转向经验化、日常化、世俗化叙事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察了敦煌文献S.4433中禁止孕妇面向“东”“南”浇沐的原因,认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孕妇触犯太阳神、雷神、火神等神灵,同时也是对孕妇及胎儿实行的一种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研究妇女问题既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女性问题研究》以中国古代小说为基础材料,对中国古代女性的不幸命运和涉及女性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当全面、深入的评述和研讨,具有以史为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民初,主持《妇女工作》杂志的老一辈妇女理论工作者侯狄同志,提出并赞成用“妇女学”,指出要重视妇女问题的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以逐步改变妇女活动落后于妇女工作实践的局面。20多年后妇女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