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信用证交易中信托收据下进口押汇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交易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上对其各环节融资的法律性质认定有分歧,对发挥其优势不利。发端于英美法系的信托收据在我国亦有大量实践,但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信托法》、《担保法》尚不足以为通过它形成的进口押汇提供法律依据。信用证的法律性质是担保和借贷的结合,以此为前提,进口商在付款赎单环节上通过信托收据进行的进口押汇则当定性为让与担保,以发挥其资金融通和动产用益相结合的效用。  相似文献   

2.
论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信托财产共有权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美法系国家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采取“双重所有权”模式,这在其特有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是适宜的;而大陆法系的民法传统无法兼容这种所有权模式,信托财产归属问题就成为大陆法系国家完善信托制度必须解决的理论难点。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中的一员,也不例外。在大陆法系法律传统的框架下,应构建信托财产共有权制度,以解决信托财产所有权问题,这也是我国信托立法的唯一选择。这一制度选择不仅在应然层面具有保障与平衡当事人利益等其他相关学说所不具备的诸多价值,而且在实然层面也与我国固有的物权理论相衔接,具备制度建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融资融券交易作为一种有杠杆效应的信用交易,在吸引众投资者的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其风险控制的关注。2006年出台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对这项业务进行了规定。时至今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其中,融资融券交易担保机制的构建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论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庭抗礼是信托财产产生"普通法所有权"和"衡平法所有权"的根本原因.中国不可能因为没有衡平法而由此永远与信托制度绝缘,但信托法移植到我国以后,其运行环境是在大陆法系的框架下进行的,我国既没有双重所有权的理念,也没有衡平法的传统,因此在我国的信托立法中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成为立法中的"真空".事实上,信托移植的终极目标不在于是否采用双重所有权的形式,而在于实现信托制度的核心功能:理财功能和防范功能.分析表明,如果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法律移植的难度,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受托人的理财功能,同时对受托人的防范功能同样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由受托人享有所有权是我国移植信托制度的可行性选择,建议我国在信托立法中明确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赋予受托人.  相似文献   

5.
让与担保为非典型的担保物权。该制度在我国法律中虽无明文规定,但在实践中长期适用。文章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简要阐述让与担保制度的性质与效力,认为让与担保制度从设定到实现还存在一些缺陷。法律应当以意思自治为原则,对让与担保加以规制,以平衡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囿于信托非大陆法系固有的法律制度,我国投资大众甚为陌生,因此,无论是在操作上还是在观念上都有扭曲信托之可能,从而抑制了信托担保机能的充分发挥。文章先从信托内涵和特殊性入手,通过着重分析信托财产特征,得出结论为,信托独立性是信托的根本要素。借助对信托财产独立性的考察,可以发现财产独立性使得特定财产被排除在一般财产之外,即它只对特定债权承担责任,后果是实际上就达到了担保的效果。为体现信托担保功能的优越性,笔者将以两大法系对比分析为视角,探讨我国信托机制之完善。  相似文献   

7.
对于信托财产,英美法系赋予受托人“普通法上的所有权”和受益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其原因在于英美法系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分野。大陆法系的所有权理念无法兼容双重所有权,这成了信托法移植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信托法则对其归属尚无谈及,不利于受益人、委托人以及他们的债权人的保护。应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赋予受益人。  相似文献   

8.
论信托财产所有权--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信托财产,英美法系赋予受托人“普通法上的所有权”和受益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其原因在于英美法系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分野。大陆法系的所有权理念无法兼容双重所有权,这成了信托法移植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信托法则对其归属尚无谈及,不利于受益人、委托人以及他们的债权人的保护。应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赋予受益人。  相似文献   

9.
10.
论船舶融资担保法律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运业和造船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融资支持。当前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如何设置船舶融资担保体系以确保金融安全非常重要。除船舶抵押权外,银行还可选择信用担保、收益让与担保等辅助担保形式确保贷款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下规范人们信用行为的行政约束和道德约束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我国经济领域内出现了大量的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制度、有效的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严厉的失信惩罚制度以及大型的信用服务机构等方面提出了重建信用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美国信用法律制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当今世界信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信用法律法律相对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信用法律主要包括关于信贷与租赁的法律、关于信用报告的法律、关于平等授信的法律以及关于公平债务催收的法律等,这些法律对于促进美国信用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美国信用法律制度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以信用交易的充分发展为先导;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形式多样。在美国信用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信用报告体系是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发展我国的信用经济,建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当以建立信用报告体系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我国信用体系重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而有效的信用体系 ,是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保障经济有序高效运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信用机制 ,经济活动就会出现混乱。当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失信行为 ,并且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信用机制的完善、法制化及在经济运行中的强化 ,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实现持续和良性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诈骗犯罪是金融领域严重的刑事犯罪活动,在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同时也应对信用卡诈骗罪与信用卡纠纷及其他犯罪的界限进行科学区分,犯本罪的数额标准及多次使用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问题与犯本罪的"其他情节"的立法完善对有效打击信用卡诈骗犯罪活动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个人消费信用制度构建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作为社会经济的一项重要制度,已超出在传统上只把它作为道德问题看待的范围,它往往牵涉到复杂的经济、法律问题。文章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信贷消费条件太苛刻,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现状;介绍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完善国家在消费信贷方面的立法,从个人信用征集法律制度,个人信用评估法律制度,个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的法律制度,信用风险救济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个人消费信用制度方面,对构建我国个人消费信用法律制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西部开发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信用等。研究西部开发中信用问题的表现,探讨其法律对策,对于西部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商誉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商誉、商誉权的法律属性做了分析研究,认为,商誉是一种无形财产,由此所生之商誉权为无形财产权,它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产权;通过对我国目前有关商誉保护的立法,特别是《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不足的分析,就我国商誉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设想:改我国对商誉的间接保护方式为直接保护方式,建立并形成商誉保护较为完整的法律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8.
略谈法制建设与商业诚信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制建设与商业诚信建设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建立适应信用经济发展的法制体系才能建立和谐的诚信社会,而诚信社会的建立过程也正是法制社会完善的过程。目前,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关键在于扫除征信制度不完善和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两大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用卡的普及以及信用卡共享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持卡人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在信用卡核发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人身份信息和信用卡交易信息因涉及隐私权均应依法加以保护,但我国对持卡人的隐私权保护在立法方面、申领合约方面和举证方面尚存诸多不足之处。为此,文章在借鉴欧美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立法和司法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持卡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政府在信用制度与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首先要建立起整体政府信用,取信于民;其次应抓好信用制度建设,加强立法和监督;第三,政府应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第四,政府要积极促进信用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最后,政府要加强诚信教育工作,使诚信成为社会的一种基本公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