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在我国哲学界,一般都认为:“新托马斯主义起源于法国”,“马里坦是新托马斯主义的鼻祖”。其理由是,马里坦出生于法国,马里坦发表过大量宣传新托马斯主义的著作,马里坦是现代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历史的记载是: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是在1879年8月4日于梵蒂冈宣布重建中世纪托马斯主义的,而马里坦是在1882年11月18日才出生于法国。开始,马里坦是个新教徒,信  相似文献   

2.
《晋阳学刊》1982年第6期发表马小弟《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是根本对立的吗?》一文。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特提出两点质疑。一是马文认为,列宁从未使用过“主观真理”这个概念,把波格丹诺夫的真理观概括为主观真理是错误的。据我陋见,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至少有两处明确提到了“主观真理”的概念。一处是在列宁揭露法国信仰主义者勒卢阿利用马赫主义者彭加勒的唯心主义观点,为其信仰主义  相似文献   

3.
新托马斯主义又称“新经院哲学”,是一种宗教哲学学说。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它是最流行和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有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1810——1909)、法国的哲学家马利坦(1882——1973)和吉尔松(1884——1978)等人。新托马斯主义是一个信徒最多,组织最严密,活动最频繁的哲学流派。新托马斯主义都以其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知名的。  相似文献   

4.
新托马斯主义是天主教的官方哲学。它千方百计把科学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对科学进行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歪曲。它认为,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最高始因、本原和创造者,自然过程是由超自然的原因所引起的,它用神的预定和预见来代替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证明有一种超时空、超感觉的世界存在着,并与物质世界相对立。它说,科学只不过是说明物质世界的现象的,不能认识存在的最高本原。新托马斯主义企图以此来破坏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拆散唯物主义与科学的联盟,使科学变成“神学的婢女”。新托马斯主义这种反科学的蒙昧主义集中表现在它的知识“抽象级次”理论之中。我们可以把新托马斯主义关于知识的“抽象级次”说总结如下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认为,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但由于其哲学思想与神学问题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由于本世纪的一些新托马斯主义思想家(比如E·吉尔松)对之的解释包含着使人误入歧途的成份,使我们在理解托马斯哲学时遇到极大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对吉尔松构造的“基督教哲学”概念的澄清,通过对托马斯哲学文本本身的考察,达到理解托马斯哲学。  相似文献   

6.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传统,即奥古斯丁主义和托马斯主义。 前者源于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代表着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强调基督教信仰中的“奥秘”成分, 对理性采取一种贬抑态度;后者源于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着一种理性神学的方向,力图借助形式逻辑对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进行论证,用理性来充实基督教信仰。这两种思想传统不仅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 而且对于近、现代的西方宗教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五四”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深层文化载体是来自西方的个性主义。对于这种个性主义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种“西方化”的个性主义因使接受主体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双重隔裂而最终葬送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另一种认为,这种个性主义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土大夫隐逸文化的合流而显示出某些畸形特质,使‘五四”浪漫派作家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导致其迅速消亡。本文认为,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化载体的个性主义始终是~种不完善的个性主义;其欠缺之处不在于传…  相似文献   

8.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针对国内出现的否认与消解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的两种错误思想,党进行了批判并就如何坚持与实践马克恩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进行了艰辛探索,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国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的现实基础,强调践行“知行统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的基本原则。前者回答了“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后者则解决了“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以神道信仰为特征,相信并崇拜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创造与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在科学的无神论者看来,宗教是人类处于迷误和愚昧状态下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实质是信仰主义和宿命论,它是反科学的。但是,在宗教唯心主义者看来,他们信仰的宗教观念是“真理”,是“美德”,是追求某种“至上的境界”。这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批判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思潮,是思想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就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的主要流派——新托马斯主义作一些评介.新托马斯主义的问世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随着封建主义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中世纪经院哲学家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批判所强调的是经验及事实意义上的“真”,而信仰主义者所认同的是价值意义上的“真”。费尔巴哈的理论重心在于揭示宗教的秘密和本质,并不关注宗教的价值。费尔巴哈片面地批判了人的本质所异化出的“上帝之他”,但他没有辩证对待“上帝之他”的双重属性及其合理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2.
姜士昌 《东岳论丛》2022,(9):128-136
R.S.托马斯是威尔士当代诗坛泰斗。他虽终身栖居乡野,却时刻心系人类命运。他诗歌中的“机器”意象是人类悲剧命运的象征,是诗人借以反对现代物质世界的有力武器。在托马斯的诗歌中,“机器”不但毁灭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刺激了人类的贪欲,剥夺了人类的宁静,使人类精神沦丧,人性尽失,更裹挟着人类向自我毁灭的深渊狂奔。托马斯对这种“机器”主导下的自我毁灭式传统工业文明展开了猛烈抨击,其目的不是要兜售所谓的原始主义,而是要借此表达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期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从形而上学来理解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就现代美学的问题进一步对托马斯的美学观念加以发挥.马利坦强调美的超验性向度,通过发展托马斯主义的类比原则来肯定感性美的本体性价值,主张美的绝对性并重新理解美与丑的关系.马利坦在现代美学的语境下发展托马斯主义美学,为人类精神寻求回归存在的可能性与神圣的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14.
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提出了“东方主义”理论。他主要借鉴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福柯的“话语”理论、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将“东方主义”界定为一个高度封闭的知识领域、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一套西方主导的权力话语。通过对各类文本进行政治化、历史化解读,萨义德揭示了西方如何凭借东方主义制造关于东方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一个沉默的、愚昧的、落后的“东方”,以实现对东方的控制、支配、征服。为了挣脱东方主义的桎梏,萨义德呼吁一种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国际主义的人文主义,并鼓励知识分子成为“流亡者”“、边缘人”、对权势说真话的人。受福柯话语理论的影响,萨义德事实上造成了双重话语规训:一方面,他批评东方主义者无视东方的差异性,将其规训到东方主义话语中;另一方面,他本人亦无视东方主义的差异性,将其规训到自己的东方主义理论话语中。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哲学新托马斯主义也讲伦理学,也讲什么是善、恶、快乐、德性、幸福、正义等一些道德范畴。他们在讲伦理学时,则常常丢去哲学术语的掩盖,赤裸裸地贩卖宗教的教条。本文拟对此作些剖析。 从新托马斯主义伦理学的理论来源来说,它是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部分和基督教的思想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以至于我们身边,一直贯穿着一种“符合真理论”的哲学主张。在现在看来,这种哲学思想有其认识论上的缺陷。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论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实践真理论”是对“符合真理论”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7.
在艺术理论史上,人们以再现说、表现说、作品论等理论来论说艺术的本体。20世纪初新托马斯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利坦在艺术理论领域中,运用并创造性地发挥圣托马斯·阿奎那学说的理论原则研究艺术,从灵魂的本质以及灵魂与艺术的关系来考察艺术本体,并结合其艺术理论对现代艺术的成就和不足给予精辟的批评,丰富了托马斯主义。  相似文献   

18.
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产生、八十年代形成的“新机构主义”,是美国政治科学经历了所谓“政治行为主义时代”、“后政治行为主义时代”以后所崛起的一种新的政治思潮。 新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詹姆士·马奇教授和伯根大学的约翰·奥尔逊教授,他们两人合写的长篇论文《新机构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被西方的一  相似文献   

19.
“新写实主义”是80年代末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在90年代即将过去的今天,人们回视这一文学现象时,却发现“新写实主义”从来就不曾得到过准确的描述,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曾得到明确的界定。其实这一现象的命名就很混乱,曾有过“新现实主义”、“新现象小说”、“生态小说”、“后现实主义”等不同的称呼,而“新写实主义”一词的流行无疑与1989年《钟山》杂志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并取得很大影响相关。而更为混乱的是对“新写实小说”范围的界定。在批评家笔下,各路作家都有人被圈入“新写实主义”旗下。这不免令人感到困惑,也表明了人们在…  相似文献   

20.
封来贵 《东岳论丛》2000,21(2):87-90
真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基本属性 ,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而这种统一是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双向转化、互相作用所遵循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统一的凝结和体现 ;并据此对“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提出了质疑 ,主张放弃这两种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