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下层文人集体创作的文人五言诗,其内容多呈现出浓重的悲情意蕴,使诗歌形成一种悲凉、哀怨的艺术风格。实际上,古诗中这种悲情的意蕴正是汉末知识分子生命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环境,士人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传统的儒家价值体系逐渐淡化,士人开始对生命发出追问和思考,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无论对于文学的个性化还是思想解放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中近4成诗歌述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它以人生观、人生方法论构成了较系统的颓废思想,与汉末民歌一起形成了普遍的颓废思潮。悲怆的情感抒发使《古诗十九首》更具思想和艺术感染力,颓废在弃旧中为创新铺平了道路,对文学上的建安之风和哲学上的魏晋玄学有开启之功。汉末颓废诗歌在世界颓废主义文学中,也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汉未魏晋六朝“人的觉醒”风貌的特质王德华人们常说魏晋六朝是“人的觉醒”的时代。关于这一时期“人的觉醒”的具体表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宗白华先生曾着重从美学角度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  相似文献   

4.
在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弗兰纳里·奥康纳借用《圣经》中的倒U型叙事结构,通过叙述老祖母一家惨遭“不合适宜的人”的血腥屠杀,展现了人类灵魂由堕落到救赎的过程,从而迫使人们在重新审视现实的鄙俗和人性的堕落中觉醒并反思好人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5.
凯蒂·康普生之悲剧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蒂·康普生之悲剧探因高奋在许多评论《喧哗与骚动》的文章中,凯蒂·康普生总是简单地被视作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一个堕落的女性,很少有人从她的悲剧故事中发现一个离经叛道女人的痛苦的心理轨迹。这是许多开始觉醒的女性在寻找自我的艰难征途中都曾有过的体验。它始...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走到了西周,迎来了以人意识觉醒为主要标志的历史黎明时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述了这种人意识的觉醒: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的彰显表明了人类主体性地位的觉醒;对天命的质疑透露出人精神的跃动;礼制明的形成标志着人意识的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7.
汉末儒学衰微之后 ,追求个性解放与重视个人情感 ,已逐渐演变为普遍的社会风尚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古诗发扬重个性重感情的作风 ,以慷慨悲歌为美 ,它吸收了诗骚精神 ,抒发文人自身的情志 ,使坠失了多时的诗性精神在汉末大放异彩 ,深刻地影响了魏晋以后的诗歌创作及诗美特性。本文以思妇、游子、士子诗歌三大主体情感的特征出发 ,论述其缘情言志特点和状态。  相似文献   

8.
加缪一生的创作中渗透着荒诞与反抗的主题。其哲学思想以《西绪福斯神话》和《反抗者》为主要体现;小说《局外人》、《鼠疫》和《堕落》展示了加缪一生创作的思想发展线索,从其人物的经历和思想行动中,作者展示出人对世界荒诞性从觉醒到反抗的过程,也透露出了反抗后的悲哀和无奈。  相似文献   

9.
论蔡文姬被虏与《胡笳十八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文姬是我国汉末建安时代唯一的一位杰出的才女。她懂得文学、音律、书法,特别在诗歌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但是很遗憾,由于她生活在汉末社会大动乱的时代,饱经沧桑、流离失所、没能全面发挥她的才华,从而没能为后人留下多少作品。在诗歌方面仅存《悲愤诗二首》(一首五言一首骚  相似文献   

10.
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小说中有一系列处境类似的女性,她们在物质欲望面前皆曾一度沦为俘虏,有些人能够走出来,完成人性启蒙的初级阶段,而有些人则沦落在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堕落的女性们只能拥有物质的满足而缺乏精神的富足,而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们则在启蒙之路上开始了新的旅程。  相似文献   

11.
俞灏敏 《南都学坛》2000,20(1):38-41
游仙文学在秦汉是宗教的或政治的附庸,它在魏晋六朝的崛起,一般认为是受到同时兴起的道教的影响,但实际上与以汉末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契机的文学的自觉有更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创作上表现人的主题,追求美的创造,从而汇入到当时的主流文学中。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及序,早见于南朝梁陈时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一书。该诗的序说这是“汉末建安中”发生在“庐江”地方的故事,因“时人伤之,为诗云尔”,故流传下来。序称汉献帝建安年为“汉末”,可见序的作者不是汉朝人,也就是说,序是汉以后的人增写的。鉴于徐陵生活的时代距汉末已有三个多世纪,此诗在如此漫长的民间传颂过程中,不见朝野任何著述有片言只语提及,那么,徐陵是从何处辑得全诗并序的呢?再说,诗、序并传也相当困难,因为篇幅之大决非一般人所能轻易掌握。从这些方面来看,序文很可能是徐陵或其同时代人假托。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典诗歌之一。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周代社会现实,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就在它的《国风》和《小雅》类别的诗篇中,有几首悼念亡故者的诗歌。除了个别篇章古今聚讼,各说不一,仍无法定准外,其它比较一致的,认为《邶风》中的《绿衣》、《唐风》中的《葛生》和《小雅》中的《蓼莪》都是悼亡诗。《绿衣》是鳏夫悼念亡妻之歌;《葛生》是寡妇悼念亡夫之歌;《蓼莪》为征人还家后悼念父母双亡的哀歌。但历来诗评,对于这三首悼亡诗,却有不同程度的曲解。本文试就它们的含义及思想、艺术价值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学诸文体中,赋这种文体最特别。说它是散文,它偏偏多有协韵,句式较为整齐;说它是诗,它偏偏还有些不协韵的散句。古代的研究者,一般把赋归人“文”的范畴来研究它。古代诗歌不讲分行,而讲究多少韵、多少字,这种传统,六朝时就已形成,例如梁武帝经常饮宴赋诗,令臣下赋个二十韵、三十韵,自己也曾作《觉意诗五百字》。因为中国古代诗歌除了少数七古和杂言诗外,句式都很整齐,押韵也很规范。假如我们不是用古代诗歌的概念(无论是近体或是古体),而是按新文学或今人关于诗歌的概念来看待赋体的话,我们会惊叹道:原来中国古代的赋说它是诗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葛克成(William·Granham,jr)英译庾信《哀江南赋》时将赋分行排列,以下是赋序前数行: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对于《诗经·周颂》,论者们不是说它“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气氛”,就是说它是“一种呆板的说教”;更有说它“内容充满着反动思想和迷信色彩”,“是应该坚决扬弃的糟粕”。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有失于偏颇,不合乎历史辩证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角度考察,具体地说,就是从西周初年人与神的关系的递嬗、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人类社会的变革这三个方面来考察,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周颂》实际上是人类精神初次觉醒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对于《诗经·周颂》,论者们不是说它“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气氛”,就是说它是“一种呆板的说教”;更有说它“内容充满着反动思想和迷信色彩”,“是应该坚决扬弃的糟粕”。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有失于偏颇,不合乎历史辩证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角度考察,具体地说,就是从西周初年人与神的关系的递嬗、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人类社会的变革这三个方面来考察,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周颂》实际上是人类精神初次觉醒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诗歌,犹如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用诗歌来吟唱生活,表达情怀,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三段诗”,是彝族人民为民族诗歌园地增添的一朵奇葩。 彝族人民喜爱诗歌,彝族生活中离不了诗歌。举奢哲在《彝族诗文论》中说:“人间有诗歌,诗歌天下传。”“诗歌在人间,世人都喜欢,……诗的作用大,诗的骨力劲。它能使人们,人人都欢畅,人人都高兴。有时它又能,使人心悲伤,使人心惆怅。”实乍苦木说:诗歌是“人类的精神,青春的颂歌,诗歌是光明,皎皎如明月,在世永流传。”“诗歌是明月,诗歌是阳光”(《彝诗九体论》)。“彝族是一个用诗思维的民族”(刘锡诚《(论彝族诗歌)序》),  相似文献   

18.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其最著名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泥土》揭示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人性的缺失与堕落,唤起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从功能文体学的及物性系统理论视角对小说《泥土》的文本进行剖析,揭示作品人物刻画手法和写作风格,探讨作家呼唤爱尔兰人民摆脱精神缺失、追求精神自由与意识觉醒等主题的深层含义,为小说文本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关雎》: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说:“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册,第229页)打开《诗经》,第一首诗就是爱情诗歌《关睢》,它以明朗、清新的格调,显示了特有的艺术风采。然而,关于诗的主旨,历来却解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鲁  相似文献   

20.
《李太白全集》中,关于妇女的诗歌共有八十余首,几乎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历代诗人作品中写妇女的,再没有比李白更多的了。而这部分诗歌迄未得到正确的评价,遭到指责却是不少,甚至有人说他“其识污下,诗什九言妇人酒耳”(王安石);直至现代,还有人骂他“下流”,说他“崇拜的美人,大都是下流女子”,把李白说的简直象个流氓,这真是冤哉枉也! 究竟真相如何,让我们专门就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进行一番研究。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写得最多的是“思妇”,即思念远别的丈夫的妇女。他们主要是这两种人:一种是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一种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之妻。关于前者,有《乌夜啼》《子夜吴歌》《塞下曲》《捣衣篇》《北风行》等;关于后者,有《长干行》《江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