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手机成为舆论的主要载体,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和政府行政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转型期巨大的舆论压力,政府、媒体和社会应该协同合作,通过加快网络法制化建设的步伐、发挥主流网站的作用、建立社会舆情搜集分析系统、发挥各类舆论领袖的作用等渠道和途径,规范网络舆论,化解因网络舆论而产生的潜在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
骆正林 《阅江学刊》2012,4(4):19-29
近年随着农村社会矛盾的激化,很多地方相继爆发了一些影响重大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群体舆论的行为表达,是广大农民通过肢体语言宣泄来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由于少数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现代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依然用强制手段来处理基层社会矛盾,致使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的矛头越来越向基层政府集中。群体舆论的传播有其固有的规律,基层政府只有尊重和服从客观规律,把握农民的社会心理,才能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3.
发展失衡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一般认为其直接原因是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症结在于政府责任的缺失。通过区分“发展阶段型”和“政府责任型”两种失衡形态,可以发现,公共服务供求双方的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集中爆发,发展阶段型失衡和政府责任型失衡的混合形态是中国当前发展失衡的本质属性。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制约了政府的效率,并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偏差,是当前发展失衡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改变中国发展失衡现状的途径,不应仅仅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承担更多责任,更应立足体制转轨背景,加快解决引致政府行为偏差的体制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技术治理的悖论:一项民意调查的政治过程及其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亚平 《社会》2018,38(3):46-78
技术治理的逻辑是通过识别和处理源源不断的问题进而把社会呈现在国家面前。它能够完成其使命吗?本文以S市C街道2014年至2016年的连续民意调查为经验对象,系统阐述民意调查为何表面上是一个统计学过程,实质却是由权力运行支配的政治过程。分析表明,在将复杂民意化简成民调数据时,技术只能保证化简程序的严谨性,化简方向则由操作者决定。民调项目的规定性源自基层权力结构,又被转移到对复杂民意的筛选、压缩和量化过程之中,生成指标体系。据此,本文揭示了技术治理的悖论--国家通过技术之眼观察社会时,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5.
美、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华  李国锋  谢兴春 《创新》2010,4(1):41-45
地方财政困难和债务危机是当前我国财政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现状,详细阐释美国和日本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特点和方式,认为我国应该从制度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组织架构、债务预算管理模式和债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正汉 《社会》2017,37(3):1-45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演变。这些演变给我们提出如下三类问题:第一,在地方政治体制上,为什么一部分王朝在开国初期采用了分封制,而当王朝稳定下来之后,却又谋求削藩?第二,在边疆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元代和明代采用“土司制”,清代却推行“改土归流”?第三,在省级政区和省级政府的设置上,为什么汉人政权表现出兴废不定和周期性循环,而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却不存在这种循环?此外,清代之后建立的汉人政权为什么又打破了这种周期循环,建立起稳定的省级政区和统一的省级政府?本文论证了上述问题可以用“风险论”——即中央政府追求“统治风险最小化”的行为及其面临的约束条件——来解释,还同时比较了“风险论”与“帝国的治理逻辑”和“行政发包制模型”在解释能力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谢舜  魏万青  周少君 《社会》2012,32(6):86-107
本文利用CGSS2006数据库,对政府转型下的宏观税负、民生财政支出和地区收入差距等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1)宏观税负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影响;(2)总体而言,政府公共支出增进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3)从公共支出结构看,地方政府基建投资对于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效应,政府用于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效应;(4)科教文卫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对市民与外来人员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陈相雨 《阅江学刊》2013,(5):95-102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全球风险社会下中国社会结构紧张长期诱发的结果。处在中国社会急剧变迁中的普通网民,不单是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发动主体,更是中国经验最为直接的感知者,因而,从普通网民视角探求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形成的中国逻辑具有合理性。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体现了网民“理性”和“非理性”言论相互交织的特点,在逻辑上具体包括利益表达逻辑、逼迫回应逻辑、群体极化逻辑、抗争动员逻辑以及情感宣泄逻辑等;在治理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坚持利益共享、制度表达、公信修复、信息公开、网络盟友、话语引领及真诚沟通等原则,这才是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标本并治之道。  相似文献   

9.
行政的“疆域”与行政法的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明安 《求是学刊》2002,29(2):66-73
行政的范围 ,既取决于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同时也取决于人们对政府权力的成本—效益的认识。在传统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较小 ,政府管的事自然不多 ;在现代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大增 ,政府的职能和行政的范围是不是就应该和必然无限地扩张呢 ?行政国家、全能政府在为人们部分解决了现代社会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 (如“市场失灵”问题 )以后 ,又导致了大量的更为复杂的问题 (如政府腐败、社会腐败问题 )。于是 ,“有限政府” ,政府权力向社会 (“第三部门”)转化的方案提出来了。政府权力转化为社会公权力后 ,行使社会公权力的行为还属不属“行政”的范畴 ,应否受行政法的规范和控制 ?行政法的功能是什么 ?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对之有不同的看法。现代行政法在纠正传统行政法片面强调管理或片面强调控权的偏向后 ,正逐步形成以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为手段 ,以服务行政相对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0.
舆情变动规律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来华 《学术交流》2005,(12):155-159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民众在社会政治方面的群体心理活动。在本质上,舆情则是民众与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舆情的产生、变化和结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它的产生看,它是国家管理者“生产”或“管理”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类政策、法规、制度、措施以及领袖形象和社会问题等诸多的复杂内容刺激的直接结果;从它的变化和结束看,舆情是随着刺激它产生的各类社会事项的变化和结束的情况而变动的。但是,舆情作为政治性很强的群体心理活动,它的变化和结束又有着自身复杂多变的规则和轨迹:舆情的主要持有者或主体本身的基本构成和政治素质,都会对他们的群体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产生影响;民众对过去的一个社会事项曾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部分地“残留”在他们对一个新的社会事项的心理反应之中。掌握舆情变动规律,对“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焱 《社会工作》2011,(12):83-85
中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随着政府的转型也正在由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公共服务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运行机制上以公共服务为中心,以满足公众的安全需求为目标。公众安全需求的意见表达机制、意见聚合机制、决策和执行机制和基于公众评价标准的评估机制、反馈机制是新型防控体系运行机制的主要方面。这些机制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循环往复系统,不断推动防控体系进行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2.
公共财政与中国国民收入的高储蓄倾向(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国有企业从“企业部门”中分离出来,与“政府部门”合并为“公共部门”,其储蓄率称为“公共部门储蓄率”;并将非国有企业与居民合并为“私人部门”,其储蓄率称为“私人部门储蓄率”。据此提出的中国高储蓄率的公共财政假说认为:2000年以来中国储蓄率持续高涨,是由政府的赢利性动机及其对公共财政职能产生的挤出效应推动的,并带来了公共支出的不足。结果,居民和非国有企业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利用我国1996--2006年30个省面板实证检验的结果验证了此假说。  相似文献   

13.
On the Internet, the line between news and opinion becomes blurred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form. In this sense, the processes of news diffusion on the Internet and online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are integrated. This study selects one Korean example about the private tweet of a judge about government 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 regulation and analyzes citation networks from one news/opinion to another news/opinion. By relying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method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news/opinions diffuse and how they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s ideological frame within agencies sharing the same ideology and between agencies whose ideologies contra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public discourse on the Internet is clearly polarized and fragmented along political ideological lines. Additionall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winner is the conservative bloc because it succeeds in achieving within-bloc solidarity and ensures the resonance of news frames with the cultural values of Korean society. Implications for these findings in modern democracy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连带式制衡:基层组织权力的运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锋 《社会》2012,32(1):104-125
本文揭示了中国基层组织在非正式或半正式治理实践中的内在机制及其社会基础和价值基础。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位置构成了乡村治理的部分外部条件和压力,具有普遍性的半正式治理实践中的村级组织权力的运作则根植于乡土社会。乡村治理中,村组干部将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资源统筹配置、捆绑连带,主要通过利益和情感等连带方式来规制村民,以完成其治理目标,村民同样也将其需要履行的各种义务与应该享受的各项权利捆绑连带,并主要以责任连带的方式对村组干部实行反制。正是这种治理中双向的连带关系使得干群之间的权利义务达到总体平衡,并保证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笔者将其归结为“连带式制衡”。乡土社会的不规则或规则的多元化是连带式制衡的社会基础,与西方有所差异的中国农民的“捆绑式的权利义务观”则构成了基层组织权力运作的价值基础,两者共同支撑使得“连带式制衡”成为基层组织权力的常规化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的生产方面形成不同的组织优势。社会组织既具有政府组织服务于公益的宗旨,又具有企业组织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的观念,还具有两者皆不具有的志愿精神。这就使得社会组织在上述三者的结合领域具有优势。近年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在中国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然而,当前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生产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2,33(4):148-172
Along with innovation in ICT technology and the spread of the internet, the online network, through its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of citizens and governments, has driven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designed to promote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The global spread of online political deliberation is indeed an achievement of the internet-driven construction of responsive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online political deliberation, established virtual platforms to build bridges between netizens and public power, brought internet activism into institutional channels, and implemented political absorption and online consult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licy initiatives and local innovations, China has created diversified response systems that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online political deliberation and thereby enable this system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improving government capacity and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At present, China has seven types of online response: the Communist Party Committee-led mode, the mixed mode, the government-led mode and the modes led by the departments in charge of absorption, business,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and petitioning. Empir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 diversity and degre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online political deliber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and that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professionalism are important features that enable the different response systems to influence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In short, the endogenous elements of the response system—level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diversity—are key factors in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辛允星 《社会》2013,33(3):159-183
笔者对汶川地震灾区平坝羌寨旅游开发与重建过程进行实地考察,把由政府主导“现代化工程”的社会发展样式称为“捆绑式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的运作过程中,当地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权力与话语博弈事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发展话语”被村民巧妙地操作化运用,演绎出某种较新的草根政治“版本”,这种现象本文称之为“隐喻型政治”。“捆绑式发展”与“隐喻型政治”之间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联系,透过这种联系,可以从某个视角窥探到中国基层政治形态的一些微妙演化和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陈宏 《创新》2012,6(2):25-29,12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基层政府应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根本,把基层社会矛盾的调处作为常态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构建系统的社会矛盾预警、防范和化解机制,妥善调处各类矛盾冲突事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民生之本,现如今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正在呈现出显性化发展的态势,政府作为治理失业这一社会问题的主导者,其政策导向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促进尤为必要。我国已经实现了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统分统配”向“自主择业”的转变。女大学生失去了政策的保障,就业压力变大,就业状况不甚良好。而政府政策和解决措施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治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提供具有力度的公共政策支持,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相似文献   

20.
曾纪茂 《太平洋学报》2011,19(11):58-64
地方政府公司化是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形象解释。地方政府公司化面临经济资源配置不当、政府职能承担越位与缺位并存,从而加剧民众对社会矛盾、官员腐败、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批评。本文在探讨地方政府公司化运作逻辑的基础上,综合归纳对地方政府公司化的主要批评类型,并对批评的合理性进行再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