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这一系统的关键构成和工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在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视域下,急需建立并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包括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选聘任用一体化机制、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考核评价一体化机制、组织保障一体化机制。通过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思政课”是基于守正创新而生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不变在理论基石、价值旨归、任务指向;变在于视野上聚焦“两个大局”、场域上融通“社会大课堂”、格局上形成“育人共同体”、体系上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课”变抑或不变,其旨趣均指向于“大思政课”的落地。从强化队伍建设、依托实践教学、丰富课堂形式三个高度来厘清“大思政课”的建设思路,有助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习近平总书记"3·18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思政学界的重大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目标.主要包括四个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目标;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知识体系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认知规律一体化建设目标;大中小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这些目标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并非将信息技术作为思政课教学工具的转换或教学技术的更新,而是秉持大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共享共建、系统整合的价值理念,通过网络课程体系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一体化建构、培育教师专业化教研能力、设计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等路径,重塑系统整合、链条发展的思政课教育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规划思政课内容,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师资队伍、评价机制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实现思政课教学、研修一体化;合理规划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教材和课程内容一体化;统筹推进思政课队伍建设,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完善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一体化等是推进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课程,“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厘清其内在逻辑,掌握“思政小课堂”与“大思政课”的辩证关系。而“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拓展性有待增强、教学效果有待提升、课程群建设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加强基地平台建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真正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思政课程的每次改革创新都是通过落实到理论内容与教学实践来实现的.但在建设过程中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间存在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等现象,存在重形式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过程轻方法,导致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薄弱的现实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必须抓住要害部位,以问题为导向转变教育理念,统一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紧密衔接大学与中小学的思政课内容,依托信息手段助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行为脉络,确保大中小学思政体系建设与德育体系衔接沿着既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下简称一体化)是在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总体目标视域下,将"一体化"理念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所呈现的新样态.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小学教师及各层级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同时还要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研究不断深入,探究各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因此,高校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统领、核心作用.深入探赜"一体化"的内涵、意义,从"育人职能、研究职能、培训职能"三个维度研究高校的定位及作用,对于"一体化"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思政课教学中,情感叙事方法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实现“对谁讲”“讲什么”与“怎么讲”三者有机融合。情感叙事方法有助于从主体维度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有助于从传播要素角度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有助于实现内容要素向价值选择的迁移。以情感叙事方法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要素可以创设不同学段的主体参与方式,搭建不同学段的中介系统,协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不同学段的导学过程。以情感叙事方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螺旋式上升,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有意识的衔接、有选择的传导和有个性的共创。  相似文献   

10.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高校与中小学开展区域化党建具有坚实的内生动力和现实基础。通过集成力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双方可以在外在推动力、内在驱动力和双向集成力共同作用下,开展区域化党建,推动双方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从而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提升不同教育阶段组织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筹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深刻把握"健康中国"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探索构建一体化运行模式是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内在逻辑结构包括教育要素整合、教育阶段衔接、教育关系耦合、教育学科融合,外在实现形式是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师资、评价一体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系统研究、完善制度保障、推进基础建设以有序推进一体化模式的运行,这对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运用系统和整体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推进思政课螺旋式上升,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遵循协同聚合融合的理论逻辑,坚持思政课一体化纵向深化、横向协同、循序渐进的逻辑进路。坚持实践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同向把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协作建设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师队伍,融通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协同创新,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特定的培育机制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分析,以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认知主体局限化与教学范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为逻辑起点,从建设理念、课程体系、主体保障、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全面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路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融合,对大中小学协同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仍存在教学目标层次性不明、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够和评价体系多元化不足的问题。针对此,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从分层界定育人目标,构建教学目标一体化;系统整合党史资源,构建教学内容一体化;培养党史教育专门人才,构建教师队伍一体化;多元评价教育成果,构建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子系统入手,推动青少年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相似文献   

15.
“大思政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下思政课建设的内在主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大视野、大担当、大变革和大融合。“大思政课”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实现了思政课场域扩大、视域融合和问题域转换,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以系统观念原则为指导,依据系统开放性、层次性、整体性、自组织性等特点完善“大思政课”开发、应用、整合和传承机制。通过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教育哲学创新等路径推动“大思政课善用之”目标实现,打好思政课提质增效攻坚战,以铸魂育人保障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6.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案例库,实现教学案例资源共建共享,能增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增进师生的互动性,明显提升师生满意度.在"大思政"理念下推进一体化教学案例库建设,要强调案例选择的适用性、时效性和系统性,要注意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始终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要适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与其他教学方法实现有机衔接、不断优化案例库并持续推进平台的共建共享.构建案例库,要重点把握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时效性与实效性的统一以及政治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从而助力各学段思政课更好地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深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大思政课”本质在于聚焦大时代、建构大格局、汇聚大资源、统筹大课堂、打造大工程。新时代组织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以“纵横贯通、情理交融、启智润心、塑造精神”为核心理念,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成长发展需求,以思政教学为根本依托,以课程思政为辅助协同,通过第二课堂拓展转化,通过心理建设塑造心态,通过生活管理强化养成,综合形成“一体多元、融合贯通”的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为推进思政课创新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应该立足于思政课之“大”,从“大”的站位上阐释“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分析“大思政课”的目标和条件以及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找准“大思政课”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现代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增加制度保障等途径推动“大思政课善用之”目标实现,对深化思政课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既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其根本的理论支撑。“大思政课”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后者对破解人才培养的“单向性”弊端具有重要意义。“大思政课”所倡导地发挥好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后者对于从大局观念等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大思政课”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大思政课”与环体之间所呈现的矛盾关系,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很好地阐释。“大思政课”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可以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阐释清楚。总体看,“大思政课”建设既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大思想课”的建设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不仅需要丰富和拓展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资源、教育形式,而且需要从方法论意义上对思政课进行改革与创新,真正做到善用“大思政课”。“大思政课”作为对传统以“学校小课堂”和“思政课”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要实现方法论层面的创新,需要有对“大思政课”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即要有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历史事实和道理论述相统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坚持这三个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确保“大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