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区域旅游联合开发是旅游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晋陕豫金三角区域旅游现状,区域旅游规划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晋陕豫金三角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对策,进一步探析了晋陕豫金三角区域联合的一体化机制,深层次地打造出晋陕豫金三角"古中国"的区域旅游品牌,实现晋陕豫金三角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晋陕豫金三角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一体化发展的跨越式示范区。  相似文献   

2.
明代,陕晋商帮同时崛起并长期位居全国十大商帮前列,清代,晋商与徽商分执商界牛耳,形成"南徽北晋"格局,而陕商退居第三直至沦为商界末流角色。陕晋商帮的地位变更代表着他们实力的消长,立足于两大商帮的发展轨迹,分析出导致这种地位变迁的因素有四个方面:第一,晋商的合伙制为主经营管理模式优于陕商的家族经营管理模式。第二,晋商选拔培养人才环节胜过陕商,秦地重儒轻商与晋省重商经商不同社会风尚造成两地经商人才的落差。第三,陕商与官府关系疏远,晋商注重与官府的公关活动,晋商得以在不同时期保商权拓展商路。第四,陕晋商帮遭受的战乱破坏程度和时间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河曲即黄河拐弯的地方,河曲县位于晋陕内蒙古三省交界处,被称为一鸡鸣三省之地。  相似文献   

4.
“陆陈帮”是明清时期在江南等地经营粮食生意的晋商的行帮称谓之一。商人们在聚集财富的同时,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显示一种儒商的风度,遂以“陆陈”自号。其经营方式主要是大量囤积。晋陕黄土高原土层深厚,降水稀少,以窑洞贮藏原粮可经久不坏。同时由于“开中法”的实施,陆陈帮以粮食长途贩运至边镇供应军队,取得盐引后赚取更多利润。所以,粮食经营是明清晋陕商人的主要经营项目。  相似文献   

5.
晋西北河保偏兴地区是晋陕蒙接壤地区的山西部分 ,除偏关县之外 ,均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文章选取极具该区典型特征的山西省保德县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从该县贫困状况与反贫困路径入手 ,分析了贫困的原因 ,总结反贫困的政策得失 ,以寻求反贫困的出路。不仅对于晋陕蒙接壤地区的经济综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区域经济格局的构建,并非是若干独立区域战略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区域战略间的有机串联、高效联动。以强化都市圈、城市群等城市体系间的合作联动为突破,可以进一步放大重大区域战略的溢出效能,带动实现更大范围空间的协同、融合发展。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打造"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文章分析的"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位于黄河流域,地处河南(豫)、陕西(陕)、山西(晋)三省交界区,囊括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四大核心区域,联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横揽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两大重点区域板块,是新发展阶段下链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我国高质量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布局。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域面积20.2万平方公里,2020年区域生产总值5.82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9 079.4万人,初步形成了"三聚核、多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和"主轴引领、网络对流、交叉组团"的总体网络格局。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下的重点建设区域,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具备坚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五增长极"。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各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资源相似、经济相关,具有合作发展的天然基础和综合优势,其高水平建设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是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的迫切需要,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联动合作的客观必然,是优化国家总体空间格局的内在驱使,也是传承黄河文化文明的历史趋向。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应当摒弃若干城市在地理意义上的简单"糅合",转而追求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联通、文化文明意义上的全方面深度"融合"。文章建议,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思维,牢固树立"高效率合作"核心意识,以"高水平开放"和"高品质生活"协同推进,共同培育打造其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高品质合作的示范区和引领区。同时,呼吁争取将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上升为黄河流域的第二大国家战略,使其与总体战略协同配合、上下联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7.
黄河碛口     
曹力民 《山西老年》2008,(10):38-39
碛口位于山西吕梁市的临县,背靠卧虎山,与陕西吴堡县隔黄河而望。"碛"是指水中由沙石堆积而形成的浅滩。当黄河逶迤穿行于晋陕峡谷之间,流经卧虎山前时,  相似文献   

8.
民居聚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出异彩纷呈的形式。所研究的堡寨聚落就是这诸多形式中,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堡寨型聚落。地处黄河流域的晋陕地区,在君权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了表现尊卑、主次、内外的君统聚落。而地处东南沿海的闽赣客家,虽同属汉文化的后代,却在宗族统治和慎终追远的思想作用下,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其不同于晋陕聚落的实用、平等、内聚的独特宗统聚落。通过对同源文化、不同地域堡寨聚落发展演变过程的比较剖析,揭示社会文化对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鹤 《社区》2014,(27):51-51
罗小姐是一名新晋跑友,她选择在气温相对较低的清晨出去跑步。晨练能使大脑神经细胞很快进入兴奋状态,身体各部分的机能也能很陕提高,有助于振作精神,为新的一天做好准备。不过最近有一个问题让她很纠结,就是晨练前该不该吃早餐?不吃,饿得难受,容易低血糖,吃,饭后剧烈运动怕得阑尾炎,实在是纠结啊!  相似文献   

10.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摇篮,蒲坂(今山西蒲州)是尧舜之古都,位居鸡呜三省的晋、陕、豫交界;是古时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是沟通中原与全国的桥梁。由于山西在较长时间内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华夏族与戎狄杂居、胡汉相融通婚形成兼容并蓄的“自由婚”习俗与模式,使山西成为中华儿女反封建争民主、追求和向往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爱情圣地,使蒲州成为爱情之都。  相似文献   

11.
山曲、爬山调和信天游的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歌的命名、歌词的形式、曲调的特征,以及方言的运用、人口的交流等方面,试图证明流传于我国冀、蒙、晋、陕、甘、宁、青、新八省区局部地区的两句头山歌——“山曲”,也就是“爬山调”和“信天游”。它流布广阔,传唱久远,影响浓重,歌词与西北方言区内的晋方言有关,传布与我国历代人口长期反复地大规模流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晋陕蒙汉族民歌类型区划、结构区划的基础上,聚焦榆林—忻州民歌核心区,指出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民歌数量巨大,体裁特征突出;民歌影响力甚巨;民歌分布地域差异鲜明;形态特征明显、相似度较高,并佐以直观的音乐地图。同时,揭示了地理区位、自然地理、政治历史、现代革命、方言等因素在榆林—忻州民歌核心区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晋陕蒙宁接壤地区在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西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有必要建立能源重化工特别开发区和能源开发联合体,以争取优惠政策并使各省区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取得最佳宏观开发效益.文中还应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思想,提出了建立能源重化工基地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保林 《社区》2009,(1):27-28
陕西省苍村社区管理中心是在陕煤建司原苍村煤矿政策性破产母体中分离组建起来的新型企业社区。面对破产社区人员结构复杂、矛盾突出、特困群众和低收入职工多的现实情况,这个破产企业社区立足用活用好城市低保制度,真心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为破产矿区稳定、社会稳定分忧,努力探索城市低保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豫陕晋黄河金三角经济合作区域的正式成立,以及中原经济区的逐渐发展,作为河南西大门的三门峡市的发展地位日益突出。文章从职业教育发展对三门峡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三门峡的经济发展现状给予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三门峡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影子 《山西老年》2013,(7):33-33
蛇年的到来,让我想起了横越塞上的黄河晋陕大峡谷,那里集中了多处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如蛇般蜿蜒的地貌。"九曲黄河十八弯",这些弯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游走黄河,感受深厚的黄河文化,一睹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创造出的绝美画卷。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中的"抬",除去<汉语大词典>的两种释义外,还有六种意义失收,即"娶"、"打扫、清除"、"抬举"、"相认、拥有"、"买"、"拿".这六种意义仍保留在晋、陕、蒙交界区域方言中.  相似文献   

18.
晋西北的民歌之乡河曲县是个好地方。进入晋陕峡谷的黄河一改其咆哮的气势,在这里温情脉脉地拐了一个弯。河岸上几千年的黄土积淀了几千年的深情。任沧桑怎样变迁,这里的民风始终淳朴、悠长。 今年67岁的王志英离休前是县档案局指  相似文献   

19.
以晋陕蒙接壤区黄土泥岩接触地带滑坡为工程研究背景,分析研究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工程防护。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了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利用FLAC2D数值软件,对地区常见的挡墙和锚索工程防护措施,针对坡脚为15°和25°的滑坡模型进行了工程防护的数值模拟,对比其防护效果,并给出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20.
1876--1879年,华北晋、豫、陕、鲁、直等省发生了特大旱灾,而其中山西省灾情最为严重。救灾过程中,政府的“官赈”、民间的“商赈”以及西方来华教会的“教赈”,不但各有表现,而且还遥相呼应,客观上推动了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