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探究典型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机理和内在规律,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了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碳减排成效总体优于全国其他地区,示范区建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福建、贵州和云南的碳减排成效较为突出,江西的碳减排成效尚不明显;环境规制、结构优化、生态碳汇等因素在示范区碳减排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生态碳汇的中介效应较为突出。尽管示范区建设未诱发明显的技术创新中介效应,但是,技术创新在抑制示范区碳排放过程中发挥着直接显著的作用。为此,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以“双碳”为目标导向的生态系统治理多元规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强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学”是教育部在“马工程”教材全面修订之后启动编写的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统揽,紧紧围绕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大变化,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总任务,科学把握我国区域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从中国区域经济基本问题、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伟大实践、区域经济结构变迁、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略、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价值等方面,系统提炼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标识性的区域经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强中国区域经济学教材对现实的解释力以及更好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的区域经济人才队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就是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表现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动力来自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是要通过制度上的创新和完善,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国改革与发展,在促进经济进入新常态同时,在政治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有力推进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鲜活体现。以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心任务和鲜明标志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背景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共同推进共同富裕。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四大现实挑战: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存在短板和缺陷;二是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三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瓶颈尚未突破;四是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为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突破技术“卡脖子”问题;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重要战略要求和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赋予了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视域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内在耦合性,即两大战略推进实施进程中的价值目标、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彼此契合。基于两大战略举措的内在耦合性,把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要坚持党政协同发力、合力攻坚,要深化新发展阶段农村制度体系改革,要统筹兼顾、科学推进“五大振兴”、坚持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全面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充分体现了中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一体制的历史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举国”思想萌芽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传统举国体制的形成与探索阶段、改革开放时期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与发展阶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型举国体制的完善与提升阶段。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在参与主体、资源配置、战略支撑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具有显著区别。在新发展阶段下,坚持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路径,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方案,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8.
杨雪艳  陈晓群 《国际公关》2022,(22):115-117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也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重点是推进山区26县建设,这是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要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推动山区26县建设,这也是我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前提要求。温州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5个山区县长期处于发展滞后状态,亟须把握乡村振兴机遇,抓住数字化改革的契机,通过“小步快跑”,提升“造血”功能,塑造乡村价值,推动经济长足发展。近年来,温州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山区不发达县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振兴乡村建设。本文立足温州,就温州山区县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要结合本土优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通过树立标杆,打造品牌,实现产业生态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窦玉沛 《社区》2014,(13):8-9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和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改革任务,形成了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到社区治理一体贯通、一脉相承的治理体系,为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演进历经了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新时代的创新突破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进步所积淀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根脉相连,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从沉沦到复兴进行浴血斗争的“独特的历史命运”密不可分,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独特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从概念史视角看,改革时期经历了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共领导人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界定,既采取了排除法,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式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林彪、“四人帮”所推行的贫穷社会主义;又从正面立论,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新时代则经历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建构和创新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道路”四个关键词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进行分析,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内涵的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老路...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蕴含着制度性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价值旨向。在逻辑理路上,其创造性将人民立场、中国精神和世界担当融为一体,呈现出鲜明的理论开拓性、政治指向性和人民性等价值意涵。在实践向度上,其重视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强调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把握决策过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要系统性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推动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进一步化解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加强中国特色理论供给,向世界展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景;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紧密关联在一起,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战略部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是百年大党领导“三农”工作实践探索的新发展新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纲领。本研究认为,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粮食安全两条底线作为前提基础,把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统筹推进作为战略重点,把促进融合发展作为关键路径,把凝聚振兴合力、推进发展路径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持续夯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进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协商民主注入了崭新内容,赋予了新的使命,对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进行探讨,希望对深化认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强调指出: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谈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明确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达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和前沿、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的量的规定,又有符合人口规模巨大国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自身特色的质的特性。作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基于本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坚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新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路径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点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光明的前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可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决定着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实然状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为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作为学理支撑、“言必行、行必果”的中国共产党作为话语信用条件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的强烈呼唤作为话语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话语霸权、话语概念范畴表述能力不足和话语对外传播水平不高等多重困境。理论主题、基本范畴、逻辑主线、价值内核等具体内容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结构要素,明确了“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问题。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做到言之有据;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做到言之有理;应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做到言之有术;应全方位多途径提升话语国际传播效能,做到言之有方。  相似文献   

17.
区域性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长三角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采用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先后经历了“民间组织局部合作”“政府主导多元协同”和“嵌入性一体化发展”三个阶段。如今,迈向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阶段,治理模式也从协同治理转向了元治理。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三角职业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成效明显,但行政管理的“漏斗式竞合关系”、经济发展的“诸侯式分布格局”,以及社会网络的“捆绑式合约链接”制约了长三角职业教育的协同治理,也延缓了高质量一体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长三角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要建构实体性嵌入的制度框架、重构统一性尺度的标准体系、打造多样化类型的办学格局、创新校企“双元”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重点性支撑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发展新阶段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和新部署。厘清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把准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从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创新高校治理理念、完善高校治理制度和优化高校治理工具四个方面入手,将有效提升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深入研究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扬弃了西方政府社会治理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政新方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成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既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又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广大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而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及其治理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推进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本文在总结与反思学界关于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城市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应然要求,而且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就使城市治理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选择。与此同时,回到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原初语境,基于《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立足于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审视其哲学意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来激活对城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还是其通过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批判来夯实探究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及趋势的历史观基础,抑或是他通过对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批判来确立促进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基本思路,实际上都是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为现代城市发展和我国城市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