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种民俗活动都是一个综合的、世代相承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着特定的国家及民族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社会交往和民族心理。迎“春”礼俗就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民俗活动。本文针对中日两国的迎春礼俗的基本形态进行对比描述并简要分析迎春礼俗在日本的发展演变,以此说明日本文化的传承及变迁。  相似文献   

2.
“被面”与“哈达”是我国民俗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用品,蕴含着我国早期的桑蚕信仰与丝帛礼制,由此衍生的“献帛之礼”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逻辑。从“搭被面”和“献哈达”这两种常见的献帛民俗入手,分析早期丝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认同与民俗传承,可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中,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之一的丝帛,承载着价值认同、文化互惠及关系调适等功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制延承的符号载体。  相似文献   

3.
淮北地区民俗剪纸及其功能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北市为研究区域,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获得第一手资料,阐述了淮北地区民俗剪纸的种类、特征等基本情况,并对剪纸的文化功能进行了详细解析。通过调查发现淮北地区民俗剪纸主要有节日剪纸、礼俗剪纸、生活剪纸等类型,受当地的地理和传统文化影响呈现出讲究对称、形式简单、形式与题材重传承而少变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淮北地区民俗剪纸所具备的重实用而轻装饰、交流与娱乐、传媒与维系、祈福区示与经济等诸多功能。指出淮北地区民俗剪纸濒临危险境地,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四川是竹枝词的故乡 ,四川竹枝词中可以看到反映客家民俗生活的篇什。重视四川竹枝词中客家文化史信息的重要意义 ,搜检有关资料 ,借以讨论四川客家人的迁徙路径、分布范围、宗族形态、礼俗风格等 ,有助于推进客家文化史的研究 ,也有助于对四川区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和肇庆的历史一样古老的民俗共生的八音班,约产生于清中叶。它综合了众多的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虽然它与民间曲艺有些相似的特征,但归入民间器乐乐种更为恰当。自从它产生以来,就与民间节庆风俗、信仰风俗、人生礼俗等民俗活动相随。正是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它在没有任何外来的经济支持的情况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音乐体现了它独特的音乐文化价值,围绕民俗为当地人提供的服务中体现了它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钯的内涵。儒、释、道茶文化是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核心特点。武夷山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稼丧葬、人生伦理及日常交际之中,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表敬意”、“以茶常偿友喻情谊”、“以茶论婚嫁”、“以茶祭祀、以茶丧葬”,“家庭礼俗和饮茶”等内容丰富、形式完备的武夷山茶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7.
研究一个民族的民俗,需要知道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饮食文化礼俗。本文从古希腊古典作家、欧美近现代学者以及中国学者三方面的相关研究入手,对古典文献、古希腊社会生活史、经济史著作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进而了解这种饮食文化礼俗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从中也可以发现其社会政治的价值与规律的轨迹。同时,一个时代各方面的变化,不管是气候的还是政治的,都会在当时的饮食文化礼俗中得到间接的反映。研究古希腊饮食文化中礼俗也是研究古希腊史的有益延伸与补充。  相似文献   

8.
怀集县“八音班”的历史久远,与民间节庆风俗、信仰风俗、人生礼俗等民俗活动相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音乐特点.它的音阶主要是五声音阶,调式以微调式居多,结构多为乐句数不等的单乐段.“八音班”为乡村的祝寿、进宅、红白喜事助兴,充分发挥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作用,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过往在研究柳永的词时,词学界对他的歌妓词和羁旅行役词非常熟悉,但是对他的一些生动反映当时宋代经济和人民生活幸福的节庆礼俗都市词,从礼俗的角度去研究的却很少,甚至寥寥无几。丰家骅先生在《论柳永歌咏太平的词》文章中说:"近年来即使有人论及,也多语焉不详。这直接影响了柳词的分类和评价。"因此,本人从礼俗文化的角度对柳永都市词中的圣寿礼俗词、祭祀礼俗词、重阳节登高礼俗词等做了较浅的分析。柳永真实再现了宋代人们的民俗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影象画面。柳永节庆都市词的礼俗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0.
[提要]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析海南“春游”民俗现状,发现其存在以下现实困境:一是乡风民俗组织者倾向于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二是乡风民俗传承非理性依赖技术,三是乡风民俗外形与内核趋于同质化,四是乡风民俗过度追求有序而摒弃无序,五是乡风民俗承载组织与受众者的二元对立。这些困境也是当下乡村习俗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改造旧俗、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启示,包括民俗活动中将针对叙事与宏大叙事相结合,乡风重建中寻求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的交融,民俗仪式中兼顾传承精华与特色个性,民俗活动中善用熵值理论平衡无序与有序,民俗承载组织的发展和个体需求相结合,以重塑乡风使其能适应新时代人们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发展的文化需求,进而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1.
凉山彝族酒文化 ,是彝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折射出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性格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反映了酒给彝族人民带来的喜怒哀乐等。本文着重从凉山彝族人民的饮酒礼俗入手 ,探讨酒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意义及其功能特性 ,以展示凉山彝族酒文化的优良民俗风彩。  相似文献   

12.
“於菟”仪式的民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与现状、传统与生活的文化产物,“於菟”系列岁末民俗在其特定的时空上表现了其特有的文化传统,通过仪式实践实现民俗意义,即外在的多元结构和内在的象征系统。  相似文献   

13.
阴阳辩证观在“易——老”哲学系统中占有显著地位 ,它是“易——老”哲学的基础 ,也是其真谛所在。中国民俗文化受“易——老”哲学的影响颇深 ,在其事象里深蕴着或著或微的阴阳民俗事象的辩证思想。本文试图阐述“易——老”哲学的阴阳辩证观之本质内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太极图中所包含的有关阴阳的民俗文化信息及其应用 ,从而探析阴阳辩证观的本质特点和中国民俗文化脉络的发展 ,把握相关民俗事象的功能与特质  相似文献   

14.
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间传统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后来被用于军事生活,现在的安塞腰鼓成为人们节日庆典或空闲时间由群众自发组织的集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体育价值、社会价值、旅游经济价值,可以开发具有民族传统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故事家的个案研究,文章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故事家的移民家族历史、口头文学传统和武当山道教文化、民间文化为背景,对故事家故事的特色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故事家对口头要素和基本程式的运用能力及其讲述风格;探讨了故事家的传承线路、传承活动及其特点;特别是通过对故事家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状况的深入了解,揭示了其口头文本与心理结构、民间仪式、民俗生活的内在联系,并阐明了当地口头文学多元化特点的形成机理,对故事家的传统继承能力和创造性给予了肯定,并概括出了故事家的总体特色;最后说明了该研究的文化意义。文中运用了历史———地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及“口头诗学”等有关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突出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映象》的歌舞大量来源于民俗仪式。在整个歌舞中,祭拜神灵、生活劳作、节庆纪念等民俗活动仪式贯穿始终,包含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民俗活动仪式具有唤醒、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因此,原生态歌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味,积淀着深邃幽远的民族记忆。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栖性的生活文化。它的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表现出美的特性。尤其是人生民俗和信仰民俗的超越性功能,更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同构超越的心理基础。民俗“内容”与形式结构的统一表现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生命活动不仅是原生态古朴民俗的基质,也是现代变异民俗的审美批判的基质,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表现在:浓染地方风采,创造独特氛围,建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教化”是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传统儒学与作为社会生活样式的礼仪、礼俗密切相关,并以其对世俗社会礼仪、礼俗的思想诠释和提升作用,构成了与社会生活密切生成的关系。这是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教化之本的原因所在。戏曲正是接受了儒家的教化思想,才得以登上历史的舞台。本文通过对儒家教化思想的诠释,论述其对戏曲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人生的四大礼俗及其相关的服饰民俗活动,体现着一个族群的共同愿望,成为联结人类群体观念的合理方式,任何一个族群的每一个单独的个人,在其生命历程的每一个关节点上,无论是新生还是成年,婚配还是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有相应的“改头换面”或“改装易服”以及某种特殊的服饰,来作为社会承纳其进入族群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栖性的生活文化。它的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表现出美的特性。尤其是人生民俗和信仰民俗的超越性功能,更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同构超越的心理基础。本文从生命活动的理论基点出发,论述了民俗的“内容”与形式结构的关系,指出生命活动不仅是原生态古朴民俗的基质,也是现代变异民俗的审美批判的基质,并展述了民间文艺、民间竞技和文艺民俗审美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