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测度城市群各市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SDA-GIS模型分析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而全局Moran’s I 指数均为负值,表明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不明显;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据此提出以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型”集约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解决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两极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层面揭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规模+结构+集聚”的ULUE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探索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从2003的0.561 4增长至2015年的0.811 1,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ULUE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空间上的关联特征和集群趋势。且由于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其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的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是其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
加快长三角城市的绿色发展转型,是长三角城市在一体化进程中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运用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同时考查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和城市群扩张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增加城市创新投入可有效缓解城市一体化对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城市群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准确认识数字经济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拓展数字经济影响的评估视角,也为发挥数字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的融合倍增效应提供有益思路。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数据要素跨域流通打破了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市场分割,助推城市群边界的有效扩大。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机制,一是推动创新主体跨城市跨区域进行合作创新,促进城市协同创新网络发育壮大;二是提升城市空间集中度,增强邻近空间范围内的城市要素集聚能力。数字经济的网络性、跳跃性及外部性特征放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构建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和要素统筹配置机制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5.
以海西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计算方法,对海西城市群以及区域内20个城市2003-2012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超效率DEA评价结果显示,海西城市群整体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没有达到DEA有效。区域内广东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优势;浙江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次之;福建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江西省除鹰潭市外,其余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排名均靠后。Malmquist指数计算结果表明,2003-2012年,海西城市群内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改善的趋势,且土地利用效率的改善基本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为此,区域内城市应努力在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实现突破,以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重新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定量评价2010—2016年广东21个地市旅游竞争力,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分析其差异性特征,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其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内区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普遍较高,其他地市大多较低;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整体上有明显的自相关性,呈现较强的集聚效应,但该效应有下降趋势;各地市旅游竞争力已形成较稳定的空间格局,即中间突出、四周凹陷;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在空间上的局部自相关性不显著;热—冷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珠三角城市逐渐向四周推移的圈级特征,形成了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热点区的核心—边缘结构。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需在继续保持珠三角地区旅游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政府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域(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等建议。文章可为其他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为促进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绿色5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从空间格局来看,新型城镇化指数上升,环境污染指数下降,两者均存在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较高,西部地区污染水平较高;从直接影响来看,新型城镇化能够降低本地区的环境污染,且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发挥了主要作用;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人口城镇化加剧了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从城市群来看,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对本地区环境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强,且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也能降低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运用超越对数SFA模型测算1994—2016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地区成本效率,继而构建空间杜宾计量模型考察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成本效率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成本效率仍存在17.3%的损失;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成本效率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区域农机化水平对其他区域小麦成本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空间维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经度相近地区之间,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并不显著;从时间维度看,2004年前后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差异,2004年之后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据此提出农机补贴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建设和推广农机信息平台以及作物种植沿经度布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选用2003-2016年中国265个城市的数据,运用系统GMM、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集群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集群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且该作用是通过区域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等机制实现的;城市集群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但未对西部地区城市的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城市集群对核心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效应大于边缘地区。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各地需继续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速区域间技术溢出,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大力推动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强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0.
提高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对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好城市群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2003—2016年动态视角下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TFP进行测度和时空演变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变化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年均上升0.7%,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增长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双核驱动",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与纯技术效率提升有关,规模效率是技术效率和土地利用TFP提升的瓶颈约束;从空间维度看,晋中、哈长、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黔中、关中平原和兰西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呈下降趋势,其余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均呈上升趋势,且京津冀、呼包鄂榆、辽中南、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增长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核驱动";从影响因素看,人均GDP和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对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财政支出占本市GDP的比重和人口密度具有负向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提高城市群在环境约束下的土地利用效率(LUE)成为促进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环境约束指标引入SFA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城市单一要素的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的LUE在研究期内逐年提高,城市群内部差异不断减小;空间上整体呈现LUE西高东低的布局,空间扩散效应较为明显;从影响因素上看,环境规制的两个指标作用相异,仅是激励性环境规制激发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内在动力进而促进LUE增长,而其余社会经济指标和土地市场化指标也相应产生促进、抑制作用或倒U型影响.依据环境约束下的土地利用现状来优化城市群资源配置、减小生态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推动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是实现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与提高绿色增长效率等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基于市场一体化视角,首先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3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总体来看,在2004年到2018年这一考察期内,长三角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值有了显著提高,但绿色发展效率不平衡发展的空间格局较为突出;(2)采用地理距离矩阵、经济矩阵以及地理距离和经济嵌套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确存在显著正向空间交互效应,即当长三角城市群内相邻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上升时,受影响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也跟随上升;(3)从空间异质性来看,市场一体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出空间连片特征,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杭州、温州、宁波以及合肥等城市,其中大多数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大的系数。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市级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与“时间惯性”,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空间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周围城市的生态效率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来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提升本地区生态效率,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则会抑制生态效率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与城市等级规模有关,在特大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生态效率;而在其他类型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统一的大市场能够使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与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所引起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抑制了市场一体化发展,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国内一体化市场,然而地区间市场分割、贸易壁垒始终存在,极大地阻碍了要素流动,影响科技创新发展。长三角区域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始源地,是双循环的重要承载地。技术创新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此,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首先利用相对价格法、绝对偏差法、变异系数法计算长三角城市群商品市场一体化指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数、资本市场一体化指数与总体市场一体化指数。其次建立区域创新能力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创新能力指数进行计算,最后运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市场一体化及其细分类型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看,商品市场一体化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但其影响不存在门槛效应;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资本市场一体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而市场一体化总体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省内城市群看,江苏9城市的市场一体化及商品市场一体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浙江9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安徽8城市的资本市场一体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文章创新性地将市场一体化内涵拓展为商品、劳动力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将长三角城市群三省一市间存在的区域异质性纳入研究,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对于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文章结论对于有效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及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契机促进创新资源流动,进而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已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0年我国70个大中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了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并将创新资源流动纳入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框架中,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着重分析其传导路径、区域异质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创新资源流动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资源流动在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之间发挥了明显的正向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和创新资源流动对不同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相同,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邱骏  林馨  吕萍 《调研世界》2022,(5):23-32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可能带来跨区域的影响,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溢出效应。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用地效益为主要研究变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两者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建设用地效益的影响随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而变化,呈现“倒U型”的变化关系;(2)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建设用地效益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京津冀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在城市群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中存在异质性,2014年以前表现为正向的溢出效应,而2014年后表现为负向的溢出效应,同时,北京和天津溢出效应的影响较大,而河北的溢出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17.
空间效应与中国城市群发展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已然成为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载体,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的路径探究就成为核心问题.而空间经济学中所阐述的空间效应可以成为解释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机制.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空间外部性与局部地理溢出,而城市群间则表现为全局地理溢出.  相似文献   

18.
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2002—2014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2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对其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发展趋势,县级市的表现比地级市好,由于没有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强有效率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上还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2)各城市都面临投入过多和产出不足的问题,优化的方式是缩小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并提高产出效率;(3)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正相关,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负相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和是否地级市等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4)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存在δ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会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以互动、联合、合并为主要手段的城市群效应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到长株潭一体化,也是历史发展和时代使然。利用文化整合的力量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整合中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努力促进文化融城,将是促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新兴融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城镇化、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厘清紧凑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城市效率的关系,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超效率DEA模型评价法测度201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并进一步通过象限法分析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存在正向关系,而短期内并非同步协调关系,城市紧凑度的降低并不一定影响城市效率;从类型划分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低级协调类城市比例相对较大,而效率优先城市数量多于紧凑优先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级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相关关系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城市群呈现出围绕核心城市的多中心抱团空间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但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与人居质量;还要持续推动城市群功能一体化、专业化分工、与利益协同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