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可生物降解性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S)为载体原料,牛血清蛋白(BSA)为印迹模板分子,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通过共混包埋-滴加成球法制备对牛血清蛋白具有特异识别和选择性吸附性能的壳聚糖分子印迹微球。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板用量为壳聚糖用量的1%-8%,可制得对BSA的吸附容量(印迹容量)为59.6-94.5mg/g的CS-BSA分子印迹微球,且其最大静态吸附量是相同条件下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吸附量的3.06倍。CS-BSA分子印迹微球对单样BSA的吸附量为84.9mg/m L,而对单样BHB的吸附量为8.1mg/m L,选择因子达10.5。相同实验条件下,CS-BSA分子印迹微球对BSA和BHB混合溶液的吸附量分别为89.1mg/m L和3.9mg/m L,选择因子达22.8。研究结果显示制备的CS-BSA分子印迹微球对模板分子BSA有很好的吸附容量和识别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对超临界流体制粒中的气体抗溶剂(GAS)法进行了改进,并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0.1~10μm乙基纤维素微球,同时对GAS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浓度、温度对微球粒径大小影响显著;压力对粒径分布影响显著.此研究为运用GAS法制备粒径较小,具有缓释、靶向、黏附等功能的乙基纤维素含药微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竹屑基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亚甲基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竹材废弃物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以竹屑为原料,改性制备了竹屑基吸附材料(BSAC)。考察了制备条件对BSAC吸附水中亚甲基蓝(MB)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出了BSAC的最佳制备条件,并比较了竹屑改性前后对MB的吸附效果。结果显示:1)磷酸质量浓度、浸渍比及热解温度增加,BSAC对MB吸附量也增加;2)热解温度是吸附量的最大影响因素,竹屑基吸附材料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磷酸质量分数40%、浸渍时间3h、热解温度700℃、热解时间3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BSAC对100mg/L MB溶液吸附1h,吸附量为90.80mg/g;3)改性后竹屑比未改性竹屑吸附量增加了473%。实验表明,用磷酸活化制备的竹屑基吸附材料对MB吸附速率快,吸附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以砀山梨渣为原料,经磷酸酯化改性,制备一种酯化梨渣阳离子吸附剂,用批次实验法研究了其在不同实验条件下(pH值、吸附剂量、吸附质浓度和吸附时间)对金属锌离子和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锌离子在pH=3.5时达到最大吸附值,铜离子在pH=4.5时达到最大吸附值;对于浓度为100mg·L^-1的锌溶液,5.0g·L^-1及以上的改性梨渣能吸附96%,浓度为100mg·L^-1的铜溶液,15.0g·L^-1及以上的改性梨渣能吸附62%铜离子。改性梨渣对锌离子和铜离子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最大吸附能力分别为28.98mg·g^-1和6.68mg·g^-1辞离子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30min,铜离子为100min;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能描述锌离子和铜离子在改性梨渣上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5.
延伸煤炭产品产业链对于增强煤炭企业效益和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现有产业链延伸模式存在的问题,重构了产业链模式,提出了以成本低、产品性能高、经济效益好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利用煤渣生产的微晶玻璃等为下游产品的新产业链以及煤伴生资源、矿井水为主的另一条产业链。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农业废弃物花生壳利用价值过低导致浪费且污染环境的问题,以废弃花生壳为原料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并应用于染料废液吸附方面.以不同浓度的碳酸钾溶液为活化剂,在不同的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条件下制备活性炭材料,探讨其在不同条件下对染料废液龙胆紫溶液吸附性能,并获得制备花生壳基活性炭最佳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碳酸钾浓度为50%,炭化时间为100 min,炭化温度为500℃时所制备的活性炭对染料废液龙胆紫吸附性能最优,去除率高于99%.该研究为利用花生壳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并应用于吸附方面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试验通过制备壳聚糖负载纳米Fe3O4,将其作为吸附剂对饮料中胭脂红进行吸附和解吸附,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饮料中胭脂红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中粘度壳聚糖负载20 nm Fe3O4对胭脂红吸附率达98.8%.在最大吸收波长512 nm,pH为3及温度为30℃的条件下,使用20 mg吸附剂吸附20 min,以1 mol/L盐酸溶液涡旋5 min进行解吸附,胭脂红吸附及解吸附效果最优.将东鹏特饮维生素功能饮料和红牛安奈吉饮料作为样品进行检测,胭脂红含量分别为1.09 mg/L和0.70 mg/L,添加量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同时进行饮料中5、10、15 mg/L3个胭脂红含量的添加回收试验,平均回收率为70.5%~74.4%,相对标准偏差为2.0%~4.1%,符合分析要求.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壳聚糖和Fe3O4复合成功,扫描电镜下观察中粘度壳聚糖负载20 nm Fe3O4材料呈现不规则形状,表面比较粗糙,有孔洞和球形颗粒.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出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的技术设想;以现有微球制备技术为基础,通过调整水相比、交联比和耐温抗盐单体共聚,研制出了适于文东试验区孔喉尺寸及油藏特征的系列调驱微球,并在高温高盐的油藏条件下,评价了微球的膨胀性能、抗剪切强度和持久稳定性;采用均质和非均质填砂模型,模拟了微球浓度、注入量和注入模式对调驱效果的影响,为矿场试验方案的合理制订提供了理论支撑;文25 东微球调驱矿场试验共实施2 个层系9 个井组,通过“PI 技术”的动态调整,共注各类调驱微球276.58 t,总体实现了注入压力升高、波及体积改善和明显增油的目的;通过微球调驱,区块自然递减显著下降,油田稳产基础进一步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9.
采取直接在硅片上真空蒸镀NiCr合金作为催化剂,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碳纳米管薄膜。并采用H2等离子体球处理碳纳米管薄膜,测试其场发射特性,并与未经处理的碳纳米管薄膜进行了比较,得到碳纳米管薄膜开启场强有所降低,为1~1.2V/μm。对碳纳米管薄膜进行老炼处理,最大场发射电流由12.3μA提高到34μA。  相似文献   

10.
用以硫酸亚铁为凝聚剂、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煤渣吸附的凝聚吸附法对烟台丝绸印染厂的废水进行了处理.对这一方法的脱色原理及最佳脱色条件进行了探讨.此法处理废水,脱色率达到99%,并且处理费用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八氟丙烷白蛋白微球混悬液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微球的平均直径和浓度为考察指标,以八氟丙烷通气量、声振强度和终点温度作为工艺条件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1%人血白蛋白溶液20 mL,声振强度90%,5 s内通入八氟丙烷2 mL,终点温度77 ℃。结论采用该最佳工艺制备的八氟丙烷白蛋白微球混悬液,微球浓度高而且稳定。  相似文献   

12.
针对碳电极材料存在比电容小、能量密度低的问题,采用异质成核合成路径制备了新型的碗状 空心碳微球,进一步以尿素为氮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了高性能氮掺杂碗状空心碳微球。采用X射线衍射仪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对碗状空心碳微球和氮 掺杂碗状空心碳微球的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了氮掺杂对碗状空心碳微球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 果表明:氮掺杂对碗状空心碳微球的电化学性能有显著的改善,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氮掺杂碗状空心 碳微球的比电容(235.5 F/g)远高于碗状空心碳微球的比电容(121.0 F/g),此外,氮掺杂碗状空心 碳微球在3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 000次后,其比电容保持率为78.3 %。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理论上描述储层孔隙介质时对流体吸附的研究很少的问题,把油相(凝析油、原油)看作为一个多组分液态烃的高分子溶液,以吸附过剩量为基础,用基团贡献法(UNIFAC法)确定溶液中各组分的活度系数,引入相平衡数据热力学一致性的检验方程(GibbsDuhem),并结合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相和体相的逸度相等、以及其他关联式得到平衡态吸附数学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同时考虑到相间存在质量传递,相平衡过程不可能在瞬间完成,从而引入与时间相关的组分模型,得到非平衡吸附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碱溶蚀法制备多孔二氧化硅微球,并对硅球进行氨基化改性.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在pH=7.4的PBS溶液中,研究氨基化改性对硅球载药量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氨基化改性后多孔二氧化硅的药物担载能力增强,药物释放速率降低.实验结果表明氨基化改性获得的纳米二氧化硅可以作为一种药物载体,在药物控制释放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针对Langmuir 等温吸附方程及修正的双朗格缪尔模型(D-Langmuir)在研究非均质吸附介质页岩等温吸附 时,对实验数据拟合精度及稳定性不高的问题,展开了新的等温吸附方程研究,研究中将吸附系统内不同吸附介质 的吸附特征转化为系统内压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对D-Langmuir 模型进行压力修正,得到新的、适用于多吸附介质的 P-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将以上模型应用于渝东南渝页1 井共21 个样品的等温吸附实验数据的拟合,结果表明: Langmuir 模型平均误差在-0.012 0~80.021 2 m3/t;D-Langmuir 模型平均误差在-0.003 64~0.021 20 m3/t;P-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的平方0.992 5≤R2≤0.999 8,平均误差在-0.003 25~0.003 21 m3/t,相比于Langmuir 方程及 D-Langmuir 方程,P-Langmuir 模型拟合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对更准确地评价页岩吸附气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苯代三聚氰胺甲醛(BGF)微球为内核,用阳离子型聚电解质PDADMAC、阴离子型聚电解质PSS为表面改性剂,利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出不同包覆结构的n-SiO2/BGF和PEi-BGF/SiO2复合磨粒。利用TEM表征两类复合磨粒的吸附情况,并与传统单一SiO2磨粒抛光液、BGF+SiO2混合磨粒抛光液进行实验比较。通过聚合物表面的交替吸附层数、游离磨粒浓度对比两种复合磨粒抛光液对抛光的影响。抛光试验表明,复合磨粒抛光液的材料去除能力明显优于单一磨粒抛光液和混合磨粒抛光液;在两类复合磨粒抛光液对比中,当SiO2磨粒质量分数为5%时,3-SiO2/BGF和PE5-BGF/SiO2复合磨粒抛光液材料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69 nm/min和361 nm/min。  相似文献   

17.
以生物可降解天然高分子蛋白质明胶为载体材料,阿霉素为药物材料,异丙醇为凝聚剂,采用单凝聚成球法,制备得到了阿霉素明胶纳米粒子。并对阿霉素明胶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载药量以及药物的体外释药等特性进行了考察。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阿霉素明胶粒子的粒径约为100 nm,粒径分布均匀,平均载药量为2.5μg/m g,而且阿霉素明胶粒子在体外的药物缓释效果显著,因此作为药物载体明胶纳米粒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基毗咯烷酮(PYP)为稳定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在乙醇(EtOH)/水中通过交联剂后滴加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并对分散聚合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交联剂后滴加是指在聚合反应开始后将交联剂溶液以一定的速度逐滴加入到反应体系中.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对所制微球进行了表征.系统讨论了后滴加配方、后滴加开始时间、后滴加速率、搅拌速率等因素对微球粒径、粒径分布及表面形貌的影响.分散聚合的初期聚合速率和反应最终转化率随交联剂和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交联剂后滴加分散聚合过程可分为微球增长期、成球期和均相成核期三个阶段.当DVB/EtOH(体积比)为1.99/4.01,后滴加开始时间为2.0h,持续时间为2.5h,交联剂用量为12.0%,搅拌速率为120r/min条件下,制备了粒径为1.0μm的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  相似文献   

19.
以中性氧化膦Cyanex 923(由四种三烷氧基膦组成的混合物)作为萃取剂、非极性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大孔吸附树脂(HZ803)为载体制备了Cyanex 923浸渍树脂(SIRs).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分析、热重分析对制备的浸渍树脂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法考察了盐酸浓度、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和Ga(Ⅲ)浓度等对该浸渍树脂在盐酸介质中吸附镓(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吸附量逐渐增加,在298 K条件下,对Ga(Ⅲ)饱和吸附量为20. 4 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采用0. 01 mol/L的盐酸对吸附在浸渍树脂上的镓进行洗脱,洗脱率为96. 4%. Cyanex 923 SIRs在Ga(Ⅲ)-Al(Ⅲ)与Ga(Ⅲ)-Cu(Ⅱ)二元体系中对Ga(Ⅲ)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目前柔性压力传感器制备工艺复杂和透气性差的问题,课题组提出在棉织物表面贴附导电铜箔作为电极、结合氯化钠模板法和浸渍 干燥法制作多孔聚二甲基硅氧烷/碳纳米管复合压阻层而制得压阻式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方法。课题组对传感器压阻层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并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碳纳米管溶液质量分数为1.5%时,制备的传感器的工作压力范围为0~30 kPa;在0~4 kPa和4~30 kPa压力范围时传感器灵敏度分别为546和2 Pa-1;迟滞性约为5.7%,可检测约为60 Pa的压力。该传感器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而且可清晰识别手指触压、肘部弯曲及喉部吞咽信号,在运动监测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