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尔纳的长篇小说《最后的礼物》以非裔移民的回忆为故事线索,揭示两代移民之间代际记忆的断裂现象和身份建构危机。父辈的刻意遗忘与缄默不语造成子女的记忆危机和身份认同缺失,两代移民在沉默的记忆中都陷入了身份建构危机,既无法回溯过去重寻原生身份,又无法安于当下建构新的伦理身份,他们在复归和同化之间痛苦挣扎。古尔纳将言说与交流视为解除记忆危机和身份建构危机的有效手段,通过言说唤起个体记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互作用促成了非裔移民对伦理身份的不断建构。  相似文献   

2.
文化记忆作为一种与社会、媒介和文化情境紧密相连的动态构造,彰显了人类记忆的社会化维度。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记忆的生成与建构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格雷马斯矩阵被巧妙地应用于这一知识场域中剖析文化记忆构建机制,揭示了媒介作为构建文化记忆中最活跃变量的核心地位。随着文化内容从物理形态到数字化传播和存储的转变,以“仪式”和博物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记忆媒介经历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转型,旧媒介为文化记忆提供稳固且权威的依托。新的媒介形式引领文化传播的创新,作为象征性与商品性并存的记忆媒介的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再生产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储存方式,该方式以其普适化的传播样貌所形成的某种暗示构建起文化记忆的全新图景;兼顾官方记忆与大众记忆平行书写的新媒介给文化记忆的书写方式带来颠覆性的革新,它不断丰富着文化记忆的构建模式,使之获得一种更为大众化、更加多元化的表述空间,进而推动和强化了官方与大众记忆之间极高的流通与互动性,促进了多元解读视角的形成。但同时,在文化记忆媒介演化的进程中所产生的虚假记忆、信息过载、数字鸿沟和数字伦理等一系列新问题,也成为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知识命题。  相似文献   

3.
记忆研究以其独特的时空属性、文化张力和社会关怀,成为21世纪国际人文社科多个领域的关注要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和人文地理等学科对记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推动了文化记忆理论的深化与应用实践。但我国对这一理念的具体讨论、应用及反思仍然呈现出相对宽泛、离散的状态。现有研究表明,在记忆生成的意义空间中,文化记忆或作为本质性问题出现在回溯原点,或作为建构性力量作用于过程,或以具象符号凝聚于终点,关于文化记忆的研究是一个意义凝聚、生成并解构的循环阐释过程。我国文化记忆研究总体呈现出跨学科互动的研究态势,并随着新的时代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产生逐渐扩大其研究领域。未来可以在研究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继续拓展,并逐步实现本土文化传统记忆理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云南映象》的歌舞大量来源于民俗仪式。在整个歌舞中,祭拜神灵、生活劳作、节庆纪念等民俗活动仪式贯穿始终,包含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民俗活动仪式具有唤醒、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因此,原生态歌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味,积淀着深邃幽远的民族记忆。  相似文献   

5.
文化记忆的融合性效应是在网络的互动中,与文化记忆的互补性、矛盾性一起产生的。它可以在与用户(读者)的互动之中使文化记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它还可以在交互之中通过矛盾性的异延使文化记忆变得更加特色鲜明;它又能够在交融之中使文化记忆变得融会贯通。因此,文化记忆经过了互联网的互动性操作处理以后,就会出现多副面孔,变得活灵活现,达到动态呈现。人们的文化记忆在经过了这种互补性、矛盾性、融合性效应处理以后,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同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刻骨铭心、不忘初心、矢志不移地构建自己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6.
短视频所具有的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和视频化的传播特征,正使其成为展现城市生活、记录城市变迁、塑造城市形象和沉淀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聚焦短视频对城市文化记忆的书写模式,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析其建构机制。研究发现,短视频作为参与城市文化记忆构建的媒介形式,不仅丰富了书写的载体形式,更因其特有的媒介特质而对城市文化记忆书写的具体表征注入了新的变化,其所折射的时空维度、极具感染力的媒介符号、不同层次相交织的文化等共同建构起了对城市文化记忆书写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语境使得文化记忆具有了立体性,即成了多维度的立体形象世界记忆,多种感觉融会贯通的联觉记忆,超越现实真实性的仿真、拟像的记忆。在这种语境下,立体性文化记忆也形成了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多种感觉融合的国家认同。在这种强烈的立体性文化记忆所形成的多重性国家认同主导下,国家认同的理性观念在文化记忆的立体感性形象世界中显现出来,使得国家认同转化为了理性与感性高度统一、情感与意志高度融合的信念和信仰,更加有利于促进和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8.
威廉·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从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和社会记忆的角度,提供了创伤代际传递的案例,揭示了战后南方文化在北方文化入侵下表现出的文化创伤现象,以及给战后南方人带来的种种痛苦与折磨。  相似文献   

9.
记忆是人们认识事物和实践过程中在大脑中遗留印迹的保持和再现。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输存及提出输出的过程。人的一切书本知识或实践经验都要靠记忆,它是学习文化、丰富知识、积累经验的基本手段,没有记忆,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俗文化符号承载着大量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历史记忆,对凝聚海外华人民族情感,唤起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价值。自洪武五年中琉建立封贡关系以来,移居琉球的闽人及其后裔不仅为当地移植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让福建的石狮文化在琉球生根发芽,对冲绳闽人后裔构建中华文化记忆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评论界惯常认为普拉斯的经典诗集《阿里尔》是她在婚姻破裂时极端情感的“自白”,个人记忆的表达.本文通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诠释她的《阿里尔》诗集中的名字所包含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下大屠杀的恐惧、文化记忆下的核战争,以使读者摆脱“自白”对她的诗歌的束缚从而真正理解《阿里尔》诗集.诗集被置于历史时空中审视时不仅是普拉斯个体记忆的缩影,更是集体文化记忆的再现,它展示了诗人作为自白派诗人的个体痛苦和经历,也暗含了诗人对政治和历史中集体记忆的关注,尤其是对二战和战后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等一系列国际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的关注.作为20世纪伟大的美国女诗人,普拉斯以其独特的诗歌书写了特别的文化记忆并且重构了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民俗文献整理及文本与生活研究时,需充分考虑到文本的记录与书写如何呈现了记述主体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体现了书写者怎样的身份归属与身份认同,抒发了什么样的家国情怀。因为文化记忆多带有怀旧的情感,在进行文本分析过程中要区分记忆真实与想象真实,即文化记忆中哪些是真实的记忆,哪些是想象添加,彼此之间程度如何把握?南北宋之际出现大量的岁时民俗文献,这些文本书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记忆,体现着书写者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宿,既有对曾经生活见闻的真实记忆,也有对故国故土的浪漫想象书写,书写过程中饱含着真实生活记忆与浪漫想象色彩。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一些历史上长期被边缘化的小族群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最容易被涵化。这些民族的物质文化越来越趋同于相邻民族或处于强势地位的民族文化,而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则随着老人的去世而成为遥远的记忆并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抢救和保护这些文化,强化地方性知识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价值,使人类文化继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能够做到“美美与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当代女作家村田喜代子创作了大量老年题材小说。其获奖作品《姐之岛》以日本五岛列岛为舞台,描述了老年海女们在海底探险中追溯历史真相、重塑历史记忆的故事。作品以海上世界和海底世界的空间转换呈现出和平表象与战争痕迹,通过海女的职业变化,揭示当代日本海女文化衰落的现状,隐喻传统文化与战争教训传承的危机,通过天皇形象的变化暗示日本战争文化有卷土重来之危象。在当今日本右倾民族主义加剧的背景下,历史记忆风化、传统文化丧失与战争文化“复活”的问题叠加诱致多重危机,作品中海的历史文化意蕴突显出了战争批判、历史反思与危机警示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明信片首先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西方世界开始流行,旧明信片里储存有历史的轨迹,可以当作历史文化档案解读。很多明信片中,有大量叙述国外经历、描画异国风情、展现殖民扩张并将其合法化的文化文献。通过考察涉及青岛和中德关系的历史的明信片,还有一些在青岛被写书写或被寄出的明信片,可以更多地了解有关中国以及中国与德国的关系和德国入集体记忆中的青岛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记忆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具备跨越历史时空的穿透力。中国文化元典正是将中国原创的古典智慧凝结成系统性、深植性和可塑性的文化记忆,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延续的精神命脉。在数字力量的驱动之下,元典数字记忆的传播要素在已有基础之上将深化整合,元典价值的重现将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多方面拓展出新的可能。历史上的元典文献、资料、图片,以及与元典相关的碑刻、建筑、雕塑、艺术品等可通过数字化迁移形成“经典文献记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元典文化,如国学修习、风俗节日等可通过数字化的文字记录、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形成“活态传承记忆”;网络空间中直接生成的元典数字信息及相关的记忆实践,例如社交网络中的经典赏析、记忆征集、分享互动等,则可通过一定的信息保存机制和互动传播机制构建“数字原生记忆”。随着大众媒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合演进,曾经以人为主导的数字媒介逐渐过渡到以数据驱动的新型智媒阶段。智媒平台所具有的数据整合、自动化生产、精准传播等功能,可为元典的数据存取、知识呈现、可视化表达等实践提供更具关联性、延展性、智能性的记忆图景,既能成为元典数字记忆再造的关键路径,也从另一...  相似文献   

17.
实践记忆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生活、行为或仪式实践活动中,耳闻目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得的文化记忆。基于实践记忆定义的界定与内涵的分析,结合布依族"送宁"仪式案例的思考,文章指出实践记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因实践记忆是一种固有存在的记忆,所以人们习以为常,习焉不察,故而往往被忽视。  相似文献   

18.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犹太后裔的文化记忆的回避与缺失、复归与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文化的追寻与认同,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并反思文化认同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美国瑶族文献是以口承与文本形式保存的瑶族"集体记忆",再现了瑶族族源传说以及境外迁徙之史实。这种"记忆"具有文化储存与文化认同的功能,其中的一些核心符号,构成瑶族记忆链中的重要环节,是美国瑶人在新的文化境域中进行文化重构的基础。在文化"失忆"的情况下,这些记忆符号还起着文化"修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对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记录对唤起城市文化记忆有积极作用。在《常州晚报》2015年的报道中,常州城市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城市景观记忆的媒介呈现。重大城事记忆的媒介呈现、城市风情记忆的媒介呈现和城市日常生活记忆的媒介呈现。媒体对这些内容有意识的挖掘、精心的策划、多角度的报道与记录可以唤醒市民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有助于重新构建城市文化认同感,提升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