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叙事的现代性转型——论贾平凹的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发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3):59-6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贾平凹的乡土叙事完成了现代性转型。首先是叙述对象的转变,从新文学传统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到立足现代文化哲学、生命哲学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终极文化关怀的追求。其次是作者与叙述者关系的改变和叙事艺术的嬗变。贾平凹乡土叙事的转型,勾勒了新时期乡土叙事变迁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2.
李中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22-24
贾平凹的乡土小说继承了鲁迅传统,也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他的小说创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3.
韩春燕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9-34
前现代时间,是一种生态时间,与现代的机械时间相较,它是一种不甚精确的时间,在当代乡土小说的村庄叙事中,前现代时间和现代时间的使用具有独立的叙事意义。随着田园诗的消弭,机械时间越来越取代生态时间成为村庄时间的主体。村庄时间样式与中国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村庄时间在当代乡土小说的村庄叙事中担当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土及乡土经验的文学叙事——以贾平凹、莫言乡土叙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1-155
乡土及其乡土经验,为当代中国文学叙事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资源,亦构成当代文学叙事最为重要的内容。贾平凹、莫言等"50后""60后"作家,在承继现当代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不仅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将中国的乡土叙事,在积极吸纳传统和世界文学艺术对话中,推向了一个新境地,开创并建构起新乡土叙事,使其具有了世界性的品性。在比较的视域下,以贾平凹、莫言为具体对象,从故乡建构的审美空间、审美情感文化精神与审美艺术维度等方面,探析其于乡土叙事上的贡献,从而凸显出当代新乡土叙事的实绩与理路。 相似文献
5.
谢有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43-53
贾平凹以其《废都》等文学作品,创造出中国当代文学写作与商业的神话,并且这种神话越来越显露出了其复杂的面貌。于今天重新审视贾平凹的创作,我们会发现它具有当代中国文学建构与发展历史的意义:背负着精神重负,贯彻着文学整体观,同时,还在建构起了一种新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6.
1930年代,废名、沈从文、芦焚、萧红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以完全不同于1920年代的写实和批判为主的乡土小说自立于中国现代文坛。1930年代的乡土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常常采用童年视角观照乡土世界,表达对民族童年时代的眷恋;用回忆和怀旧的方式来弥补现实焦虑和情感失衡的缺憾;散文化的笔调使小说叙事节奏舒缓平和,也表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贾剑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8):134-137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以不同地域农村文化生态系统为创作背景 ,反映不同文化区域的乡土生活与风貌 ,表现出独具地域性的审美特征。从小说的乡土题材、描摹的民俗风情及方言使用等方面 ,展示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间性文化特点与地域性的文化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莫丽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616-618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蕴深厚,本文通过对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分析研究,探讨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文本从对故乡山水的留恋,对西北女性的赞美及为其鸣不平,作者的商州情结,对故乡生活苦难的反思四个方面,展示了贾平凹对西北人民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西北地区落后观念的担忧。通过商州故乡仁厚纯真的民性风情展现西北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罗关德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4):71-76
贾平凹的文化乡土小说经历了乡土文化寻根、现代文明反思到现代乡土社会的新文化建构的探索过程.在形式上,则由写实转向意象化的手法,进而采用民族寓言的文本形式,把乡村的凋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分子对当下乡村和中华文化价值选择的思维轨迹. 相似文献
10.
李舒琼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47-49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其作品乡土情结浓厚,忠实反映了商州地区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代表作《秦腔》艺术性地展示了城市化背景下的商州农村,通过对清风街这个小村镇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的困惑与眷恋,表达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寻找生命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过程中的迷茫与失落。《秦腔》用细密朴实的叙述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乡村的本真生活情境,试图对当今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与迷茫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是当代颇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 ,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 ,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是发展变化的 ,由单纯走向成熟 ,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了民族精神嬗变的历程,同时,又用抒情的笔调传达出知识分子的真挚与柔情,具有浓浓的诗性韵味。贾平凹小说在对理想世界的建构、人类栖居地的寻找、人性的终极关怀等方面,彰显出诗性精神。在艺术手法上,贾平凹小说注重用语言、叙事手法和小说意象等艺术手段,达成诗性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3.
葛水平乡土小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误会、突转和双重空间三个方面的特征。“误会”不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隐蔽的生活真相,而且展示了生活或人性的复杂,揭示了生命的真谛。“突转”制造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强烈的艺术冲击力,“突转”让人物形象在瞬间得到升华,深化了小说题旨,蕴含了对作家对生命和人生不可知、不可把握的理解。在许多作品中,葛水平都设置了具有对立意味的双重空间,如城市/乡村、现实/理想,在双重空间立体的交汇融合中,蕴含着作品深层的精神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谷学良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68-70,89
贾平凹、黄春明分别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通过想象建构了各自的乡土世界——商州和宜兰。作为直面现实的优秀乡土小说家,他们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大陆、台湾社会转型期乡村日常生活的历史新变。处理生活经验和题材的相似为我们比较他们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基础。尽管采用的文体形式不同,乡土观念、创作视角、价值立场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创作中积极融入新的乡土经验,反映了转型期农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镜像,表达了对"精神家园何处在"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霍小娟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3):43-45
进入二十世纪,西方小说的发展有了一次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实践也引发了多种理论的探讨。从叙事学的角度,辨析传统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叙事技巧,可以突现现代派小说的创新之处,并由此达到对西方现代派小说叙事特征的一个宏观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王建仓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142-146
创作主体的价值认知体系和取向对于其小说叙事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价值观决定了作品稳定持久、个性鲜明的叙事风格,两者有内在的统一性。以此考量贾平凹小说一贯坚守的意象叙事,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精神决定了其创作的基本艺术思维方法,即意象艺术结构和技巧,重估区域文化是他的文化意象叙事的起点,整体哲学意识决定了他意象叙事的成熟阶段为整体意象叙事,混沌世界观决定了其意象叙事的最高阶段即混沌意象叙事。从文化和叙事两个传统角度看,贾平凹小说的意象叙事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又是传统民族叙事的合理的延伸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台静农故乡的经济氛围,以及他自身的商人家庭背景,使他的乡土小说充满了经济叙事.其经济叙事最初表现在小说典型环境塑造上,使小说在“看与被看”的模式下,呈现出剧本化倾向,深刻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性的麻木,显示了鲁迅对台静农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随着台静农思想上对革命的倾向,其乡土小说开始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叙事深入到小说的中心,这使他的乡土小说阶级对立感渐强,并逐渐向革命小说过渡,这显现了台静农后期乡土小说与鲁迅小说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黄志刚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48-51
贾平凹是当代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是发展的,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39-145
幽默与讽刺艺术在贾平凹《秦腔》《高兴》等作品中几乎甄于至境。它不仅与作家的"流年式叙写"紧密结合,使文本中"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变得趣味横生,而且生活/艺术真实性和思想批判力进一步得以彰显。贾平凹幽默、旷达的心境促使其创作迈向苍茫大度、气宇宏阔、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他深受古典与民间文化滋养,又接续"五四"以来的幽默/讽刺文学传统,他的艺术探索为丰富、拓展当代乡土叙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2):56-62
人的童年经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里下河作家多出生于乡村,对于他们来说,童年经验就是乡土经验。对乡土经验的倚重,对写实风格的追求,使他们的一些小说呈现出民族志的特点,可称之为民族志式的书写。其具体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非虚构化、对“地方性知识”的“深描”、人物和语言的地方色彩。在全球化语境下,有着浓厚地方色彩的里下河小说的乡村叙事必将成为里下河地方性经验的“文化活化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