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大明 《职业时空》2008,4(10):65-66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一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形势下,青年大学生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掌握不足,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缺乏清醒的认识,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入,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等在影响学生;三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出现了不同类型和特点,特别是发生倾斜或畸形的家庭教育,在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上打下了深刻烙印,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现实表现”,如娇生惯养,严格要求不足;只注重智力开发、特长培养,而忽视整个心灵的塑造,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四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状况更加接近社会,更加接近“前沿”,这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工作者对新时期学生工作的重要地位、目标和任务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均呈现出“中度偏高”的特征,且相互之间呈正相关。在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的一系列家庭教育环境因素中,家庭指导性因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和践行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利他性因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和践行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道德性因子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施加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自由性因子则与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践行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是终生的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当进入大学,即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缩短了,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没有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家庭教育中不同阶级女性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哪些维度产生影响以及不同的教养风格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如何等。通过本研究拓展已有的相关理论、丰富国内的研究并为青少年适应社会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就如何通过改善父母对女性的教养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问卷调查法、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结论:不同阶级的家庭教育对女性及其后代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影响。家庭教育良好的女性及其后代在交友时更加自信,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交友广泛,而且若其家庭收入处于中上水平,其特征表现更为明显,后代受其母亲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程度一般;家庭教育一般的女性及其后代在交友时会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后代受其母亲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程度较高;而家庭教育差的女性及其后代在交友时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不易交到合适的或者长久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邓素碧  李军 《职业时空》2009,5(5):82-83
当前,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眼于大学生礼仪失范的根源探究,对社会外界环境、传统文化、学校教育、虚拟网络、家庭教育五个外部因素和学生心理、学生道德修养以及大学生礼仪规范体系三个内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均呈现出“中度偏高”的特征,且相互之间呈正相关。在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的一系列家庭教育环境因素中,家庭指导性因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和践行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利他性因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和践行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道德性因子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施加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自由性因子则与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践行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送礼索官”现象,是不良社会风气在校园里的一种反映,是家庭教育世俗化的结果,是学校教育不公平的一种折射。我们应该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点所在,是教育价值取向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8.
当代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项巨大的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它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和个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整体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新格局,以强大的合力,齐抓共管,全面、立体式的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做好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施慧平 《现代交际》2014,(9):242-242
独立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条件的不同,中日两国大学生的独立状况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以中国和日本为例,主要阐述中日两国大学生独立意识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差别等因素对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指导,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基础和要求两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在基础方面,认为以人为本理念、终身教育思想、现实教育问题、学习型社会为二者融合提供基础;以促进二者融合为出发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等学校和学生家庭三个层面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2.
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这与缺乏孝道教育不无关系。笔者分析,主要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忽视了传统道德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本文根据对《论语》孝道思想的分析,再根据大学生感恩心态现状,分别提出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孝道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付裕 《现代交际》2012,(2):108+107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还要注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配合,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设计回收汇总以及相关性分析探究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校内工作任职、学生活动参与情况,校外实习、实践锻炼情况,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中,校内学生参与各项学生会、社团活动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但勤工助学、助教岗位对择业观影响不突出;校外的实习、实践锻炼,对大学生择业观存在显著影响。同时,有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学生对自我有更好的规划,有积极的择业观。  相似文献   

15.
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是大学生认知结构中重要的基础和内容之一,生命价值观的引领和培养也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近几年,大学生自杀和杀人的事件层出不穷,部分学生由于错误扭曲的观念,作出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情,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学生认知层面等因素探讨导致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出现不良现状的原因,更从高校完善教育体系、家庭支持、大学生自身发展、社会创造良好环境四个方向提出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大学生主体是"90后"人群,这个年代的天之骄子中独生子女居多,因为我国社会教育分段负责的特性和家庭教育缺位的现状,刚刚入学的这批大学生其自身社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其文化程度,自我生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普遍薄弱。文章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角度探究了家庭教育在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希望能在社会范围内起到借鉴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杰  宋玉荣 《职业》2015,(3):21-22
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对中职学生的个性能力影响越来越大。实践证明,中职学校实施个别化教育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及鲜明的就业导向性等特点。中职学校的个别化教育以唤起学生的自尊为前提,以多元化选择为手段,以个性化成长为宗旨,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昂起头做人为目标,努力让每一个学生人生出彩。  相似文献   

18.
礼仪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下,社会文明的大步前进需要礼仪作为支撑,起到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人,我们应继承中华礼仪,加强学生对中华礼仪的学习,加快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个人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大学生在学校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文明行为。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礼仪修养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近年,全国各地接连发生了多起女性失联遇害事件,而其中以女大学生居多。我们在为这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之余,不得不思考事件背后所折射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问卷调查发现,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同时,构建完善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与社会支持网络,为女大学生的安全成长,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该文从家校协同模式的视角 ,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探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因素 ,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基础 , 学校教育是方向 , 家校协同才能助他们健康成长。心理健康工作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互动 , 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层次 , 完善心理辅导相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