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为探究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机理与传导路径,以中国95座地级资源型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B-K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环境规制的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空间区位+资源依赖度+发展阶段”三重异质性进行分析,探究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传导机制的异质特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呈“倒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外商投资、人力资本积累4条路径间接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空间差异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98—2020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检验了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呈倒“U”型影响,对绿色技术创新呈“U”型影响,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降低能源生态足迹,在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之间具有负向中介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均呈倒“U”型影响但作用效果不同,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抑制能源生态足迹效果最为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有效传递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该文立足于研究环境规制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关系,在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对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波动式下降,各省间绿色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环境规制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不同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对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同,行政型环境规制与绿色经济效率呈倒"U"型关系,市场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抑制作用。因此,政府看清西部地区绿色经济运行形势,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制定强度适宜的环境规制,有助于实现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4.
研究立足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背景,构建“经济—环境—社会”统筹协调的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聚焦于企业绿色创新在环境规制的发展影响路径中产生的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分析不同规制工具、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不同地理区域表现异质性中介效应:命令控制型规制下,绿色创新在东部地区产生显著负向传导效应,而在西部地区发挥微弱正向驱动效应;市场激励型规制下,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正向中介效应占比极高,而西部地区未显现创新驱动效应;公众参与型规制的正向中介效应同样呈现“东部显著,西部不显著”分布特点且占比较低。不同创新水平表现异质性门槛效应。命令控制型规制呈现倒“U”型影响曲线,市场激励型规制呈现“U”型影响曲线,而公众参与型规制仅在高创新水平地区发挥激励效应。据此提出具有区域差异化特征的环境政策建议,加快提升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通过环境规制政策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这对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全国2003—2016年26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兼有径向和非径向特点的EBM-Windows-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进行测算,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模型和非可加性面板分位数回归(QRPD)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呈现出“倒U形”的特点,且纯技术效率变动是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2)环境规制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正向或者负向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3)不同分位点上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即在较低的分位点上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大,较高分位点上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并通过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规制约束下,数字金融及其三个子维度对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金融与环境规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表明数字金融能够缓解因环境规制产生的融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负效应;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创新进而对绿色发展效率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面对"粗放型"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合理且高效的环境规制道路,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选取2003-2015年工业部门37个行业面板数据,构建污染密集指数划分行业类型,结合系统广义矩估计和门限回归检验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行业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1)环境规制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型行业;(2)环境规制对GTFP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点,环境规制与GTFP整体呈"U形"关系,其中,重度污染型行业环境规制与GTFP呈"倒U形"关系,中度和轻度污染型行业环境规制与GTFP呈"U形"关系;(3)重度污染型行业环境规制已经跨过拐点处于抑制GTFP阶段,中度污染型行业还未跨过拐点,有待进入激励GTFP阶段,轻度污染型行业已经跨过拐点处于激励GTFP阶段。因此,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更加着眼于中度污染型行业环境规制,逐步优化重度和轻度污染型行业产能结构,建立合理高效环境规制组合,达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规制与公民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合理环境规制,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公民健康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策略。因此,厘清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规制与公民健康三者内在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Grossman宏观健康生产函数和2007-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法考察了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规制以及二者交互项对公民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发现,农业面源污染与公民健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恶化显著增加了食源性疾病发病数;环境规制与公民健康之间呈倒“U”型关系,拐点临界值为3.079;仅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不仅不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健康风险,反而引致隐形经济规模扩大,出现了显著的“绿色悖论”;2007-2012年、2013-2018年两时期检验结果显示,强化农业污染源监管能够显著减弱“绿色悖论”,并重塑环境规制政策的健康红利。  相似文献   

9.
该文基于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9年空间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并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本身具有“时间惯性”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抑制了工业绿色发展,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发展存在非线性“U”型关系,环境规制下的财政分权仍显著抑制工业绿色发展。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财政分权、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但西部地区不显著;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交互项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对工业绿色发展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
论文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以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动态面板的系统GMM方法,检验了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U"型非线性影响,与绿色技术创新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态势,且绿色技术创新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部分正向中介的作用;市场化程度对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使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U"型曲线变得更为平缓。伴随着新时代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应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采取多种环境规制方式,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并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企业出口的面板数据,采用OLS和LSDV的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环境规制水平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内生环境规制水平能有效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但严格的外生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呈U型。按区域划分进一步研究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外生环境规制与企业出口贸易间的关系呈倒U型关系,而西部却呈U型关系。因此,文章建议中国政府要提高环境规制,但需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实行弹性的环境规制政策,以实现中国各地区企业出口竞争力稳定均衡地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分权竞争是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相对财政分权,环境分权因缺乏正式的制度安排而被长期忽视。基于环境分权视角,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环境分权与中国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非线性空间效应进行检验。研究表明,空间效应下环境分权与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分解指标方面,环境行政分权和环境监察分权与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均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但环境监测分权与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却呈现倒“U”型关系。分时间段来看,不同时段的环境分权与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关系存在异质性。中国目前的环境分权水平没有对地方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和调整产业发展方式形成有效激励,因此,设置差异化的环境分权水平是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分权竞争是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相对财政分权,环境分权因缺乏正式的制度安排而被长期忽视。基于环境分权视角,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环境分权与中国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非线性空间效应进行检验。研究表明,空间效应下环境分权与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分解指标方面,环境行政分权和环境监察分权与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均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但环境监测分权与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却呈现倒“U”型关系。分时间段来看,不同时段的环境分权与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关系存在异质性。中国目前的环境分权水平没有对地方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和调整产业发展方式形成有效激励,因此,设置差异化的环境分权水平是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基于SBM-DEA模型测算湖南省2011—2019年14个市、州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并从环境规制视角建立面板门槛模型,探析专业化集聚与多样性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整体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趋于平稳,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集聚模式下,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效率存在门槛效应.专业化集聚对湖南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作用呈"U"型:低强度的环境规制并不利于工业集聚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规制强度超过临界点后工业集聚开始对绿色创新效率呈现促进作用;3)政府应不断完善工业发展政策导向,引导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充分考虑区域禀赋和环境规制差异,持续发挥多样化集聚优势.  相似文献   

15.
应用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工业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测算考虑环境污染成本的工业绿色技术效率,进而分析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市场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技术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绿色技术效率呈缓慢上升趋势,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特征,且低于传统技术效率;命令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技术效率有反向影响,而市场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两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两种类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各有所长,在工业污染治理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若想实现环境目标的同时提高工业绿色技术效率,应扩大环境规制工具库,注重多种环境规制工具的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4—2019年我国省际层面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贸易开放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贸易开放显著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基于环境规制的双重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处于一定合理区间时,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由负向转为正向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内陆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均存在基于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为发挥贸易开放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应制定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各地区生产方式绿色化,促进绿色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府征收环境税是解决企业环境污染外部性的重要规制手段.文章探讨了环境税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导向和信息导向机制,通过选取2005~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了环境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政府质量和绿色购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环境税征收水平下,企业对于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有着不同的偏好,具体而言,环境税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与企业绿色工艺创新存在"U"型关系,当环境税数值位于2.201~11.291的区间时,能够对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高水平的政府质量能够强化环境税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正向影响,推迟环境税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倒"U"型拐点的到来,同时弱化环境税对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的消极影响,促进环境税与企业绿色工艺创新"U"型拐点提前到来;高水平的绿色购买能够显著提升环境税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积极效应.因此,制定合理环境税征税区间,提高地方政府质量和绿色购买力度,对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认识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区域的差异,是合理平衡资源与环境发展关系,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前提条件。运用SBM/超效率SBM模型,通过对我国各省区绿色经济效率静态水平和动态变动进行测度,可以深入分析省区差异、收敛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绿色经济效率年均值为0.706,从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的倒U型演化过程。虽然三大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但省区间的差异性有所下降,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条件β收敛性。研究期内效率水平改善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弱,1996—2010年全国范围内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FDI、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程度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三阶段SP-DEA动态分析模型测算了2013~2017年1324家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综合考虑并计算了3种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并与企业的两种异质性研发投资活动联系,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异质性研发投资活动进而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和机理,结果表明:法规命令类环境规制和公众参与类环境规制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TC)提升,市场导向类环境规制则主要作用于效率改进(EC),但环境规制作用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由效率改进主导;对3种环境规制下的异质性研发投资的中介作用分析得到:法规命令类环境规制通过研究性投资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前沿面企业(先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市场导向类环境规制导致前沿面企业研发投资性活动不足,负向作用于技术进步,正向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改进;公众参与类环境规制门槛较高,仅通过前沿面企业的研究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对落后企业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污染要素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入行业的特征参数从三个角度分析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及其行业差异.基于2006-2012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同产业下1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行业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存在行业差异,呈现出“U型”“倒U型”和“不相关”三种情况.从行业间的就业分布变化看,第一产业行业与第二产业行业分别为“倒U型”和“U型”,表现出“反向联动效应”.第二产业行业和部分第三产业行业同为“U型”,表现出“同向联动效应”,存在环境与就业的双重红利.最后,文章为取得环境改善与就业的双重红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