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以精于辨体著称,其《诗源辩体》通论先秦至晚唐诗之演变。所论汉魏六朝诗部分,力求调和七子派宗汉魏黜六朝与六朝派嗜好"偏奇"、公安竟陵"诡诞相尚"之间的理论对峙,通过对诗歌体制中俳偶、声韵等因素的详尽考察,把握汉魏六朝诗歌的流变轨迹,并对此前"诗溺于陶"的辨体命题予以修正,为该段诗史研究确立了系统的辨体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2.
宋诗的地位与苏诗的地位[韩国]张尹炫宋诗的历史地位宋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是唐诗以后的又一个艺术高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时代是四言体的时代,汉魏六朝在乐府诗基础上发展成为五七言古诗,唐代古近体诗都达...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源起于《诗经》,到了汉魏六朝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孔雀东南飞》是此时期最重要的叙事作品,其中的叙事形式与笔法深远地影响了唐朝以及之后,尤其是清朝的叙事诗传统.《孔雀东南飞》除了在诗歌主题、抒情传统以及社会文化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之外,在叙事形式,尤其是在叙事声音与观点、聚焦书写形式、系列与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上,更是展现出当时诗歇最高的叙事成就,并深远影响着后代诗歌的叙事书写传统.藉由当代西方的叙事理论,就其中的叙事声音、观点以及聚焦形式,来分析这篇作品如何在浓厚的抒情氛围之下述说故事,又如何在叙事之中传递浓郁的抒情气氛,以此来重新探索这篇叙事杰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黄节对先秦和汉魏六朝诗歌有颇多精当见解,以《汉魏乐府风笺》为例,可以看出黄先生对古诗注有许多突破。由于文学史观的引入及重视发掘诗歌的美学特征,其注开启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苏、李诗为伪作今已成定论,但《文选》在收录"苏、李诗"时并没有将之看成是伪诗,苏、李诗非伪作并不是萧统一个人的认识,而是汉魏六朝主流文人的共识。主要表现在:一、他们对苏、李诗拟作时没有将之看作是伪诗;二、在"以体论文"为特征的汉魏文论中,李陵诗被认为是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五言诗的滥觞。因此,被考证认为是伪作的苏、李诗,在汉魏六朝文学发展中却是以真实的苏、李诗的身份对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的。《文选》收录苏、李诗的意义在于从文章选本的角度肯定了苏、李诗对汉魏诗歌发展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境是陆时雍诗歌批评的主要标准之一。从他所选《古诗镜》零散的评语中,可以看出有关诗境本质及生成特点等方面的突出见解。《古诗镜》不仅在汉魏六朝诗歌批评中充实丰富了传统诗境理论,而且由前人对个别作品诗境的简单感悟,扩大为对汉魏六朝诗史的整体观照与崭新诠解,尽管其中慧识与偏宕并存,但其开拓性贡献仍具有不可忽视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编选《诗经》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编选《诗经》是司马迁根据他搜集到的史实、结合有关传闻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班固《汉书》袭其传。汉魏六朝学者对此毫不怀疑。自唐孔颖达提出质疑,一千多年来这便成了一桩争讼不决的公  相似文献   

8.
纪行赋是汉魏六朝赋的一大门类,滥觞于《楚辞》中的《涉江》《哀郢》。第一篇纪行赋是西汉末年刘歆《遂初赋》,两汉是其确立期,建安三国是其发展转变期,它的繁荣出现在两晋,到了南朝,纪行赋的创作逐渐减少。汉魏六朝纪行赋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乱世、衰世是其产生的温床;内容上比起其他题材的赋作更侧重纪实,当然还有怀古、抒情的成分;艺术上虽然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主要是融记事、怀古、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叙述结构主要以纵向的、时间的顺序展开。  相似文献   

9.
真的情美的歌──读王茂福《汉魏六朝名赋诗译》赵伯陶放在手中沉甸甸──友人王茂福从宁夏大学寄来了他的新著《汉魏六朝名赋诗译》。仅仅26篇赋的选注,也许难以概括这一文体在汉魏六朝八百年间发展嬗变的轨迹;然而除那些洋洋洒洒又文字艰涩的大赋作品没有顾及外,该...  相似文献   

10.
《史记》语言的文学性历代以来都受到重视,成为《史记》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汉魏六朝在对《史记》的叙事、文风等文学特点的评述中已有了对其语言的概括性认识。唐代尤其中唐以后,在古文运动大文化语境中,文人开始从文学角度来关注《史记》,韩柳"雄深雅健"、"峻洁"的概括代表了文学家对《史记》语言的整体感受。宋代随着文章学的发展,宋人不仅重视文章整体性的起承转合的章法,更深入到句法、字法的探讨。明代,随着文学复古运动的高涨,《史记》字、词、名句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专著频出,开拓了《史记》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求索锐气 方家器识──葛晓音教授的古代诗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索锐气方家器识──葛晓音教授的古代诗文研究葛晓音的专业方向是汉魏六朝隋唐五代文学。十五年来,她的研究范围主要分汉魏六朝诗、唐诗和唐宋散文三部分。已发表的论著着重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对汉魏六朝诗歌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进行系统考察,就每一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冷卫国 《东方论坛》2011,(6):126-126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然而,对歌诗的研究却在近年来才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任半塘《唐声诗》、王运熙《乐府诗述论》等著作早就导其先路,但是,歌诗研究在近年才引起学界的真正注意,并召开了该领域的专题会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与《史记》《汉书》有关文字的分析,论证了六朝时期《史记》影响不及《汉书》,同时分析了《史记》不被六朝士流所青睐的原因是:在思想内容上、审美趣味上及语言形式上都不符合六朝人的意趣。  相似文献   

14.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从审美角度重新认知汉魏六朝咏物赋,是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抒情方式及自然审美经验新变的重要途径.在创作方式上,汉魏六朝咏物赋通过把原始自然审美观念作用于对物体及精神层面的摹刻,使"体物"对象得以延展,从而为中国传统审美视域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汉魏六朝咏物赋的表现对象从目力所及之物向外部自然推展,体现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俗...  相似文献   

16.
沈德潜的诗话《说诗晬语》在当时颇有影响。沈德潜以《说诗晬语》为中心,提出了不少新的诗学理论。在论唐诗方面,反对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格调""骨干气魄";在论汉魏六朝诗方面,不满钟嵘对某些诗人的分品,尤推崇陶渊明诗歌的平淡之风,鲍照诗歌"抗音吐怀"的开创之功。沈德潜的诗论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最明显的是儒家诗教观念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17.
我校中文系逯钦立教授于一九七三年八月六日不幸逝世,今年是他逝世十周年.逯教授生前著述甚丰,他用毕生精力校注的《陶渊明集》已由中华书局于一九七九年出版,他校辑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也将由中华书局于年内出版,该书二百余万字,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先秦至隋朝的诗歌总集.逯钦立教授生前所写的多篇论文经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吴云同志编辑整理,定名为《汉魏六朝文学论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承印,今年秋季出版.现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郑天挺教授为《汉魏六朝文学论集》所写的序和吴云同志的《编后赘记》发表于此,以表示我们对逯钦立教授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毛泽东诗词中最能代表作者艺术水平的当推两首《沁园春》.《沁园春·长沙》借景抒情、忆昔抒情,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诗歌作品中的佳作.《沁园春·雪》写景咏史、境界宏大,是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首词.从两首《沁园春》可以窥见毛泽东诗词作品的艺术风格,堪称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双璧".  相似文献   

19.
检视汉魏六朝时期的杂传,多如《雷焕别传》,常羼杂有虚构性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这些具有虚构性质的内容和情节凸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也具有了明显的虚构性特征。可以说,虚构性已是汉魏六朝杂传的重要特征。而虚构性无疑使得汉魏六朝杂传渐离史传,并在不知不觉中趋进了小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咏史诗 ,学界已多有论及 ,但主要集中于唐代 ,其它断代性的探讨则较少受到关注。本文拟从“史传”及“抒怀”两种咏史诗体式入手展开论述咏史诗在汉魏六朝的出现和发展 ,以求对汉魏六朝这一咏史诗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一个较为深入细致的认识。咏史的出现有其时代、社会、文化诸方面的背景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这个时期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观念。就形式而言 ,班固式的“括本传”咏史诗 ,到六朝丧失其价值 ,递变为左思、陶渊明式的“多摅胸臆”的咏史诗 ,见出咏史诗由“述史”转向“抒怀”的发展轨迹 ,咏史诗在此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从而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并揭示了后代咏史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