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以描写乡村士绅婚恋生活题材而著称的作家,简?奥斯丁在她的数部小说中均对英国的绅士形象进行了塑造.通过对其重要小说《傲慢与偏见》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所展现的绅士化时期英国的绅士文化.活跃于绅士化时期的英国绅士文化主要包括绅士身份(即绅士身份的演变与确立)、绅士风度以及绅士的婚姻.绅士的婚姻观主要体现在对“门第”、“金钱”、“学识”和“感情”这四个因素的注重.奥斯丁时代英国的绅士文化充分体现了当时英国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建构了曼斯菲尔德庄园、朴次茅斯和伦敦三个主要空间,小说在空间对比中展现出庄园的空间特性:美好舒适的生活空间、遵礼守制的道德空间、幸福的家园。小说以空间隐喻的方式层层赞美了庄园这一空间,也由此表达了简.奥斯丁最英国的思想: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英国绅士文化的推崇、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维护。本文的空间批评视野为理解“庄园”这一简.奥斯丁小说中最显著的空间形象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一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认为;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显得令人惊讶地鲜明生动,就象雾霭突然消散之后,一个岛屿浮现在眼前。”(《论小说与小说家》)《儿子与情人》一直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劳伦斯风格”的小说。沃尔夫的解释和比喻,涉及到“劳伦斯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被劳伦斯创造性地大量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小说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或象征性形象表达出更为深远和飘渺的涵义,形成了劳伦斯小说独特风格的重要一面。在《儿子与情人》及以后的大量的小说创作中,自…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得“无产者”和“资产者”处于政治、经济的对立之中,生产发展的成果为“资产者”一个阶级所享有,“无产者”处于畸形、片面发展的境地。马克思认为“无产者”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然后在新社会中变为“有产者”,实现路径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无产者”变“有产者”思想的正确理解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5.
流氓无赖发迹成为英雄猛将 ,是古代白话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母题。以这一母题为核心所展开的《五代史平话》与正史相比 ,前者对他们发迹征兆的描写明显增多 ,对他们流氓无赖行为的描写也有所增多 ,对其妻子情况的描述也与正史差别很大 ,显然后者经过了加工和改造。这一母题的出现 ,既反映了我们民族“乱世出英雄”的观念 ,也反映出叙事者对他们既羡慕又嫉妒的心态。在《五代史平话》以后的白话小说中 ,流氓无赖的出身地位有所提高 ;其流氓无赖的行为减少了 ;正义感增强了 ;从军的目的和动机也不同了——主要是为了建功立业 ;同时 ,女性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她们在婚姻中由受动变为主动 ,并积极追求幸福婚姻。  相似文献   

6.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人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日益扩大 ,这既导致了社会道德思想体系内的局部调整 ,也促进了文学价值观的新变与商人形象的嬗变。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小说打破中国古代文学塑造商人形象的传统模式 ,不但将商人阶层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之一 ,而且对其进行了总体性肯定 ,体现出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汉志·诸子略》之“小说家”,其名始见于西汉。“小说”包含两层涵义:一为浅薄的诸子学说;一为迂诞的“说”类作品。前者注重学说源流,后者关注书籍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模糊的文体意识。“小说家”正是从这两方面规范与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人生如戏”的意识贯穿于她的小说《色·戒》。小说的写法、情节安排上处处有意识地展示戏与人生的紧密关系。小说把人生的戏剧化归结为生活的庸常化,显示了张爱玲对人生原本庸常的认识;借助主人公王佳芝等一群年轻人的经历,展示了她对人生的独特发现:人总是在寻找戏剧化的欲望下推动人生,而这一过程又表现出本能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世纪海峡两岸女性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弃妇母题在叙事策略方面有三个独到之处:一是弃妇形象:非完美的反传统女性成为主流;二是情节模式:以弃妇复仇和再觅幸福为主;三是叙事类型:欲望叙事和暴力叙事交织.这不仅反映了女性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思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出女性读者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唐代小说中的僧人形象 ,高僧很少 ,也没有体现多少佛教思想。“服务型法术僧人”形象 ,缺乏佛教色彩 ;“斗法型法术僧人”形象 ,只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矛盾斗争中失败的象征。“另类僧人”形象 ,反佛教的主旨更加明显。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小说的反佛教倾向。六朝多“辅教小说”而无反佛教小说 ,唐代小说宣传佛教者少而反佛者极多 ,这与唐代科举制度加强了士大夫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好兵》(1915)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福特·马多克思·福特的代表作。凯罗林·戈登认为:“它是一部堪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一样的佳作,是一部题材最古老但却是用最娴熟的技术写成的最好的罗曼史。”运用解构主义的有关理论研究发现,小说通过描写贵族绅士爱德华在追求骑士道德理想的过程中,与工业社会的理性精神冲突时演绎了一幕幕道德悲剧,反映福特对导致人性异化的工业精神的解构与颠覆,对工业社会产生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伦理思想的批判,《好兵》体现了福特反工业精神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虽是一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男性小说文本,但也描写了为数不少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多是为作者所肯定的良母、贤妻、节妇、烈女,成为小说宣传“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的不可或缺的另一人物系列。作者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站在肯定的立场,以钦敬的态度、干净的笔墨来描写女性,从而提高了女性形象的道德品位,使《三国演义》成为历史演义小说中不可多得的、肯定妇女的正面作品。  相似文献   

13.
无产阶级革命动机问题是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功利主义的逻辑,无产阶级革命是出于每个人欲望的满足抑或利益的实现;按义务论的逻辑,无产阶级革命则是基于每个不同个人的共同的善的表征。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出发点都是抽象化的个人,马克思语义中的个人则是现实的个人,这不是欲望或者善的集合体,而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个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基础既不是出于利益实现,也不是出于道义考量,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欲望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一个重要主题。剖析文学中欲望这一主题时易过于注重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作家创作和小说中人物言行的心理动因。后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提出“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有利于挖掘其社会言行潜在的心理动力。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打通了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学科界限,符合文学研究“内倾向”转变的大趋势,为跨学科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贩的女儿》是D.H.劳伦斯“性与美”哲学的经典阐释.在这篇小说中,劳伦斯以丰富多彩的意象运用为手段并结合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突出了小说“救赎”这一主题.小说的创作主题以及对“池塘”、“马”“火”、“衣服”意象的运用揭示了劳伦斯希望人们能打破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道德、理性的束缚,恢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小说官员形象的“官本位”意识的描写源自历史的“官本位”文化和现实官场中强烈的权力本位主义欲望的影响。绝大多数小说官员形象或多或少都有官本位意识 ,区别官员好坏的标准 ,不在于他们是否追逐权力 ,而在于他们是否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 ,以及对权力进行利己性操作。小说官员形象的“官本位”意识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刻意追求权力 ;一是肆意地扩张权力  相似文献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展示出资本主义消费型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19.
刀尔登 《社区》2014,(2):17-17
汉代“纯文人”中,我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都是司马相如。他的文才,自不用说;他的性格,大有可爱之处。最有意思的是“当垆卖酒”这一出,几近无赖,然而无赖得有风度。顺便说一句,当初他勾引卓文君,是看上了卓老太爷的家产,不过结尾圆满,历代不以为乱。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SaulBellow)说过:“我倾向于把虚构的小说看成是向周围社会作调查的一种工具。”又说:“每部小说其实都是一部更高水平的自传。”[2]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正是作者对18世纪英国社会作深入调查和体验的结果,小说中塑造的保安官奥尔华绥的形象则是作为道德家的菲尔丁的影子,他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切肤的体验,他怀着一颗深沉的忧戚之心,博大的胸怀和高超的讽刺艺术手法建构了这一部杰出的写实主义讽刺小说。作家在小说中说道:“我自己的作品寿命再短促,它也很可能比其体弱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