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西周未年周、秦、申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对“秦襄公将兵救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新的阐释,认为襄公在骊山之役中,审时度势,坐待幽王之败,而后挥师平戒,扶立平王,并迫其东迁,因得以列为诸侯,并取得对岐、丰之地的合法占有权,为泰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京师”本为公刘所居豳地之专名,周初之诗《诗经·大雅·公刘》及西周末期的《多友鼎》《克钟》等金文资料可以为证。及至西周末年,天子所居之宗周镐京始有京师之称,其说始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春秋时曹国之诗《下泉》及晋国铜器《晋公?》铭文可为佐证。东迁以后,作为天子所居的东都洛邑始亦有京师之称,春秋初期的《晋姜鼎》及《春秋》经、传可为明证;清华简《系年》第二章简文两处提及“京师”,学界对其具体地望多有歧说。由两周之际政治形势观之,犬戎寇周后,豳、岐等地处于犬戎控制之下,尚未东迁的周平王要得到东方诸侯拥戴,必须与杀幽王而灭宗周的犬戎势力进行切割,宗周镐京虽经犬戎寇扰损毁,却是最具政权合法性的地方,是以简文“立之于京师”的京师自当指宗周镐京;其后,晋文侯杀携惠王,结束二王并立局面,并与郑、卫、秦等出师卫护周平王东迁以定一统,因其有功而受周王赐命,始得以外诸侯身份参与东迁后王朝政事,与郑武公分政周室,此即简文所说“晋人焉始启于京师”而“郑武公亦政东方之诸侯”,此处之“京师”即指东迁后周王室所在的洛邑而言。  相似文献   

3.
“春王正月”王字浅说《春秋》经文,每年第一条必是“春王正月”,若正月无事可记,则必书“春王二月”或“春王三月”。春和月份无需解,何以必书王字?《公羊传》说是为强调“大一统”,何休引申说是为通夏、商、周三统;杜预说是专指周平王,以正《春秋》之始;桓公年...  相似文献   

4.
平王东迁后,周朝天下大宗的地位逐渐沦落,各诸侯征伐迭起。战乱不休的世代,郑庄公以独特的礼治闻名于诸侯,然其阴存的志向与表面的达礼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左传》、《史记》关于郑庄公的记载差异悬殊,其原因虽有多方面,但叙述方式的不同和太史公式文学观念的独特关照却是其中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野有死麕》为召南人美吉士求玉女之作,《草虫》为召南大夫妻子思念行役丈夫之作,此二诗当作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迁之后;《鹊巢》为召南地区大夫美共姬嫁于齐桓公之作,《何彼秾矣》为周大夫美王姬下嫁于齐桓公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周庄王十四年(前683年)。  相似文献   

6.
《史记·周本纪》标点献疑一则阿桂《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有这样一段文字,照录如下: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样标点,自然不能说有什么错误,但并非“最佳方案”,先说前一句...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的发表,对研究西周至战国初期的历史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本文以《系年》第二章其中关系到两周之际历史的材料进行考察,以增加人们对此段历史的认识。关于西周的灭亡,在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国语.晋语一》晋大夫史苏言:"周幽王伐  相似文献   

8.
周幽王名考     
几部现行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及《中国历代帝王志》均谓:周宣王于其四十六年卒,子宫涅(ne)继立,是为幽王,即周宣王姓姬名官涅。这实质是一种误解。《史记。周本纪)}明确记载;“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促(sh6ng)立。”关于混,《集解》库:“徐广自:程一作‘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系年》揭示了有关郑国的重要史料。幽王死后,郑国依从携惠王势力。随着诸侯在“周亡王九年”倒向平王,郑武公又因娶申侯女成为平王嫡系。大国争霸下的郑国,成为被拉拢的对象。郑国的态度不仅造成了晋文公之后秦、晋关系的恶化,还引发晋、楚之间的多次战争。郑繻公时期,郑与韩、楚等时有交锋,因与楚的战败导致内乱发生。这些资料既可补充古史之缺,又可纠正文献记载之谬,对研究郑国历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周纪年考     
针对现有文献有关西周纪年的一些不确切的记载,本文对厉王—幽王及武王—夷王两个时期的纪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子》中“平王”的身分,自古以来,说法不一。通过检对八角廊《文子》简文,我们发现其中保留有两处“天王”的记载,通过对“天王”一词的考证发现,简文中的“天王”是文子对谈话对方的称呼用语。《文子》中的“平王”应是周平王宜臼。  相似文献   

12.
《诗经》乃是个人专集阿城在一九九三年第八期《读书》杂志上撰文,介绍台湾学者李辰冬先生对《诗经》的研究。李辰冬二十多年来坚持己见,一反诗三百篇是五百年“诗歌总集”、“民歌总集,的看法,认为《诗经》是周宣王三年到幽王七年五十年间南燕人尹吉甫一人所作。这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经·小雅·大田》的主旨,众说纷纭,主要有“刺幽王”、“颂美”、“省敛”、“祭祀”等几种说法。其中“祭祀”说细分为“报祭”和“因农事而及祭祀”两类。经过分析文本的字词、内在逻辑以及联系古老的蜡词,《大田》乃贵族为祈年而祭祀田祖之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诗经周南·汉广》第二章“薪”字的探讨,指出《诗集传》的传统说法欠妥。并根据诗歌素材来源不同,论证《诗经幽风·七月》中出现两种历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诸侯渐强,周室衰微,处在昔兴今衰剧变中的王畿人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无奈,《诗经·王风》中的“黍离”之痛,正是这一心绪的写照。四百余载后的屈原,面对楚国由盛转衰的现实,“黍离”之痛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并升华为哀婉绮艳的“离骚”之恨。然而,楚文化不仅接受了包括《王风》在内的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且早在屈骚之前,就随着楚国的不断地向北扩张而对中原文化渐次影响渗透。这种影响渗透在《王风》中亦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政治讽谕诗主要收录在《大雅》和《小雅》中,按照《毛诗序》的说法共有53首。这些诗歌主要产生在西周末年厉王、幽王时期,作者主要是当时的士人,包括“卿士”、“上士”、“中士”、“下士”。这些作者虽然爵位级别不同,与周王室的关系有远近之别,但因为他们绝大多数身为王臣,或多或少都与王室王事发生关系,有知识,有才华,头脑比较清醒,思想比较敏感,政治见识较之常人更深远,容易发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潜在的矛盾和危机,所以他们创作的这些作品,也就表现出特别强烈的忧患意识。《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出的周代士人的忧患意识,虽有个人的忧生之嗟,但更多的则是对国计民生的忧虑,不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身处乱世的危机感,而且也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关切而升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忧国忧民、力求突破现实和历史的局限,积极进取的思想品格和精神,它不仅对后世士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孙武七世祖田敬仲完──孙武世系考述之二陈秋祥公元前745年陈国第十一代国君文公车,长子鲍立,是为陈桓公。此时正值周平王东迁的第二十六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①据说周初被分封的诸侯有一千八百国,到春秋初期尚有一千二百国②。当然这数字未必...  相似文献   

18.
周诗五百余年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西周前期(武王至共王)是第一个时期;从懿王到幽王,是第二个时期;从周平王东迁洛阳始到春秋中叶止,是第三个时期。周诗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幽州、幽都与嗄仙洞的关系 《太平寰宇记》称晋地道记载: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为幽州,夏殷省幽并冀,又为冀州之域。周夏置幽州。幽州因幽都以为名。山海经有幽都之山,今(指晋时)列为北荒矣。从以上资料看:幽都是早于幽州而存在于祖国的北方,即虞舜以前就有幽都存在。《魏书序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王,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这一段拓跋鲜卑先人的传说,也是在虞舜以前的传说:再对照《山海经、海内经》载“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玄鸟、玄蛇、玄豹、玄虎、  相似文献   

20.
<正> 郑是周代分封制度下立国最晚的一个诸侯大国。在东周时期,郑虽然算不得列强中的巨擘,但由于它地处中原要冲,又有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发展,所以亦曾称雄诸侯于一时,而且绵延国祚,令诸侯不敢小觑。考察郑国的政治发展及其历史特征对于研究东周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具有一定意义。不揣浅陋,试作探讨。 郑的立国与西周末年的动荡不安很有关系。郑国始祖桓公友是周厉王少 子、周宣王之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世本》 有“桓公居械林”(《史记·郑世家》索隐引)之说,故郑当初为宗周畿内之国。《史记.郑世家》说郑桓公“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据《国语·郑语》,知郑桓公为周王朝司徒在幽王八年(前744年),是时距西周王朝覆灭已经很近了。幽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