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6年秋,笔者在沪整理吐鲁番出土文书,暇时至上海市博物馆“寻宝”,见到该馆藏有若干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且多数较为完整、清晰。其中编号为上博8958/2号文书,即此《索铁子牒》。时馆方尚未定名、断代。询及该牒来源,亦无记载。承馆方支持,不仅得以抄录全文,并得反复揣摩纸质、笔迹、墨色。因有整理吐鲁番出土文书之经验,故判断非是近代以来之伪作。且近世伪作,多为佛经典籍之类片断,或为真迹残片而假作年款题记。而此牒内容涉及之制度、术语,亦非近世作伪者所能杜撰。1987年8月,笔者与唐耕耦同志同赴上博,得汪庆正副  相似文献   

2.
《天问》云:“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永遏在羽山”二句,《山海经·海内经》谓:“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开筮》亦谓“鲧死,三岁不腐”,均说鳅因治水不成而被“帝”所杀.然王逸《章句》云:“言尧长放鳅于羽,绝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则王氏认为鳅只是被帝尧流放而已,并没有被杀害.张萱亦云:“屈原《天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尧未尝杀鲧,特流放之而不赦耳”(《疑耀》).王、张两氏其说不误.《说文》:“阏,遮拥也.”又,“遮,遏也.”则阏与遏同.遮遏即禁锢之谓,故《礼记·祭法》疏引郑玄答赵商云:“鲧非诛死.鲧放诸东裔,至死不得反于朝.”由此可见,下句的“伯  相似文献   

3.
《古文字中所见的人》全书分八个部分:一、古人对自己的认识与区别;二、孕育与乳保;三、姿态;四、装饰;五、劳作;六、生活;七、歌舞;八、刑罚。现将其中一、二两题发表如后,向读者和师友请教。 (一)古人对自己的认识与区别 人——同类 造字时期先民对人类自己的认识和对同类的称呼,可以从最常见的汉字——“人”字进行探讨。 人、甲骨金文均作(?),象人之侧立形。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段玉裁注:“性,古人以为生字。”在古人心目中,人是天地间最贵者,即最高等的生物,这种看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人之形态甚多,为什么要以人之侧立形表示人呢?《金文诂林》引张日升之  相似文献   

4.
《天问》中所见的产翁习俗翟振业“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王逸《章句》云:“禹,鲧子也。言鲧愚狠愎而生禹,禹少见其所为,何能变化而有圣德也。”“腹”原作“愎”,形近而误。《章句》谓“愎而生禹”,此“愎”亦当为“腹”字。故知正文“腹”误作“愎”。“伯禹腹...  相似文献   

5.
《弘明集》首篇《牟子理惑论》中出现的老子,有三种形式,一是称引《老子》中的话语,二是称述老子名氏和著述以代表其学说,三是讲到老子的外在形象。在称引《老子》话语的内容上,其中有关于老子“道”、“无为”思想的借用,来解说佛教存在的价值;还有从道家生命哲学及生死观的角度,说明佛老的相通及其与道教养生术的差别。从《牟子理惑论》本身来看,道家老子的学说在其中就成为既值得继续弘扬,又可以与外来传入的佛教共存,当然也还有儒家孔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三教共存乃至三教合一就成为其突出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观境索义”是古今中外诠释经典的首要方法,在先秦典籍当中,尤以《孟子》蕴涵的“观境索义”思想最为丰富和鲜明.孟子的“观境索义”思想可以概括为参与原则、历史性原则、约定性原则、大压小原则及具体性原则,这些指导性原则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更好地诠释经典、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仍然极富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南宋时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创作,为后人留下九千三百多首诗篇,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品特别丰富的一位诗人。 陆游在创作上的多产,同他所处的江山破碎的时代以及个人的生活遭遇有关,也和他在创作上呕心沥血的耕耘紧密相联。陆游歌唱了一生,特别是到晚年,国破家艰,他却自励不息,诗情有增无减:“损食一年犹可键,无诗三日却堪忧”“我老已无明日计,心存犹惜寸阴移”“诗人要疏瘦,三日愧膨(月享)”“老人无日课,有兴即题诗”。正  相似文献   

8.
古■字本作蟠螭之形(盘蜷成圆形或C形),据此我们还可以在考古实物中,系联到许多商周乃至史前的■形纹饰图案和佩玉造型。■形玉一般是供主人生前佩带,直至伴随主人死后下葬。远古以来,华夏之龙那兽类的四肢,蟒蛇类蜿蜒曲折的长躯(一般作S形或弓形),鹰类的爪子等部位都与■的造型有明显不同。■的神性在于使人逢凶化吉,龙的神性主要在于兴云作雨。继1987年发现濮阳蚌塑龙之后,近年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有史前的阜新查海龙形堆石图案、黄梅白湖焦墩的卵石摆塑龙等重要遗物,新发现的鲁山二龙岗地画土龙,乃是商汤时代招雨风习的沿承和发展,可谓历代修造土龙遗风的一则实例。  相似文献   

9.
《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是著名历史学家勒华拉杜里以帕米埃主教雅克.富尼埃主持下的宗教裁判所法庭对异教徒的审判记录为依托,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13-14世纪之交的30年蒙塔尤的历史。以商务印书馆1997版为例,该书洋洋洒洒50万字,以如此长的篇幅描写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山村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勒拉华杜里对此段历史介绍的详细程度。通过《蒙塔尤》,我们管中窥豹,了解以勒拉华杜里为代表的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这不仅仅是孔氏族人和"曲阜二师"之间有关名誉问题的争论,而是涉及到如何评价孔子,以及孔子新的历史地位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大批秦简,内容大部分是秦代的法律及文字。其中有不少简文记述了自商鞅变法以来秦的农业生产情况,这一阶段的秦律详细记录了秦国农业生产黄金时期的具体规定,它为我们研究秦时的农业生产状况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发现了许多规范和保障粮食生产的律文。云梦竹简中的这些律文对秦的谷物种植、土地管理、耕牛与铁器的使用、劳动力的配给和水利设施保障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也是农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秦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条文,结合农本思想的内涵,发掘在粮食生产环节上秦律是如何起到了保障作用,体现出农本思想的重要性,并最终奠定了秦国强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君主是专制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与国家的治乱存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淮南子》在总结前人君主观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建立起自己的君主观体系。它的君主观体系强调“道”之于“治”的功用。围绕着“道”,以“治”为重心,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治在道”,即君主的产生、君主的素质、君主的统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全书贯穿治学思想,提出了学习作用上犹如人之砥锡,开启聪明,目的上在通道略物,学以致用,方法上要心志专一,持之以恒,知权善变,触类旁通,对治学的整个环节都论述得较为详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治学观念。这一观念虽然是在传播"道"的思想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可以推广运用于一般的学习之中。今天淮南子的治学观念有助于良好治学风气的形成,并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君主是专制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与国家的治乱存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淮南子》在总结前人君主观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建立起自己的君主观体系。它的君主观体系强调“道”之于“治”的功用。围绕着“道”,以“治”为重心,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治在道”,即君主的产生、君主的素质、君主的统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欧阳修众多的诗文中,难能可贵的有一首专门描写日本刀的《日本刀歌》。《日本刀歌》不仅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还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日本刀歌》是中国文人对中世日本文化的一种诠释,更是研究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人的日本观、中日关系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所谓"以诗证史"者云。欧阳修的这番诠释,也影响了直到明清为止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观。本文将试着结合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知识,对诗中诠释的日本文化及中日交流作一个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徽州万氏自清初一直居住在黟县宏村,万氏文书中有一份光绪年间"流水日志"记载了一个徽商家庭日常消费状况,此商人家庭生活俭朴,而且日常消费物品中大量使用机器生产品。这份档案资料从物质层面展现出近代徽州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时的生活实态。  相似文献   

17.
牛来颖 《南都学坛》2010,30(2):42-44
对于唐代都城长安地理景观的研究经过研究者的努力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但是由于资料的散佚,可依据的研究资料有限,而对笔记小说和佛教典籍的深入挖掘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佛教典籍《法苑珠林》和世俗笔记小说的文字记述与叙事模式,为我们展现了唐代长安城街坊格局、里宅佛寺等真实的都城景观,揭示了唐代都城长安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井田制的衰变在《左传》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当时列国为了适应兼并与争霸战争的需要,先后通过初税亩、作爰田、为田洫、作丘甲、作丘赋等形式改变了井田制的一些内容,使井田制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并为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创造了一些条件,但井田制并未完全瓦解。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的精神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二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三是精神生态主体(主要是人)的自我和谐。《淮南子》所蕴含的精神生态智慧给现代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深刻、丰富且适用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行动的学说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萨特甚至把他的存在主义归结为一种行动的学说。同样,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主要探讨了人的存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贯穿于这些基本问题之中的主线则是行动观。因为,人的存在萨特看来,即是一种行动,行动本身意味着改变世界。只有理解了行动才能理解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建立在存在的精神分析法基础上的萨特的行动观独具特色,它的理论优点和缺点同样引人深思。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理论探寻:其一,分析萨特行动的方法论基础;其二,挖掘萨特行动观的本质内涵;其三,评析萨特行动观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