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闲话读书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们对读书的功用早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甚至演变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极端说法,将读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境地。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已有一代文学大师提出“万般皆上品”的说法,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敢于低估或者排斥读书的作用;即或在左倾猖獗、文化遭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仍是求知若渴,冲破钦定的拘囿,偷偷地找书读。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功用,只有真正的读书、爱书人才能深得其中三昧。应该说,倘若剔除封建性糟粕,我国古人关于读书功用方面的议论,还是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书中的自有     
相传是宋朝的人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乍听到这话时,颇有些不懂,长辈们也说那是封建的毒素,所以不懂该说是正好。后来略略知道了些“封建”的东西,再来想这些话,便以为那只是那个时代的道理,虽然是事实,却让我十分的不屑——这当然是“我们的时代”的不屑。读书本是图快乐的事,就像饮食男女,只不过满足的器官不同,是“眼福”而已——当然,也许未必是“而已”,这是题外话。但就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最原本的,有时往往会变得不那么原本,或者根本就不原…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养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读书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医治愚笨,增长知识,而且使人在理性指导下,获得精彩人生。读书,对于老年人更是益寿良方。  相似文献   

4.
沈志远这个名字,我三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知道了。初时我不过二十来岁,精力旺盛,兴趣也很广泛;喜欢读书,几乎无书不读。通过多读些书以探求人生的道路,大约是受了胡适“读书救国”论的影响吧?正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青年学生思想动荡,走到了一个四面交叉的十字路口,难免徘徊彷徨。面临烽火遍地,日本帝国主义由东北而冀东更进一步侵入华北大地,读书救  相似文献   

5.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位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好学。由于家里很穷,他买不起蜡烛,夜里无法读书。匡衡无法读书,心里很难受,他来到富有的邻居家,说要夜间借用一块地方读书。邻居很瞧不起穷人,对他说:“你既然买不起蜡烛,那还读什么书啊!”他听了十分气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相似文献   

6.
史英 《中文信息》2013,(9):25-25
本文从世界读书日谈起,引出书尽其读的主题。从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谈到要实现书尽其读的理想的重要性和采取的实际行动,渴望形成书尽其读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7.
吴世昌不仅在红学方面多所建树,而且兼擅词章,他的论词学研究,为学术界所注视。一、读词与品词吴世昌曾说:“学习或研究任何学问,总要从读书入手;而属于文学方面的尤其如此。读书的最彻底办法是读原料书,直接与作者交涉,最好少读或不读选集和别人对于某集的讨论之类。”并说:“……我们虽主张读原料书,却不能不讲方法。而在方法中,尤其是对于词,最初,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读法”(《词学导论》第一卷《总论读法》)。读原料书,弄通词  相似文献   

8.
有人问我长江集团最早是怎么找到三联的?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 ,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 ,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合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 ,加上编务 ,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 ,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室 ,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 ,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委独立完成的 ,所以 ,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  相似文献   

9.
“韦编三绝”是个常用成语。通常的看法认为“韦”指熟牛皮,此处用缀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来形容孔子读《易》次数之多。后来就用“韦编三绝”来形容读书勤奋。各种词典对“韦”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目前可见的出土竹木简都是用丝绳或麻绳编连的,尚未见到用皮绳编连的竹木简实物。现存文献中也未见有用熟皮编简的记载。荀《穆天子传序》提到“古文穆天子传者……皆竹简素丝编”,《太平御览》卷六○六云:“刘向《别传》曰:‘《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文选》卷三八《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注云:“刘歆《七略》云:‘《尚…  相似文献   

10.
周华胜 《家庭科技》2006,(10):44-44
我是一个教小学的“孩子王”,大概是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古训影响吧,与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深深感到,生活里没有书报,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鸟儿没有翅膀。平时上街,看到书摊上有自己喜欢的书报,就掏钱买下。特  相似文献   

11.
这句诗是说士人读书最好能有女人在一旁伴读。最近有人在报纸上著文,以为这是词人茫然的想象,如实有其事恐怕心要旁骛,书读不成了。这话我甚同意,我认为读书贵在专一,不一定如古人所说“头悬梁”、“锥刺股”,但如有娇姿在旁,岂能不为之分心乎?正如《孟子》所说“奕秋诲奕”之比。  相似文献   

12.
近年,随着“毛泽东热”的升温,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有关毛泽东的著作。其中,关于毛泽东读书情况的著作也很多。最近,由陈晋主编,广东人民出现社出版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简称《笔记》)一书。为人们了解毛泽东生动、科学的读书方法,更好的认识和研究毛泽东的思想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此书在参阅了大量书籍、报刊、谈话、回忆录,并在认真核对的基础上对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作了全方位的展示。书中既有一部分毛泽东所读或批注的原著、原文,还有读书笔记和谈话,最有特色的是注解分析:包括毛泽东所读原著基本情况,毛泽东阅读时的社会背景,并客观分析、评价其读评的基本观点,有利于读者综合、全面地了解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本书不但对研究毛泽东的专家、学者,而且对一般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本文想依据《笔记》所提供的资料,对毛泽东读书的特点和思想发展的轨迹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老人从自己一生读书写作的经历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读书经验,即: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它十分精当而传神地概括出了非凡的读书意义、痴迷的读书习惯、精明的读书选择的极其宝贵的读书真经,一语道尽了古今中外所有读书人的“悦读”审美感受。如果说“读书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之“果”的话,那么,“好读书”与“读好书”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之“因”。三者之间,因果关系甚明。  相似文献   

14.
叶奕绳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小时候,他生性迟钝,记忆力很差,读起书来如过往云烟,刚要读后面的内容,前面读过的已忘掉了。但他没有因为天资较差而沉沦,反而更加发奋苦读,并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杨明照先生的一个研究生制订了一份庞大的读书计划,即:先读完数十卷的《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再精读其中被列入《四库全书》中的十余家,然后才着手集中研究一家。这个研究生兴致勃勃地拿着计划去征求老师的意见,不料得到的却是老教授皱着眉头的回答:“读了这些书才搞研究,时间允许吗?你都快四十岁了,应该边读书边研究问题。不然,一辈子恐怕都搞不出什么名堂来!……读书要以研究问题为中心,根据要研究的问题去找书读,这样才能既出成果解决问题;又扩大了知识范围。这就叫‘即类求书,因书求学’,好高鹜远是不行的。”这个研究生重新订了读书计划,并认真按照杨教授的指导进行学习,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6.
所谓“约取实得”读书法,就是读书与其浮光掠影、一无所得,还不如每天记一点,似乎取之不多,但日积月累,实际收获却不少。 此读书法,是叶奕绳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说:“不如予之约取实得也。”“约”即“少”的意思。 叶奕绳,是明末清初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陶行之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既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它是以生活为中心,教学做合一,为整个民族、整个生活现代化而进行的活教育,它“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做“与时代俱进”的现代人。他批评传统的死教育与生活分离,“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赶考“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这不是对“应试教育”弊端入木三分的揭露么?陶先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做“知、情、意”、“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人生六问     
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对青年文友提出的有关人生的问题,作了如下回答:一、你奋斗的经验和秘诀是什么?少年时攻学业,青年时闯事业,老年时修德业。二、你喜欢读什么书?我什么书都读,多读书不求甚解也没什么不好,即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上玉楼终恍惚人间遗事已成尘 ——死的意象与死的评价 这首诗见于张耒《柯山集》卷十九《岁暮福昌怀古》,是感叹长吉年少夭亡的。长吉生于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卒于元和十一年丙申(816年),年仅二十七岁。关于长吉死时境况,据李商隐转述“长吉姊嫁王氏者”所说: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招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下榻叩头,言阿奶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招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 这段传说今天读起来有点美丽而不可信。可是如果读过长吉之诗,就不难对此抱有同感。因为古来读者诸君谁都没有这种死的体验。在弥留之际的人眼中,这个“手执扳书”的“绯衣人”是实象、是幻像,是别一世界的使者抑或是幽冥世界的精灵,后人无  相似文献   

20.
正查尔斯是阿斯蒂的一名酒商,从小酷爱读书,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后来子承父业,还是做了酒的生意。在阿斯蒂,酒吧是年轻人常去的地方,可查尔斯很少去。因为喜欢阅读,他一直有随身带书的习惯,被员工戏称为"书痴"老板。查尔斯对那些将大把时间耗在酒吧的年轻人很不理解,因此他有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