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论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不在之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者和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若换一个角度进行研究,传者的“不在”是体现受众本位的方式,受众的位置更加重要,传播者的“去势”赋予受众更多的参与层面,但传播者的“不在之在”体现了时下复杂的新闻传播结构。深度挖掘潜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象”,诱发探究传播者如何将现实反映归纳为“象”的模式,镜映现实的世相之象,为新闻传播学的传者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回归本义的"新闻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价值可以分解为两个层次进行理解。一个是作为选择标准的新闻价值,即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事实和素材进行选择和把关时所采用的判断标准和尺度,可将其称为“尺度性新闻价值”;另一个层次是作为社会功能的新闻价值,也就是新闻传播活动和事业对于整个人类与社会的有用性,我们称之“功能性新闻价值”。这就是新闻价值的两个所指层面。而对于这两个层次的新闻价值内涵,还要从其具体的构成要素方面进行研究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为新闻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渠道,博客作为其中的一种新传播方式,冲击了传统的"把关人"理论,迫使传统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博客运用多种写作方式使得新闻信息更加全面、完整,满足了受众的特殊需要。然而博客新闻又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缺失,其真实性也备受质疑。博客新闻报道一方面具有渗透性,另一方面由于其传播者个人的传播目的,造成了一些不良社会影响。因此博客的健康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自律与他律。  相似文献   

4.
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改革 ,已突破传统新闻观对人文精神的束缚 ,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实施人文关怀 ,以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 ,是新闻传播改革的一个重点。在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 ,应尽可能融入人道的情感 ,让传播者的关切之情和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在新闻作品中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方传播自己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传播者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衍化为受众进行价值评判的认知元素。新闻导向功能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两种,隐性表达将新闻的导向性了无痕迹地融入新闻信息的选择、制作及传播过程中,具有"隐而不露、非正规传播","悄然渗透、无意识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的崛起将网络新闻传播迅速植入了大众视野 ,其信息呈现的非线性特征催生了研究者试图构建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想法 ,以便有助于大众透过五花八门的网络传播现象认识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构建网络新闻传播的图形模式以对比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上的特征为基础 ,以受众的反馈信息为着眼点 ,充分考虑个体因素和结构模式通过对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认识和分析 ,试图将网络新闻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和双向流动性准确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新闻倾向性是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一个基本问题。传统的观点把新闻倾向性等同于新闻传播者的倾向性。实际上 ,新闻的倾向性应由新闻事实的倾向性、新闻传播者的倾向性、新闻受众的认同性三个层面构成。新闻事实的倾向性处于本原地位 ;传播者的倾向性起到助推器作用 ;而受众认同是新闻倾向性的归宿 ,反之 ,新闻的倾向性就只能是传播者的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8.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传播模式及公民新闻的发展,微博传播机制对公民新闻发展的优势在于微博传播的广泛性扩大了公民新闻的影响范围,微博主体的多样性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全面性,微博内容的丰富性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多样性,微博传播的便捷性降低了公民新闻的发布成本。但是,弊端也同样存在,如微博的传播中充斥虚假信息、内容娱乐性强、滋生网络暴力、公民新闻的公信力受损、缺乏"把关人"等。微博公民新闻与传统新闻合作互动将成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传播模式及公民新闻的发展,微博传播机制对公民新闻发展的优势在于微博传播的广泛性扩大了公民新闻的影响范围,微博主体的多样性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全面性,微博内容的丰富性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多样性,微博传播的便捷性降低了公民新闻的发布成本。但是,弊端也同样存在,如微博的传播中充斥虚假信息、内容娱乐性强、滋生网络暴力、公民新闻的公信力受损、缺乏"把关人"等。微博公民新闻与传统新闻合作互动将成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格尔茨深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深描的概念,意指特定新闻事件传播过程中诸多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再传播及再传播过程中多样的解释所汇合形成新闻意义的过程和结果。新闻学中"深描"的主体是指没有组织的、阅读新闻并对新闻发表意见或提供新材料的受众,客体是媒体发布的新闻,本体是指不确定受众对新闻解释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化媒体新闻深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者转化为传者并对特定的新闻进行分享和阐释,二是在受者转化为传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共同目标,三是从受者转化而来的传者创造着新闻的文化性意义和群体性意义。发生在社会化媒体上的"群体互动"是对大众媒体"主席台发言"的淬炼。深描揭示了清晰的新闻事件在传播中变得嘈杂和混乱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
新闻及其价值体系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国家传播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范畴。在数字媒介环境下,重新认知新闻的属性,阐释新闻真实的内涵,对于提高国家传播的效率,改善媒介生态,拓展国家传播的全球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认为,新闻是一种人类基于新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的信息生产与消费行为;新闻真实是保持国家新闻传播秩序化的重要前提;新闻真实存在时间、空间、领域与主体层次差异;共时与历时、相对与绝对、过程与结论、部分与全面、现象与本质、普遍与领域、客观与主观、个体与社会、性质与层次以及国别和度量,既是新闻真实的传统范畴,也是数字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发现真相,保持叙事立场的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传播的理想追求,也是国家传播的应有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把握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现状、热点与轨迹变化,探寻新闻叙事研究的未来进路,推动新闻叙事理论发展,以157篇CSSCI来源期刊文献为研究文本,运用文献分析法和CiteSpace软件的共词分析法对中国新闻叙事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的相关数量和质量都稳步上升,新闻叙事研究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新闻叙事研究的核心机构初具规模,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新闻叙事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叙事创新是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的主线,研究视角涉及新闻文本、新闻主体、新闻载体、新闻创新等; 新闻叙事研究紧跟新闻实践活动,媒介融合、数据新闻、虚拟现实、可视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未来中国新闻叙事研究可以从内容转向、学科交叉、方法拓展3个方面进行深入,即由静态的文本转向动态的新闻传播活动,通过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展其研究深度和广度,同时引入定量研究方法勾连起新闻叙事活动的双方以便于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以后,新闻失实就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中的痼疾和顽症,对新闻失实的批评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重要内容.对新闻失实原因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微观的新闻业务性批评,即从作者和编辑等把关人角度,探讨他们在哪些主客观因素的主导下而导致有意或无意的新闻失实;另一种是宏观的社会学批评,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探讨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不得不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批评主体据此提出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客观性原则以限制主观偏见,注重辟谣工作,改革社会政治体制等建议来治理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14.
大学校园新闻采写题材来自教学、科研、基建、文化活动及师生学习生活中。新闻发现是指对事物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的发现。校园新闻采写重在新闻发现,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从新闻发现到新闻传播主要有观察、分析、采集、写作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新闻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上都站着不同的把关人,他们按照特定的价值标准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西方新闻事业的产生与权力和资本有着天然的渊源,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一直是新闻把关的重要力量.文章先研究了把关人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西方政府新闻把关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政府如何对新闻生产进行把关.文章指出,随着公民社会的到来,政府应该在尊重新闻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对媒体进行把关,并且应该少用"硬把关"多用"软把关".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闻领域对于新闻姓新还是姓“需”.新闻媒体的主体任务是“宣传”还是“传播”.影响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是“软新闻”还是“硬新闻”的问题,通过对新闻本体的思辨.得出新闻姓“需”.新闻媒体的主体任务是宣传,决定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是“软新闻”的结论.提出无论在新闻理论还是在新闻实践中都应特别重视新闻受众的需要性和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任务.重视“软新闸”对新闻价值的关键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中的一个根本性任务就是对新闻美的深度追求。就新闻传播的本质而言,很重要的特性就是传播者与受众对信息选择指向的契合性。新闻美的深度追求,就是要充分表现出新闻信息中的人性光辉和时代超越。新闻美的人性光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新闻人物的至爱情怀,一种是新闻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深刻人性给观众带来的启迪。对新闻美的深度追求,在充分表现人性的光辉的同时,还要充分表现时代的超越,即前瞻性新闻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以新闻图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在现代传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看似简单明了,实际上却是一种文化表征,隐含着不少"迷思",把握起来并不容易。本文将图像作为文本,基于符号学理论和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提出了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即从吸引注意(Attention)、引向内容(Content)、展现主题(Theme)和积淀为符号(Symbolic)四个层面来解析视觉传播机制,从而在一般意义上揭示了图像从视知觉形式层面到文化意义层面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在新闻价值要素的认知方面,存在过于强调"新鲜性"和"事实性"的问题,同时,在新闻传播中也出现了"刻意求新"、人为炒作、拘泥事实的弊端,忽视了大众对信息的需求。提出大众性、需求性、信息性是新闻价值的根本要素。这三大要素,具有社会劳动群体对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需求的特征,新闻传播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上满足其需求,以促进和引导受众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重视新闻工作,强调新闻媒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正确的舆论导向包括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党性观,服从和服务于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的新闻自由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新闻真实观.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同时,要坚持"两为”方向,提高社会效益,抓好新闻改革,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和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