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眼于甲骨文字形实际,在前人“六书”说、“三书”说的基础上,提出用象意、形声“两书”说分析甲骨文形体结构。在确定具体字的归类时,对异形同字应区别对待,对未识之字可暂付阙如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甲骨文、金文及《说文解字》等对字形的说解 ,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军”、“君”、“”、“屯”声字族进行了研究。认为“军”声字多有圜围义 ;“君”声字多有合义 ;“”声字多有围义 ;“屯”声字多有聚全义。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刊张政烺同志《甲骨文“肖”和“肖田”》一文,对甲骨文“(?)”进行了考释。文章说旧版《甲骨文编》的编者不识“?弊?归进附录,新版《甲骨文编》收入了正编,释为“??并注明从人从少,《说文》所无,其义与少同,“丼辍奔础靶∮辍?张政烺同志不同忌上说,而“依形、音、义求之当即肖字”。我们把文章中说的理由归纳如下:一、因为“(?)”从人小声,“肖”从肉小声,声既相同,形亦近似,所以“肖”即由“(?)”(?)变而来。二:甲骨文“居”即《说文》“育”字,经前人考释,证据确凿。“(?)”变为“肖”,犹“居”变为“育”,其(?)化完全相同。三、《说文》训“肖”为“骨肉相似”,辞卜中(?)字凡数十,尚未见此义,然无不可以谐肖声之趙字释之。赵从走表示人行,犹是(?)字从人之忌。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有“化”字,写作(?),象两个互相颠倒的人。这个字多用作人名,少数不用作人名的也是辞残不清,所以它的字义也就很难考究。《甲骨文编》(1934,1965)一直没有隶定它,将其列入不识之字《附录》、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将其隶定为“化”,但没有说明理由。 《金文编》收入了“化”字。该字见于《中子化盘》,“化”字仍然是个人名,其义还是无从得解。  相似文献   

6.
战国文字中的“(耸)”字来源于甲骨文中的“(蜉)”、“(喾)”.此字在甲骨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副词“尚”,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的状态;二是和“日”字联合使用,构成表示时间概念的专用语“晌日”,指“中日”之前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中有字,人们释作“它”。“它”就是蛇。《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甲骨卜辞里也是相问“有它”、“亡(无)它”。看起来这个字就是“蛇”了。蛇即虫,甲骨文虫,它是一字个。因此,亦即,止字古文作,所以字即  相似文献   

8.
灭商前的商周关系,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很少有人从事专门性的研究论述。随着甲骨文资料的发现,以及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对于“先周文化”研究和对于商周关系探讨的著作日益增多。本文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甲骨文资料及有关先秦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商周关系再作检讨。甲骨文中“周”字凡70余见,除武丁时期的卜辞外,也见于武丁时期的记事刻辞和祖庚、祖甲、武乙、文丁时期的卜辞。甲骨文中的“周”无疑是指灭商前的周人,即所谓的“先周”。但卜辞中周人活动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灭商  相似文献   

9.
一、“之”字的本义 “之”字甲骨文作“”,从止从一,是个会意字。“”即“止”字,是“趾”字的初文,《诗·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齐诗》作“止”。东汉班固写书爱用古字,所以在《汉书·刑法志》中就写作:“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趾”指脚,甲骨文“”本象脚趾朝上的脚形。“一”指此地,表示“从这个地方”的意思。“”就表示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时我们会发现在表示“沉没”意义时“沉”字和“沈”字经常混用。“沈”和“沉”是一组异体字的关系。所谓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但是形体不同的字。异体字的使用常会造成文字使用的复杂、混乱的现象,然而在汉字实际应用中,汉字使用的经济性和明确性原则又会制约并影响着异体字的发展。本文试通过分析“沈”“沉”二字的起源及两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力图从中理出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些脉络。“沈”字起源比“沉”字早,在甲骨文就已出现,字形为、、、等。罗振玉先生说:“此象沉牛于水中。殆即貍沈之沈字,此为本字。周礼作沉,乃借字也。”此说甚是准确。对这些甲骨文字形分析我们可知,字形外面的两条线是甲骨文少了表示河水的点的“川”字,用以表示河的两岸,中间则象是或正或倒的“牛”、“羊”之类的祭牲的象形字,整个甲骨文象将祭祀用的牲畜沉入水中之形。这一解释还可以在甲骨文卜辞中找到依据。如:“尞于河三,沈三,俎一”(《合.三三九》)②“使人于河,沈三羊,三牛。”(《粹.三六》)③壬子贞:其求來于河,尞三,沈三,俎牢。(掇二.四零四)古人最重祭祀,从上述卜辞中可以看出,“沈”为用牲之法,而且都是出现在祭“河”上。“沈”应该是古人以牲祭祀川泽的仪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搜集了2000—2009年发表在三家中文核心期刊上美国教育研究的所有论文,从研究时段、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内美国教育研究领域全面拓展,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都有极大的增强,研究者们具有较强的时代意识和现实问题研究取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仍然集中在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等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新型交叉学科研究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对教育的反思呈上升态蛰:教育史肇科研究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历史机遇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历史机遇思想是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特色之一,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我国理论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分别阐述了邓小平历史机遇思想的历史意义、定义、特征、理论内涵和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重点课题之一的体育教学,一直都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如何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当今各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问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体现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同时也更应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学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特点。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浅析体育教学改革在实际高职院校教学研究中的意义,提出相应的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着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研究了层次分析法及其具体应用步骤。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学以美育为宗旨;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实践能力为特征。二者在力求凸显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创造性、差异性等方面存在着统一性关系,又在想象与思辨所引发的学习观念、学习过程、教学评测等方面存在着对立性关系。文学美育与研究型教学相结合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邓小平群众观的研究,本文认为在邓小平一生中,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他在思想上尊重群众、相信群众,感情上贴紧群众、关心群众,行动上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对群众负责。目前,有不少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不尊重群众的利益,不关心群众的疾苦,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习邓小平的群众观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曲学中的演艺论是伴随着舞台搬演而产生、发展的。从演员论、演唱论、演技论、导演论对古代戏曲演艺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戏曲演艺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对戏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位有着深厚的实践依据、学术依据和政策依据。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一门经验性、规范性和理论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精神实质在于有效地促进思想意识领域的认同性整合。  相似文献   

19.
唐宋城市社会变迁是都市经济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探讨唐宋都市社会变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变动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社会中下阶层的构成与变动,是把握都市社会变迁的关键,也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一把钥匙。今天,随着研究方法的转型,基于"唐宋变革"说基础之上的城市社会史研究已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研究内容和深度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大量新史料地涌现,也为研究者"眼睛向下"提供了新契机。新形势下,中国古代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的新进展,也必定会对我们认识今天的城市社会及其转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土司问题研究正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构建土司学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前土司问题研究应强调历史大视野,因为土司制度的推行、改土归流的实施都是在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大背景下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存在。同时,研究土司制度也要有历代边疆治理的大视野,毕竟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朝治理边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治理模式。土司问题研究也要力戒泛化,要努力追求研究的深化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土司学构建的进程。另外,要重视开展土司学构建的理论研究,要注意土司研究社会基本功能的发挥,而尽快组织力量,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启动《中国土司学概论》的研究与撰写则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土司学的构建,并不是土司问题研究的终结,而是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