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在时间、空间、价值观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剧烈转变,作为具有反映、想象与建构社会生活功能的新世纪乡土文学书写,与当下乡村社会发展发生着深层的内在联系。新世纪乡土文学中,书写底层、脱贫攻坚、社会小康和“新时代山乡巨变”为主题的作品,在延续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时,也承继着20世纪40-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精神。郭文元的专著《乡村中国的社会主义想象——20世纪40-70年代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以下简称《乡村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语境背景下出现的一部研究成果,该著在“再解读”路径上,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学想象方式、文本叙事的复杂性,发掘20世纪40-70年代小说乡村书写中有关“社会主义”话语的现代性,对该时期大量作品做了别开生面的论述,将该时段相关小说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价值层面和思想领域,尤其在研究视角、价值辨识、问题意识等层面都具有突出的学术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认识书写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文学具有突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存意识”作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的总体趋势,既是写作转型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学走向现实的结果。在这一前提下出发,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历史走向也同样浸润着“生存的主题”。当然,作为一种文学个案和独特的文体形式,新诗的发展路径一直有着自身的特点,在结合“世纪初诗歌”涌现新质的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研讨20世纪90年代新诗的历史走向,进而重新审视诸多热点现象和悬而未决的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遭遇创作危机,同时不断重申以胡适为主导的五四新文学的理想和传统,这种文学主张和态度与他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关于“差不多”问题的讨论一脉相承。沈从文关于作家主体、创作的重要性、作家与读者关系的讨论及其“回乡之行”的写作与五四新文学的理想遥相呼应,从中可见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例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俗,但因其并非戏曲表演的主体,学界一直对其缺乏关注。分析了20世纪以来我国“例戏”研究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前期,随着西方学术思想、学术理念的输入,有部分学者开始考察“例戏”,但在30、40年代,人们尚只关注几部常见“例戏”的剧目考证、历史源流梳理;在50至70年代,“例戏”的演出和研究均陷于空白;80年代以来,在横向和纵向研究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但仍显得较为肤浅;进入21世纪后,“例戏”这一文化现象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相关考察和研究较之前期也都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转型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继出现,处于祖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也经历了这股文学潮流的冲击。尚彦谷的《红颜泪》以二个新中国成长见证人的身份,记录了位于西北内陆黄土地庆阳从40年代到80年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本文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这部小说作为反思文学的具体特征。分析这部小说从地主份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时所呈现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场”理论出发,通过建构“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支持网络”这一对概念,寻找一种有效地重新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方法。通过对“先锋派”、“新状态”、“新生代”等20世纪90年代相对复杂的先锋小说的情状的甄别,找出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下小说的先锋性的特质所在,以及它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传统之间悖论关系,用一种总体的眼光,从一个新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提供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纵论20世纪世界文学的走向,认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19世纪及其以前文学发展的单一性而呈现出传统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三足鼎立”的格局.然而由于形势的变化无常,在几个历史阶段中,文学又呈现出时而偏向这边,时而偏向那边的“钟摆现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后,华裔文学通过追寻和建构自己族群的文化属性,终于在美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斯皮瓦克对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以及赛义德对文化霸权等理论的阐述,梳理华裔文学作品中反复再现的华工修铁路这段被湮没的历史记忆,可以发掘其中蕴涵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革"以后,当代作家的创作观念不断地变化发展,它逐步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大致的发展轨迹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当代作家一方面抱着极大的现实干预热情,以文学参与了历史清算、现实调整、文化重建的工作;一方面又有感于过去文学与现实贴得太紧,得不到自由发展空间的教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文学走向自身,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成为一股重要的理论与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文学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衣钵,又开启了20世纪中后期“共和国文学”之先河。针对我国40年代文学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填补上述两个时期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空缺部分,实现“拎起中间,带动两头”。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群体以七月诗派为主要代表,其诗歌创作观念和写作形式相较于以往的政治抒情诗创作别具一格。他们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诗坛出现的“非诗化”现象进行反思,拒绝诗歌中的单纯“呐喊”,延续“五四”新文学运动开拓的道路,将文学的启蒙性和宣传性相结合。七月诗派集体创作实践的变化一方面受到作家外部生存环境及作家个体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20世纪以纸媒传播为主的文学传播方式的影响。因此,文章以《七月》《希望》两个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流派作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进行论证,阐述集体创作实践与纸媒传播效果共同缔造了七月诗派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把小说家文体意识的自觉看成是创作成熟的标志,也许并无不妥.检视新时期小说创作演进轨迹,小说文体作为一种存在,经历了80年代初文体的觉醒、80年代中后期的文体实验及当下文体自觉三阶段.对小说文体的重视和强调,弥补了20世纪中国小说重“写什么”轻“怎样写”的缺失,使小说得以从政治观念的附庸地位上解脱,获得“我性”特色.现实的存在往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新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历史现实便将思想启蒙、政治变革.图存救亡等需要由其它部门承担的任务交给了文学,而文学也迅速对历史和现实赋予的这些任务作出了庄严的承诺.在沉重而庄严的使命重压之下,小说文体自身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两个角度分析生态文学从遮蔽到浮现的诞生与命名过程,可以看出生态文学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独特品格。从历史上溯源,具有生态文学内蕴的文学作品早在18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诞生了。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态文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深层生态运动所带来的新哲学观渗透进了文学领域,198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出现,199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运动兴起。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20世纪40年代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摩擦和对抗,呈现40年代文艺论争的复杂面貌,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特征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所在,廓清并理解这段文学历史,进而透视到4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与建国后胡风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始于1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使美国文学摆脱了欧洲文学传统,向独立的美国文学迈进,对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以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吐温和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简要分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本土色彩及其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京派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其命运在现代文学史中几经沉浮。由于历史原因,京派文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处于相对沉寂的阶段,从80年代开始,京派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渐渐被研究者所关注。详尽梳理京派文学近30年来的研究概况,从它的历史、文学观、思想内涵、艺术风貌及其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把握京派研究成果,对推进京派文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自古以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单元,历史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使得陕北的民风民俗特色鲜明。根据20世纪以来关于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情况,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可分为20世纪30、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目前三个不同时期。对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其研究状况在不断走向繁荣,并且学术水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截然不同。20世纪30-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主张“文化主义”的伯明翰学派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上,经历了从“批判”到“理解”的视角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关于50-70年代当代文学的研究,一直颇受关注.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寻求新的"学科话语",寻找与确立学科的规范性,从而试图以有效的阐释方法来为50-70年代的文学拓展阐释的空间.近年来黄子平等人关于"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成果.黄子平的代表作<革命·历史·小说>就是致力于回到历史深处去揭示"革命历史小说"的生产机制与意义架构.  相似文献   

20.
穿越故事和话语的叙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60年代叙事研究取代了其它小说理论 ,成为文学研究领域里一门最富活力且不断超越其自身范围的学科。在索绪尔语言观和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启发和影响下 ,60年代其精力主要集中在对各类故事结构的研究上。 70年代以热奈特为代表的叙事学家使它穿越了单一的故事层面 ,走向了对讲述方式和话语方式的探讨。 80年代的叙事研究则冲破了“文学和小说”这个独特的领域 ,一跃而成为一切人文学科研究的主要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