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觉慧形象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巴金的小说创作中,觉慧一直被人们看做是幼稚而又大胆的叛徒。其实,作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他的性格并非清一色的单纯,而是复杂的多元组合。在他身上,既有反封建的思想锋芒,又有面对封建家长的软弱与妥协;他既敢于超越世俗门第的偏见,但又无法摆脱传统观念和意识的束缚;他虽毅然地离家出走做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但在实际生活中又与自己的家族藕断丝连。觉慧性格的复杂内蕴的形成,既是特定时代、社会、家庭所致,又是个人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2.
觉慧是长篇小说《家》中的一个叛逆者形象。他是一个首先认识到家的摧残青年、吞噬青年的罪恶本质并第一个采取反对行动直至严背叛出走的人,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为那一时代的青年作出了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榜样。 觉慧虽然也和他的大哥觉新等人一样,生活在高家这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家庭里,但由于他从高家之外这个广阔的社会天地里接触并吸收了大量的新思想,因而他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活跃进步的思想观点。他在外专学习,与黄存仁,张还如,张惠如等进步青年结为战友,并订阅了进步书刊《新青年》杂志。所以“五四”运动的思潮冲击并影响了他,他思想解放,头脑清醒,能看到这  相似文献   

3.
<正> 人物总是以自己特殊的面貌呈现在作者的面前,他自身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和特征,作者要把人物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也要以特有的表现方式进行描绘,否则便不能重现人物的特有精神面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试以鲁迅《呐喊》、《彷徨》中劳动群众与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塑造说明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周蘩漪这样的艺术形象,为数不多。 作者曹禺认为,周蘩漪“是‘五四’以所谓‘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关于<雷雨>在苏联上演的通信》)。这种观点被我们的评论界大体认可,而且沿袭已久。然而,依我看周蘩漪只能是一个从封建的“旧式女人”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典型,而且最终也没有完成这种过渡。 一 蘩漪的个性,在《雷雨》的八个人物中最引人注目,是各种复杂错综的矛盾的焦点,也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雷雨”。  相似文献   

5.
许多文学评论对《家》中觉慧的形象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对觉民形象的评论就较少,甚至认为觉民是受觉慧的影响才有反抗精神的,因此他的形象就不如觉慧突出.实际上,如果从人物的塑造是否真正符合人的本质规律来谈,我认为觉民的形象比觉慧更易于为人们接受.觉民是在家庭不断发生不合理的事情中,经过思想斗争、生活磨炼和社会影响逐渐觉醒而坚强起来的反抗型战士.这很符合人的正常的思想变化过程.就是说,觉民的形象更接近于生活的自然形态,这就使那些处在与觉民同样环境下的人容易接受觉民的思想而背叛家庭,走上反封建、反礼教、追求新思想的道路,而不象觉慧那样一开始就  相似文献   

6.
<正> 一笔者写过一篇评王夫之否定竟陵派钟谭的文章,题为《儒家正统的阴影》(载《船山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而王夫之对李贽的否定,更表现出他身上的这种儒家正统的阴影。李贽是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晚明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  相似文献   

7.
时代的弄潮儿——茅盾笔下的孙舞阳形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于刻画女性形象的小说家,尤其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塑造誉满文坛。若说《蚀》三部曲之一的《幻灭》里,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静女士和慧女士两个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形象,为他在小说世界里探索中国式的现代新女性的美学内涵和个性特点,初步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那么《蚀》三部曲之二的《动摇》,在新女性的刻画上,不论性格内涵或表现手段,都有了新的开拓。孙舞阳在《动摇》的艺术画面中,并不是最主要的人物,作者也没有为她化费更多的笔墨,然而她的独特地位却是任何人物都不能代替的,或在政治舞台上的表演,或在情场上的活动,颇令人注目。她和慧女士的性格虽属同一类型,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她和静女士的性格虽不属同一类型,但也有相似之点。“她”就是“她”,个性极为鲜明。  相似文献   

8.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点是于细微处见精神.真实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化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要做到真实、典型、细微、传神.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巴尔扎克,他极为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巴尔扎克曾这样写道:“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得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获得全世界闻名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巴尔扎克论艺术》)他甚至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人间喜剧》)在艺术实践中,巴尔扎克注意细节描写,同时也善于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细节来描写环境,刻化人物,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历来的评论家们对他作品中细节描写都赞不绝口,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谈到现实主义时,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也包括曾对他细节描写的充分肯定.《守财奴》不过是从长篇小说《欧世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节选的一节,既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无戏剧性矛盾冲突,篇幅也不长,但它的人物却维妙维肖,呼之欲出,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力于丰富而真实的细节描写.《守财奴》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黄小花 《南方论刊》2011,(3):92-93,91
《水浒传》是非常经典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最大的艺术魅力是刻画出了几十位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小说评点家,他把水浒人物划分为上中下四个等级,本文从他对《水浒传》中人物的评点入手,总结出他划分人物等级的依据和标准,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 林冲是《水浒》中所描写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作者从正面描写最早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多年来,论者较多,并被视为逼上梁山的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是从林冲典型性格上着墨较多,至于林冲为什么会从封建统治阶级营垒里分化出来(包括分化的困难性和必然性);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社会意义,对《水浒》主题思想的深刻揭示,以及在揭示《水浒》所描写的水泊梁山起义军产生的社会原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着墨不多。  相似文献   

11.
<正> 《病梅馆记》的作者龚自珍,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统一的封建帝国面临没落、瓦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个转折时期的特点是: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并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使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方面,由于帝国主义残酷地统治中  相似文献   

12.
<正> 文学要写人,通过写人,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表现作者的思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不例外。他在二百余篇成功的作品中,每篇总会有一至二个以上的人物,活跃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生动、鲜明的性格、面貌,留给我们极其难忘的印象,同时也赢得我们啧啧的赞许。现在让我们来粗略地谈一谈《聊斋》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正>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同名诗体小说的主要人物。赫尔岑当时评论这个人物时说:“奥涅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事要去忙的;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可以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赫尔岑论文学》第63—64页)。  相似文献   

14.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把觉新置于矛盾的焦点来刻画其性格。新思潮引导他往思想解放的路上奔,而传统的旧思想又往往残酷地将他束缚住。他对封建制度仅仅是心里愤恨而已,矛盾、愤恨、反抗的心理往往一次次地被顺从的行动代替了。总之,觉新是一个在封建势力面前持“作揖主义”态度的典型形象,其主要性格是忍让、屈从  相似文献   

15.
<正>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巴金同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家》,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还为作者和中国现代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作为巴金的创作“发祥地”的巴黎,近两年来,连续翻译并出版了《家》和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法国报纸称誉作者是“介于托尔斯泰和亨利·詹姆斯之间”的文学大师,是“中国的左拉”。《家》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持久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思想成就之外,显然同它的卓越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作为现代语言艺术大师的巴金同志,在《家》这部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限于篇幅,这里只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 魏巍同志的长篇小说《东方》,为我们创造出了数以十计的深刻动人的艺术形象,其中特别是对主人公郭祥这个崭新的文学典型的成功塑造,在艺术上和美学上都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分析和研究的。一鲜明独特的个性郭祥之所以成为一个崭新的文学典型,在艺术上取得了如此的成功,首先是因为他具有与别的文学典型不同的鲜明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一包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实并无多大的建树。但是在封建国家的官僚机构里,贪赃枉法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包拯身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整个封建官场的滔滔浊流中,却比较的清廉正直,比较的注意民间疾苦,这就特别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好感。据史书记载,早在北宋年代,他已经“名塞宇宙,小夫贱隶,类能谈之。”《本传》甚至说“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可见他在当时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这正是包拯由历史人物发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儒林外史》的长篇艺术结构,“五四”以来,我国的研究者鲜有比较充分的肯定,甚至有胡适那种“没有结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全盘否定的看法流行一时.对此,美国学者林顺夫《<儒林外史>的礼及其叙事结构》一文(《文献》第十二辑),从中西哲学和文学思想的比较,指出胡适等人的偏见乃是“由于西方思想的框框和西方小说完整的情节结构的影响”,忽略了“在《儒林外史》中发现的那样特殊的结构典型”。认为(《儒林外史》结构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决不比非常出色的西方小说作者逊色。”这是  相似文献   

19.
<正> 一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中提出并集中论述了艺术类型说。此卷副题是“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可见他说的艺术类型就是美的理想发展的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具体分为原始的象征型的美、古代的古典型的美、近代的浪漫型的美。这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又是不同的“美的世界观”,所以他说,各种艺术类型的特殊内容“是由艺术精神本  相似文献   

20.
<正> 尤凤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坛新秀,《月亮知道我的心》是他创作的第一批短篇小说的结集。这些作品曾以其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作者在《后记》中说,这些作品“象一行幼稚而浅薄的脚印,记录了近两年来走过的一段路”。说是“幼稚而浅薄”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这一行“足印”确实也标志着他所走过的路子;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要求,向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灵的深处突进。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与作家的社会功利目的一向是结合在一起的。尤凤伟在《后记》中借用《月亮知道我的心》中欧阳娟的一段感想,表达了自己从事文学活动的动机:“这充满真挚情感的歌,表达了青年人对他们古老而质朴的祖国,对养育他们成长的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