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南旧事》是一部充斥着童趣与乡愁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林海音以幼时独特的儿童视角,将自己在大陆度过的难忘的童年时光融入浓厚的古都风情.通过对"小英子"身边的各色人物、风貌的描写,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天真孩童眼中老北京的形形色色,表达了对童年与故乡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2.
赖晨 《老年世界》2014,(12):22-24
人的性格是童年的回忆,童年是作家的“心灵故乡”和创作源泉。《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的童年是和外祖父母度过的,从出生一直到8岁之前,他一直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外祖父母、姨妈、表姑奶和姑奶对其一生影响极大,其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常有其影子。  相似文献   

3.
杨扬 《现代妇女》2013,(10):216-216,221
《历史与阶级意识》历来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他是作者卢卡奇一生的扛鼎之作,其副标题“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无疑昭告了作者本人哲学思考的重点首推辩证法问题,再具体而言便是总体性辩证法.“总体性”范畴首先被卢卡奇提出,它已然成为卢卡奇方法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本文旨在围绕总体性辩证法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理论缺陷及其当代价值来探析总体性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的历史地位,以期为当代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新的视角选择.  相似文献   

4.
独生子女研究诞生以来,针对该群体的负面评价一直没有中断。有学者因此提出“独生子女神话”一词来专指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实证数据证实独生子女刻板印象是否客观存在。本研究以上海为例探索了中国城市居民对独生子女群体的普遍印象,证实了该群体的社会印象以负面刻板印象为主。研究通过形容词自由联想法和社区调查获取了与独生子女群体相关的12个高频形容词,其中积极形容词3个和消极形容词9个。在1088份拥有9—18岁子女的父母问卷中,分值最高的5个与独生子女群体相关的形容词分别为“依赖”、“任性”、“娇惯”、“自我中心”和“爱发脾气”,均为消极意义。数据表明,在与独生子女有直接接触的城市居民中.独生子女群体的社会印象以负面刻板印象为主。  相似文献   

5.
《中外书摘》2011,(7):46-46
所谓“印象阅读”,乃是宽泛的阅读评论。或由人及书,或由书及人,不突出学理性,重在阅读的感悟,重在对作者的性情与风格的解读,重在写作方式与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李月霞 《现代妇女》2013,(10):190-191,186
洪士毅是张恨水的长篇小说《美人恩》中的男主人公.作者客观地再现了大都会背景下一个小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态与命运.作者笔下的洪士毅带着一些苦闷、彷徨与困惑,但同时也是一个对人生敢于探索的觉醒者,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对于洪士毅的勾勒带有着一定的同情和赞扬之情.男主人公洪士毅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载了作者关于出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的王国中,能留存于典籍的,除“诗三百”之外,平民所作之诗可说少之又少。即使有少数平民之诗收入于典籍之中,其作者之署名也以“无名氏”统而言之。其中之原委固然与封建社会对平民的轻视有关,也有平民所作之诗多以口耳相传之方式流传于后世,传来传去竟不知为何人所作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伊丹 《女性大世界》2005,(12):160-160
《洛杉矶时报》上曾这样评述这本书:“……一个在朝圣途中讲述生命故事。作者利普顿实验性的尝试揭示了主角的真实生活,更在反映作者自己的童年及境遇中燃起了女性主义的火花,令人为之目炫。”  相似文献   

9.
一碗白米饭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母亲给我做的第一次夜餐——一碗白米饭.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情,那年我才14岁.因为家境贫寒,全家五口人,父母都是半劳力,所以我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放牛、打柴,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一份担子. 那时,农村“大跃进”一阵风刮过之后,又遇上了三年经济困难,像我这样的家庭,一天能吃上两顿饭,一顿干饭和一顿稀饭也就不错了,饿着肚子干活是常有的事.  相似文献   

10.
大琦 《现代交际》2005,(9):54-54
2002年冬季,48岁的罗大佑,以他的成长为主题的专门著作——《童年》,带领我们前往一个通往过去的瞭望台, 去看看原初的自己,思索人为什么要活着的“答案”。其实,其中也蕴涵着对整整一代人“罗大佑情结”的诠释,因为每一个人都怀有对童年、对已逝时光的深深的眷恋……  相似文献   

11.
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各国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功不可没.译者是“离作者最近的人”,作者对译者的信任与尊敬,译者对作者创造性的“背叛”,增进了二者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使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共生、互利互惠的关系,最终令莫言的作品成为世界的文学,在西方世界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由“乡土社会与工商社会”“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引出对法学研究中“进路”的思考,进而引发作者对乡土社会发展的思考,从而得出进入“工商社会”的中国,依旧是“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13.
趣事     
同学们都有童年往事,我的童年,发生过一件捉月亮的往事就很可笑。 那是我5岁那年,表姐来我家。晚上,表姐对我说:“鲍圣凯,咱们来玩个游戏吧!”我对表姐说:“好啊,咱们玩什么游戏?”“玩捉月亮游戏。”表姐说。  相似文献   

14.
芮成钢 《老年世界》2013,(16):13-14
姥姥、姥爷给予的爱,与童年的欢乐记忆、山水印象交织在一起,是我永远的珍藏。三年前的2月,我的姥爷去世了,92岁。我送走了祖父辈的最后一位老人。  相似文献   

15.
男人如衣裳     
画眉 《现代交际》2002,(6):10-11
与“心灵揭秘”一样,“冷眼看人”也是本刊本期所推出的一个新的栏目。“冷眼看人”与“心灵揭秘”不同的是:“心灵揭秘”是作者作为当事人,身临其中的心灵秘密的袒露,说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认知;而“冷眼看人”则是作者以置身事外的眼光去审识人生,多少带有哲人的思索。希望对读者的人际交往行为也能有所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范学凤 《当代老年》2006,(11):34-35
在很多观众印象中,赵本山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自己的父亲,他说起童年时总会提起他的盲二叔、干妈,提到吃百家饭,以至于很多观众形成这样一种印象,赵本山没有父亲。事实上,赵本山的父亲现在还健在。赵本山5岁时,父亲赵德仁带着3个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到黑龙江逃荒,把他留在了家乡。在亲友们的帮助下,赵本山才活了下来。1984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赵本山呆在家里看二人转剧本。突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进来,赵本山惊讶地问:“您找谁?”老人上下打量赵本山:“你是山子?”山子,这是多么熟悉而亲切的呼唤啊!  相似文献   

17.
名声与成功     
童年时代在达拉斯,我经常乞求父亲带我去“车间”看看。我在儿时的印象中,父亲上班的车间是个挺神秘的地方,大人们变魔术似地在里面造出许多奇妙的东西。终于,在我七八岁时的一个夏日,母亲把我带到了车间,父亲走出大门来迎接我们。 父亲把我抱到凳子上不无自豪地说:“你有何感想?” 我好奇地举目四顾:好大的一间房子啊,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到处是散发出油味的经过铣磨的金属材  相似文献   

18.
如果要问中共十八大以来的13个多月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变化是什么?答案非反腐败莫属.特别是在2013年的365个日日夜夜,以反腐败为突破口,中国特色“防虎识别区”和“苍蝇禁飞区”高效运作,取得扎实进展,赢得无限期待,对特权和腐败零容忍的主流民意空前高涨.对于这一年来的“打虎灭蝇”,境外媒体称之为20年来中国领导人进行的规模最大的“清理”行动.  相似文献   

19.
近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密的《蒋介石日记》表明,蒋介石对参加开罗会议的成果是十分满意的。首先是中国首次以大国地位,与美国、英国共同出席开罗会议讨论盟国之重要决策;再者,他对罗斯福总统有好的印象,罗斯福告诉他,其“最感到头痛”的是丘吉尔,“英国根本不愿见到中国成为大国”。  相似文献   

20.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找到了他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