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选择和文化精神的体现。本文试从中国画的线条美、意境美、诗意美、笔墨美、空间美等五个方面,阐述中国画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而说明,现代设计者要想使蕴含中国画元素的设计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应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恰当应用才能彰显出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杨雁楸  平军 《职业时空》2008,4(5):57-57
美术作品的意义既关系到艺术家主观意图的实现,又关系到观众能否理解作品以及能否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早期中国画主要讲述有利于“成教化,助人伦”的故事,用形象化的艺术语言弥补普通语言的缺憾。唐代王维力求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唐宋以诗词篆刻修养进一步决定作品的意境是否深邃。西方早期绘画主要功能也是讲述宗教故事,从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3.
王军 《现代交际》2014,(7):126-126
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是提高中学生体育课创新思维,塑造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了解美、发现美,容身于课堂活动中,感受体育艺术魅力,开拓更美、更好的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4.
美,无处不在,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美,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界,更存在于自然学科教学法之中。因此,审美教育应该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于,通过物理教师的审美再创造,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高中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理解美在物理学科中表现出的深刻内涵、以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相似文献   

5.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其核心思想“道法自然”自古便深刻影响到了书法审美理念中,并孕育出与《绮丽》相对立的书法品评范畴——《冲淡》。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中提出了两种审美理想:“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这里的“平淡”并不是平易浅俗,而是以老庄“道法自然”、“虚静”、“无为”的思想为内蕴,崇尚以清静空明的胸怀体现万物,创造出符合道家最高艺术理想的“自然平淡”的意境。在现代社会充斥了浮躁贪念和奢华物欲的背景下,书家创作更需要一颗平静淡定的无欲无为之心。  相似文献   

6.
古诗注重城市风景的意境创作,且赋予每一处风景独特的意境。筛选出118首含有描写襄阳古城风景的古诗,利用共现网络、词频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包括古城、岘山等群山和汉江为主的古城风景物象的位置关系,提出了从风景物象、“观象”方式和意象组成三个层面整体理解古城意境形成。文章提出了“观象”方式是在诗人驻点和观看视角等行征方式下的视觉重组,意象组成是诗人对视觉重组后场景的情感赋予。研究结果对寻求中国文化和思维模式下的古城可持续规划具有积极意义,为城市规划“留住乡愁”的时代要求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审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其特点主要是为想象者创造出未直觉到的事物形象。在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是创造意向,构筑意境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演唱中通过艺术想象能够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向和深邃的意境,下面本文就详细进行分析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朗诵的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审美价值,朗诵艺术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等方面。在朗诵过程中想要营造出作品的意境美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充分调动朗诵者的想象力,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同时还有注意朗诵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俞正军的画里总是要传达一种意境,那种意境总是有意无意地隐喻着西部的苍茫。俞正军是甘肃人,身处西北,满眼是黄沙大漠,他骨子里一定流淌着西北人的独特审美意趣。无论是隐喻在形态各异的驴画之中的关爱目光,还是对西北独特生命——胡杨不倒的挽歌:无论是以自然状态下舒展的竹的仪态,  相似文献   

10.
魏欣 《公共关系》2001,(12):40-41
诗词唱和,本是文人雅事。然而,一代伟人毛泽东,凭借着他博学多才,能诗善赋的诗人天赋,常常妙用诗词进行公关,激励士气,指点江山,抚慰故友,寄托衷肠,颂扬河山,其诗词意境高远,雅俗共存,文采斐然,广为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诗人领袖毛泽东的神奇之笔,向世人展示出独领风骚的诗词社交风采。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代表作《祝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对这部作品的翻译应该是一个审美再现的过程。本文试从形象刻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讽刺手法的运用四个方面讨论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如何再现了原作的审美价值,从而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已是灿烂辉煌。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13.
苏丽华 《职业》2011,(35):129-129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我国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出现在唐朝。唐朝时期,儒、佛、道三家并存,人们的思想信仰自由,社会上盛行漫游和隐逸风气。诗人们喜欢游山览胜,与大自然亲密相处,人们普遍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美。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和修养,在诗苑中独树一帜,将山水诗这种审美艺术的创作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图形是经由历史积淀而沿袭下来的,具有独特的内涵、审美、寓意等特性,是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化基础形态。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白族,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至今仍存留了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传统图形。它涵盖的丰富内容,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符号,更凝聚着白族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15.
孙玉占 《现代交际》2010,(10):78-78
唐诗宋词里炼字炼意的精品曾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出了万般自怜。“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个词的最终敲定往往绞尽了诗人们的脑汁。动词、形容词是诗人炼字最爱,其实也有些诗人注重虚词的锤炼,“又”字就是其中之一。“又”《说文》:手也。后引中为“复,再”,“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动作的连续”,“表意义更进一层”等意义。而择用在诗词中,便有了丰富而微妙的情感韵味。本文通过品味几首诗来细腻地赏鉴“又”字的诗味精义。  相似文献   

16.
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古人云:“美入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相似文献   

17.
审美时尚是中国“后革命时代”可供利用的有力武器。中国的“新富阶层”与“中产阶层”以其财富优势轻易将之掌握,并充分利用审美时尚作为“礼器”和“意识形态”的功用为本阶层争取社会地位的正当性和话语权,但同时携带消费主义本质的审美时尚也使他们在物欲与快感的追逐中面临着主体性不断丧失的困顿与迷惑。  相似文献   

18.
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也是识认的,既具有审美的性质又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绘画艺术审美可以人为区分为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部分.形式美是绘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通过艺术形式能够反映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内容美是绘画艺术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性质所具备的审美内涵,它常常表现为多样统一的形式结构.道德内容的主观方面指以道德活动主体对道德的主观能动的认知和接受.常常和道德自律联系起来.又和个人行为层面的思想道德联系起来.道德内容的主观方面是其客观方面和道德他律在个人生活中的具体呈现,与社会制度层面的思想道德是完全一致的.从绘画艺术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的研究出发,分别探讨其对青少年道德素养生成所起的作用,然后统一两者关系,科学建构"美的理想",即康德指出的"道德精神的表现",是利用绘画艺术的审美性提高道德素养水平的重要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解决语文教学“学生负担过重,效率太低,学得太苦、太累”这个“少、慢、差、费”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文人画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阶层特有的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在宋代得到了集中发展。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的禅宗思想也对传统文人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深刻的影响具体反映在文人画创作的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它促进了南北分宗的产生,给予创作者心灵的愉悦,充满玄机的智慧。同时,影响着当时这个社会普遍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