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和支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显著成效凸显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本文将从基层社会治理的治理载体、行动体系和组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如何发挥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检验。审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政府治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科学的风险研判能力、责任担当能力不足、协同调度效能低下、信息披露不及时和有效沟通能力缺失等。这些极大削弱了当地政府在疫情防控初期的治理效能。为此,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用初心使命践行官员的行政理念、实行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完善“不明信息”发布制度和“不明信息”重大行政决策机制等,推动我国政府主导疫情防控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重大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何涛 《领导科学》2020,(8):50-53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时,正值中国春节前后,疫情的突发性、严重性和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跨区域迁移返乡,致使农村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剖析当下农村基层政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执行场域及样态发现,无缝隙政府模式运作下"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运行机制构成了当下农村疫情防控的主要策略。但当下农村疫情防控仍面临着集体行动不合理、行为习惯不科学、部分党政干部不作为和医疗物资不充足的现实困境。优化基层疫情防控路径,必须提高农村居民卫生意识,凝聚民心共克危机;明确基层应急管理标准依据,增加农村应急物资储备;合理利用大数据,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危机防控内外部监督,建立有效的主体问责和容错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承担着守好"责任田"、护好"一校人"的职责,高校基层党组织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战斗堡垒.疫情形势复杂多变,这要求我们必须反思疫情防控背景下面临的复杂考验,及时总结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党建有效路径,深入思考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任务,求真务实、转危为机,谋求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府疫情防控要建立非常状况下的信息呈报机制,政治、经济、文化等必须给疫情防控让路。疫情决策最重要的选项是人民生命健康权。要做好疫情防控预案,疫情信息必须及时公开。  相似文献   

6.
重大疫情的爆发对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都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前控制疫情扩散的主要手段是做好隔离防控。在隔离防控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文章分别在静态和三种动态奖惩机制下构建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博弈矩阵,重点分析了防控成本、奖励上限值和惩罚上限值对博弈系统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最后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部门采取静态奖惩机制时,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采用动态奖惩机制可以有效地弥补静态奖惩机制的不足,实现演化稳定状态;动态奖励与静态惩罚机制在疫情防控中优于其他动态奖惩机制;社会公众采取自愿隔离的概率与防控成本、奖励上限值呈负相关,与惩罚上限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医疗卫生机构形成的大量疫情防控档案需要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档案工作机制,制定本单位疫情防控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依法依规开展消毒工作,确保档案从业人员身体健康,防止病毒交叉感染,按照档案工作规范标准要求,做好疫情防控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为疫情防控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8.
倪颖  罗娜  汪顺来 《科学咨询》2022,(11):66-68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旺盛的消费需求。他们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不成熟,个性多样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受到较大影响。本文基于调查问卷,重点分析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旨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提高防诈骗意识。  相似文献   

9.
程娜  奚斌  唐双成 《科学咨询》2022,(11):232-234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环节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实验教学该如何有序开展?本文以水力学实验课程为例,剖析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实验教学的困局,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实验的特点,探索水力学实验教学分类有序地由线下转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案,本课程的改革研究为国内同类高校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彩月  周铨 《办公室业务》2022,(1):84-86+158
提案工作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形式,是维护教职工利益的有效渠道。本文从治理的视角,分析教代会工作对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作用,总结近年来提案工作的成效,并针对提案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利利 《秘书之友》2022,(12):21-24
<正>当前,疫情防控既是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又是企业做好生产经营工作的首要保障,企业既要按照疫情防控部署有条不紊地推进落实各项工作,又要及时向上级单位和有关部门汇报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为此,起草写作疫情防控工作阶段性汇报材料便成了办公室人员的一项常见任务。就如何写好该材料,笔者结合实战经验归纳整理为“七个清楚”,即从基本情况、组织领导、分工责任、员工队伍、生产经营、物资保障以及应急预案等七个方面构思和着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及性理论,从医疗服务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达性两个角度量化各地级市疫情防控定点医疗组织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空间组合模式,并探讨其对疫情防控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城市基本特征、人员流动程度、基础医疗资源状况和省级固定效应之后,按人口聚集分布定点医院显著负向影响各城市累计确诊病例数,而按人口聚集分布发热门诊显著增加确诊病例数。相比于其他空间组合模式,定点医院按人口聚集分布,发热门诊按空间平均分布的组合方式对于疫情防控的效果最好。随着疫情严重程度的上升,按人口聚集分布定点医院对于疫情的抑制作用以及按人口聚集分布发热门诊对疫情防控的负面影响被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得到了政府、社会更多的关注。研究在借鉴国际流域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水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理论,综合分析了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农村产业组织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以及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成因等,为建立能够有机统筹“流域(政府)-地区(产业)-地块(农户)”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公共政策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14.
2019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伴随着春运的人口大迁徙,短时间内在全国蔓延开来,给疫情防控带来诸多挑战。基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理论进行解析后发现,易感人群、感染人群以及传播介质的结合是影响感染人数的重要通道,其中感染人群的人口迁移是促发疫情扩散的关键,从经验上也求证了上述推断,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基于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从人口迁移变量来看,该如何防控呢?针对湖北人迁移的目的地,要重点防控那些比疫情地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比如广东和浙江,其是湖北外出的首选和次选地;针对迁移湖北的来源地,要重点防控那些人口较多的、与湖北毗邻且与湖北交通极其便利的省份,其是湖北外地人中的主要来源地,比如河南和湖南。除降低与疫情地相关的人口迁移变量外,理论分析还发现,减少易感人群和感染人群的接触,提高医护水平,对易感人群进行接种也能抑制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15.
疫情期间,高校辅导员需厘清角色定位,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者、疫情防控的指挥者、网络舆论的引导者、学业成长的助力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身心健康的守护者,动态调整在日常事务管理、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从而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刊载了各地方纪委监委查处的关涉疫情防控工作的一些典型问题。被查处的典型问题主要有违规发放、违法扣押征用疫情防控物资或借机牟利;不配合执行疫情防控规定;不按组织要求到岗履职,擅离职守;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履行缺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缺乏大局意识,缺乏规矩意识、守法意识,有失职业操守,缺乏忠诚担当,工作不严不实等。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引以为戒、吸取教训;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一以贯之地向纵深推进,以严格的监督执纪问责;要加强法治教育,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烟草企业县级局(分公司)始终以“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双胜利”为目标,结合辖区实际,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加强防疫抗疫组织建设,为今后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疫情防控中"痕迹主义"主要表现为唯形不唯实的形式主义,唯上不唯下的官僚主义,唯"痕"不唯真的主观主义,唯私不唯公的利己主义。杜绝疫情防控中的"痕迹主义",要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工作方法,整治"填表抗疫",在抗疫斗争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  相似文献   

19.
李娟 《科学咨询》2023,(3):253-255
以昆山市千灯镇为例,分析疫情期间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阐述千灯镇以社区教育的手段服务疫情防控工作的具体实践,研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教育的作用,并对今后的社区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与病毒的正面搏斗,还需要警惕各类信息病毒的传播。在疫情信息洪流中存在防疫偏方、疫情恐慌、"污名化"、热搜体和"正能量"谣言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疫情",其根源在于疫情恐慌心理、信息环境变革、媒体选择性报道、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倾向、网络舆论泛政治化倾向等原因。提高"信息疫情"免疫力,及时消除"信息病毒"危害,需要从强化政府协同治理、提高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增强媒体责任意识、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