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区理论的研究理路与"中国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理论发端于西方.在西方的社会学研究中常见有两个社区定义,即"一种关系类型"和"一种地域社会".这两种定义代表着西方学界研究社区的不同理论脉络.中国的社区理论充分体现着西方学界的影响力,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社区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了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但也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主要体现为研究理论的机械性、调查内容的肤浅性、研究目的的功利性、研究方法的单调性.因此,提升中国社区理论研究的学科意识和使命感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岭南地区院校进行了大量社会学的知识实践,嵌入早期社会学社会调查和平民化、大众化取向的浪潮中,形成“到民间去”的研究风格,是学术日常化的建构,与知识社会学“回到社会”的理念契合。本文在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视角下展开分析:岭南地区的社会学构建一方面是社会学本土化的一部分,从课程教学到调查研究,嵌入在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另一方面建立在岭南地区强烈的“现代”城市/社区特点基础上。由此,岭南社会学形成社区和群体两方面的重要研究实践,彰显了岭南地区的民间社会学调查风格。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社会学界在四大方面作出了理论研究的新探索:其一,通过专家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等,创新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实验;其二,深化中国特色的民生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调研基层社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与改善民生的理论和措施;其三,从社会学角度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多元的城镇化道路、人的城镇化、中国特色的产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以及研究“人的现代化”理论方面作出新探索;其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是建立在社会学方法创新和基层一线实践创新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不仅是一个标志着“新的发展”的人类学的实地研究 ,也是一种特定视角的经济社会学即社区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费孝通的独特贡献 ,在于开创了经济社会学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即功能主义社区研究视角。他通过对一个农村社区即江村的经济体系与其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及其变迁的研究 ,发展出了三个中程的经济社会学理论 ,即经济生活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理论、乡村工业改革理论及城乡关系理论。费孝通不仅开启了将社会人类学方法引入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先河 ,而且 ,在此过程中还对这种传统的功能主义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功能主义社区研究视角虽难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视角 ,但它对于改进经济社会学中的经验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胡鸿保  姜振华 《学术论坛》2002,1(5):123-126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把“社区 /共同体”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后的 1 0 0多年过去了 ,社区研究与时俱进 ,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出发 ,对社区作出不同的界定 ,因此 ,“何为社区”值得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思考。本文试图从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和学术发展的角度对百余年社区概念的演化脉络进行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6.
"共同体"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术概念,本文探讨、比较了其在社会学及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发展、流变,提炼出当代社会学广义地探讨、界定"共同体"的研究取向,及其遵循的"自下而上"、"初级共同体优先"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围绕中国乡村社会学的共同体研究本文指出:超越共同体的地域性村落社区层面,兼顾在村落内及村落间互动的各类血缘性、精神性共同体形式,或将成为未来中国乡村社会学之共同体研究的切入点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8.
关于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9.
刘少杰 《河北学刊》2006,26(5):82-84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10.
1979年以来,我国社会学工作者先后开展了小城镇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社区研究、农村改革研究、城乡关系研究等诸项社区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但这些社区研究多属专题性质,尚不能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有系统的研究构架。著名社会学家何肇发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社区概论》一书,是近年社区研究的第一部导论性入门教材。它与已有的社区研究成果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具体地研究某一个社区或社区的某一侧面,而是概述社区研究的众多成果,介绍社区的概念、基本类型和原理、研究方法以及社区的基本结构和变迁过程,从而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进行具体社区研究的指南,一般的社会学工作者也能较确切地从中找到社会学研究的入手处。  相似文献   

11.
纵观费孝通先生70年的学术研究及其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就是他对中国早期社会学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具体地说首先是,他对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代表作有:《江村经济》(1939)与《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与《乡土中国》(1948)等。其次是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作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历史作用”。其三是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尤其是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传统界限扩展论,更有着重大意义的理论,它要建立的科学和人文统一的社会学,更需我们用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来实现,这也可以说是费老的学术遗言。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总结过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规划将来,以便更好地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转型服务,为增进我国人民的福祉服务,为健康发展社会学学科服务.这也是我们中国社会学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一种形式.而要正确把握现在、规划将来"理论自觉"就显得十分重要,也不可避免.在此我们想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特别是从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之间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沈东 《重庆社会科学》2014,(10):104-109
社区党建一经提出,便得到政治学、社会学、党史党建等专业学者持久深入的关注,成为一个跨学科议题。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围绕着社区党建的价值维度、内涵界定、实践路径、现实意义、微观个案以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学术界应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深化个案实证研究、进行微观比较研究、注重交叉学科研究,以此来推动社区党建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存在从政治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的两种主要界定方式。通过解析这两种界定及其局限性,并追溯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可以发现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不仅仅是个词源问题,更包含着有别于西方语境的特殊社会历史意蕴。因此,研究需要特别注意明确区分两个视角,即研究者与执政党视角的区分,避免简单地以研究者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定义,去限定和替换实践中复杂多样的知识分子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学的价值追求与理论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中国社会学在发端之初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一体,既接受了西方社会学的影响,也承继了中国学术传统之精华,展开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建构了具有丰富内容的社会学理论,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显著贡献。中国社会学应当认真总结因人文精神而兴、借科学精神而实的历史经验,突破单纯经验化和技术化的狭隘倾向,摆脱由此而产生的表层化和边缘化困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学诞生百年前后,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进程的特点,不少学者在自己的著述中进行了各具见地的总结。有学者将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的主要特点概括为主体性、实用性、开放性、曲折性和不成熟性等五个。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学的百年发展历程具有以下明显特征,即为国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性;基于传统哲学观点的应用性;研究工作的群体性;社会学知识和观点的扩散性与普及性;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科学性、创造性。而本文则认为中国社会学的特征主要有主体性格、实用性格、群体性格和开放性格等,为此我们将就此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德尚 《河北学刊》2005,25(6):69-74
以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再认识作为问题商讨的逻辑起点,在既定形态意义上,不仅仅是对已有学术成果进行综述性的解释,而是基于已有的特具学术价值的思想和观点,把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研究引向深入。从历史形态出发,则需要继续遵循社会学本土化的主张,适时转变已有的思维定势,从新的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轨迹,从中可以窥探到,它既是一个引进、吸收、消化的过程,又是一个综合、转换、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郑杭生自1980年代初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探索中,由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理论起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几个方面考量和设计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据此对中国社会学进行从探索、应用、拓展到深化的系统研究。这样的学术历程,是郑杭生和他的学术群体理论自觉的历程,也是形成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全局的五个问题——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学30年来,在这些问题上从不成熟到较为成熟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能否正确处理和把握,关系到社会学学科和社会学知识的性质、作用、对待社会的态度,关系到当代中国社会学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学人才,能否实现某种原创的知识创新,能否在国际社会学界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能否在学科和学术的话语权方面做出当代中国社会学家自己的贡献。要正确把握这些成对的关系,就要真正认识它们既有"非此即彼"的一面,又有"亦此亦彼"的一面的辩证性,避免片面强调一个方面的极端性;就要总结和汲取各国和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深入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黑格尔思想时所阐发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并以之为指导,以我为主地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学不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更加成熟,力求避免各种幼稚病。  相似文献   

20.
张子辉 《学术探索》2004,(9):98-101
西方社会学的传入主要体现为一个过程,其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变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理论和方法多被中国近代史家吸收和借用,由此使得史学的内容、理论、方法、功用和价值体系等均发生了多重面、多向度的变革,从而推动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和科学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