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舟山锣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保护项目,在打击乐中独具特色,知名度非常高。文章试从原生态舟山锣鼓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征、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放在原生态舟山锣鼓艺术特征的本源探讨,以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舟山锣鼓,为今后的舟山锣鼓保护、继承工作提供艺术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在敦煌曲子词中,有各种各样的咏花词句,表现了古敦煌人民对花的风俗观和对花的热爱。敦煌曲出自佛教的莫高窟,它的咏花词句有许多是受了佛教的影响而产生。如,斯二九四七《缁门百岁篇》:“驱鸟未解从师教,往往经抛摘草花。”伯三三六○《苏莫遮》:“岭岫嵯峨朝雾已。花木芬芳,菩萨多灵异。”伯二七三四《太子十二时》:“摩耶夫人诞太子,步步足下生莲花。”伯二○六六《出家乐赞》:“正见弥陀升宝座,菩萨散花称善哉。伯二二五《归西方赞》:“且共念彼弥陀佛,往生极乐坐花台。”出于佛教在古敦煌民间的兴盛,佛教徒对花的热爱,自然电影响到民间对花的普遍爱好,爱花风俗由此而传播开来,表现在佛教敦煌曲的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西洲曲》考证在我国古代文苑中,《西洲曲》是一首极为优美动人的情歌。陈胤倩称它是“言情之绝唱”(《古诗选》)。古今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史料的医缺,《西洲曲》的篇题、作者、写作年代和产生地域,却都有待进一步考证。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家人郭茂情的《乐府诗集》。郭街清把它归人“杂曲歌辞”。唐代温庭筠的拟作《西洲曲》,又称《西洲调》。可见,“曲”在这里是“乐调”的意思,《西洲曲》是乐府曲调名。它和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三洲歌》、《长干曲》、《襄阳乐…  相似文献   

4.
"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该理论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普泛的适应性。彝族有着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在彝族民间,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反映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等;有的则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阿诗玛》《甘莫阿妞》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形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程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它是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是我国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但是,它和《孔雀东南飞》一样,也有一个产生的时代问题为历代学者所争议:有的主魏、晋,有的主齐、梁,有的主隋唐;有的主名曹植(宋人魏泰云:“世传为曹子建作”,见《临汉隐居诗话》)有的主名韦元甫(宋人黄庭坚《题乐府木兰诗后》说:“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得于民间”。);  相似文献   

6.
一出古朴粗犷的舞蹈——评土族面具舞《杀虎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青海民和官亭一带的传统节日“七月会”上,土族群众表演的面具舞《杀虎将》,古朴粗犷,形式独特,保留着土族较早时期艺术形式的某些特征。它对我们了解这一民族的生产活动、历史发展以及宗教信仰等,具有珍贵价值。 一、舞蹈中的角色杀虎将,是一位人畜保护神的形象 《杀虎将》所表演的主要情节是,开始两头老虎与两头牛相抵摔跤,老虎摔倒牛,表示吃了它;接着观众中的小伙  相似文献   

7.
在彝族民间文学中,活态的口头叙述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甘莫阿妞》《阿诗玛》等;有的则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妹》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相对稳定的程式化形式,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是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较之西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情感表现,即所谓“诗言志”的传统。就此而言,《声无哀乐论》可以说是其中卓然独立的奇葩。因为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作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论析,而结论却是否定性的,即其所主张的“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异途殊轨,不相经纬”。因此,牟宗三先生指认《声无哀乐论》“不是反传统,而是非传统”。 在对《声无哀乐论》的评价中,不少论著在肯定其突出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因素,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等功绩的同时,又批评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否定过于武断。有的还抓住《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可以“发滞导情”,认为“随曲之情,尽于和域”等看法,批评它自相矛盾,并从嵇康党曹仇马的政治立场等方面寻找个中原由。笔者以为,《声无哀乐论》关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看法上确有不尽合理之处,但它并非一般的逻辑矛盾,而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9.
“聊斋俚曲”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用地方戏曲形式写的一组通俗文学作品。据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说有十四种,它们是: 《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妬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和《增补幸云曲》。这些俚曲,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的取材于古代作品,也有的取材于《聊斋志异》。这些俚曲,形式新颖,语言通俗活泼,“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具有一定教育意义,深受我国广大听众欢迎。研究它们,对于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蒲松龄及其创作成就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简要地谈谈我对“聊斋俚曲”思想和艺术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我校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阴法鲁副教授,曾为该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授了关于我国古代音乐遗产问题。其中一讲题为“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规律问题”。阴法鲁首先指出: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探索这些规律的一把钥匙,我们凭借了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点体会,才能对音乐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说。阴法鲁在这一讲里探讨了以下四个问题: 一、关於音乐的来源问题。阴法鲁说:中国历代的音乐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千年来形成了收集民间音乐的传统。有的音乐家本来生活在人民当中,即直接从人民生活中选择音乐原料进行创作;有的音乐家采取民间的歌曲、乐曲,进行加工改编;有的音乐家则广泛吸取民间音乐而再创作新的音乐主题。民间音乐通过各种渠道浮升上来。如以《诗经》为代表的“雅乐”,主要是在西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乐府”中的“相和歌”,出于当时的“街陌谣讴”;南朝的“清商乐”出于当时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唐代的“燕乐”是以当时的民间音乐为基础,而又吸收西域音乐发展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潮州大锣鼓是以大鼓为中心和指挥,以各种锣钹等多种打击乐相配合.弦乐以唢呐等为主奏并配以管弦乐的大型合奏式音乐品种.它粗犷雄壮、气势磅礴,音乐格调绮丽清朗,司鼓指挥法和豉点演奏法别具一格.就我所知道的.浅谈潮州大锣鼓沿进概况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2.
电视系列片《河殇》曾一度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有的人称为“《河殇》现象”,一些“精英”们纷纷登场为《河殇》拍手叫好,大造舆论。那么,《河殇》究竟宣扬了什么?它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很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一、《河殇》的要害是宣扬民族虚无主义 在如何对待本民族的历史及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热”中,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曾盛极一时。其中一个主要表现便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而主张全盘西化。在这方面,《河殇》是一个代表。它自始至终贯穿着全盘西化的主线,弥漫着民族虚无主义的毒菌。它不仅宣告了中华文化即所谓“黄河文明”的夭折和衰亡,而且演奏的是一曲整个中华民族的葬歌。 《河殇》的作者不分青红皂白,对传统文化一概视为封建落后的东西,是封闭、保守的黄士文化。由此断言:“巨大的文化遵产,已经变成了巨大的文化包袱,巨大的文化优越感变成了巨大的负罪感”,“亚细亚的太阳殒落了”,“黄河文明”不过是“失  相似文献   

14.
北方渔猎民族说唱音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达斡尔、鄂伦春、赫哲族的“乌钦”、“摩苏昆”、“伊玛堪”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其音乐形成本体发展的程度可以分为以曲调表现性能、使用、演唱曲目内容及篇幅三类。气质上粗犷、豪放 ,感情上质朴、热情 ,格调上风趣、泼辣 ,是“乌钦”、“摩苏昆”、“伊玛堪”说唱音乐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15.
法西斯主义从本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曾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其表现也有所不同。日本法西斯在其形成过程中亦具有独自的特点。日本法西斯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的结合。“军部势力”是指以参谋本部为首,包括海军军令部、陆军省、海军省、天皇侍从武官、军事参议院等一股军人政治力量。“民间势力”指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形形色色的民间法西斯政治力量。“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是日本法西斯力量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在思想上,“民间势力”为法西斯运动提供理论依据。日本法西斯思想最早出现于民间,形成许多流派。如“国本主义”、“日本主义”、“农本主义”等等。影响最大的是北一辉的“超国家主义”。他写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相似文献   

16.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传统。就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代代相传,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它是一个民族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侗家的民间文学,主要有“三王”的传说:“铲平王吴勉”、“定平王姜映芳”、“金银王吴金银”;有反映妇女命运的“侗族三梅”:《娘梅》、《刘梅》、《述梅》;还有神话传说《嘎茫莽道时嘉》、《洪水滔天》、《丈良丈美》、《侗族祖先落寨歌》;以及机智人卜宽的故事和多如牛毛的情歌等等。侗家不愧被人赞美为“歌海之乡”。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相似文献   

17.
元人散曲是在宋词片面地追求典雅、进入高堂华屋之后,逐渐在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中发展起来的。人们开始称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为“街市小令”(朱权《太和正音谱》)或“市井所唱小曲”(王骥德《曲律》)。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前者表现在“唱曲有地所”,在大名流行《鱼摸子》,在汴梁则流行《生查子》;在彰德演奏《木斛沙》,在陕西则演奏《阳关三迭》(芝庵《唱论》)。说明各地流行的曲调,都有自己的地方传统。后者表现在它大多来源于“胡曲”“胡乐”,所谓“辽金北鄙杀伐之音”,“武夫马上之歌”(徐渭《南词叙  相似文献   

18.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 风》《雅》《颂 》《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 、地域和民族文学分野的诱因.特别是"二南"所表现的对南方民族文化的透视和描写,极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学的抒写范式,即由地域特征所表现的异质性表象与同质性精神抒写.《诗经》"二南"被列于"风"之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二南"非以国为类,而是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与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南方各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更是中国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创作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向民歌学习而创作的文艺作品 ,富有地域特色及民间气息。本文分析了俚曲中的一曲———“银纽丝”的渊源及其在明清时期的流传情况 ,并进而划分出它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即文人的热情模仿阶段、《聊斋俚曲》的生动再现阶段及小曲与戏曲的密切结合阶段。试图从中窥见明清民歌艺术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民族戏剧中比较独特殊异的古老藏戏,之所以“成为这些年来戏剧史家、戏剧实践家及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所共同瞩目研究的课题”(张子扬:《藏戏从高原走向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着“活化石”般研究价值的傩艺术形态;和它在艺术上有高度发展,并已形成藏民族独立演剧体系的特殊戏剧形态。近来有同志将藏戏完全归结为“属于中国傩戏系统的”戏剧品种亦即它就是一种傩戏(曲六艺:《中国各民族傩戏——神秘与奇特的戏剧世界》)。而我以为这两者并不能等同。本文就藏戏和傩戏、傩艺术之间的关系作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