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散文从<新青年>的"随感录"发轫后,很快扩散到报刊"副刊"中,几年内就呈现出一种百花争艳的态势,品类繁多,形式多样,到30年代中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并在整个40年代向着丰富多样的趋向发展,名作蜂起、新人辈出、创型继续、繁荣依旧.  相似文献   

2.
现代散文从《新青年》的“随感录”发轫后,很快扩散到报刊“副刊”中,几年内就呈现出一种百花争艳的态势,品类繁多,形式多样,到30年代中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并在整个40年代向着丰富多样的趋向发展,名作蜂起、新人辈出、创型继续、繁荣依旧。  相似文献   

3.
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一开始就表现出文体上的自觉与成熟,注重散文文体建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散文观念的偏差与文体意识的失落,散文文体发展也面临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散文观念的多元化倾向,散文文体体式呈现出多种多样.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演变轨迹不仅清晰可寻,而且体现出古今文学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性延展的整合性.但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和粗放.鉴于此,本文从古今文学的传承与演变,散文的模糊混用与清晰划一,散文的坚守与破体,以及散文的审美性与自由性等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在百年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文体观念、文体形态、文体特征和文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散文史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现代散文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倘若没有现代传媒的中介和转化 ,西方散文资源与古代散文传统也无法演变为现代散文。说自己想说的话 ,发表知识分子个人的意见 ,从现代报刊的文化特征来看 ,既是对古代散文“言志”传统的现代诠释 ,也是现代散文重要的文体功能。同时 ,现代散文不可能回避其娱乐功能 ,使现代散文成为市民社会的消闲方式。现代散文发展中所提出的有关“幽默”的理论问题 ,以及现代报刊文体与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的对应关系 ,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报刊是现代散文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并对现代散文的文体和分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古典文学中的散文是作为一种文人化的写作被纳入主流话语之中的,其主要文体如章表、奏议、史论、序记等,其向皇上"进言"的功能在向现代报刊"舆论"功能转变的过程中,文体也在现代报刊的体制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新闻舆论取代章表奏议,以新闻报道等叙事性新闻文体作为新的媒体文体,之后新闻报道类文体和论说评论类文体合流分化,逐步形成了现代散文的叙事类、杂体类和小品类文体。本文以《申报·自由谈》为例,从现代报刊与现代散文形成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现代散文的文类意识,并从散文文体的角度进行必要的辨体。  相似文献   

6.
席建彬 《东岳论丛》2020,(2):98-104
朱自清散文的诗化表明了一种与诗歌、小说的跨文体融合,表情达意更趋形象和自由。诗化反映出文类"规范"的移位,写景、叙事发生转化,言说的"片段"化指向开放的结构秩序以及"随便一点"的文体特性,在不同文体元素和表述之间形成功能性调适。这类互动、交汇中的审美融合,是现代抒情文体的共同征候,昭示出文学体验的诗性取向以及散文体式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7.
“崇文”与“载道”的艰难选择始终贯穿于中国散文的发展历史。周作人等在回答“散文是什么”的问题时提出的“表现自我”说,未能厘清“自我”仍然属于对象范畴,并非决定散文何以能成为艺术的真正关键的驱动因素。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散文观念之争实质已经越出了散文层面,指向的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理念。1949年之后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研究,仍然停留在现代话语的转述层面,散文的创作实践继续在失范的状态下运行。  相似文献   

8.
席扬 《人文杂志》2001,(6):89-93
本文从"士文化"与散文表达选择、文体选择的心理动因与情感蓄势,知识分子文化焦虑体验的"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时代创造诸方面,讨论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公共性与个人性,是在现代语境中生成的一个复杂而有意味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的现代性可以表述为散文的个人性,个人性是现代散文的重要特征。具有主导地位的是散文的公共性写作形态,它贯串了20世纪中国散文史的全程。这样一种结构是由历史的格局所规定了的。现代散文的公共性与个人性,只有当其建构为兼容互生的有机体,才能生成更有文学价值的文类。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现代随笔散文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现代作家梁遇春、丰子恺、林语堂、钱钟书和张爱玲的散文艺术风格的分析 ,清晰勾勒了中国现代随笔散文发展的内在线索 ,以及西方essay与中国散文艺术相融和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真情实感"在散文创作研究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人更进一步认定散文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体,"真情实感"是散文的基本特征.而从散文的实际状况看,"真情实感"是一种倡导、追求,是自律的而非规定的,是"应然"而非"实然"的.一味强调散文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体,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阅读遮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无论从概念的确立、理论的发展还是创作实践方面,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首先,作为一种社会实用性极强的文体,报刊杂志的兴起为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其次,外国散文,尤其是英国随笔,从概念、内在精神和外在体式上为它输入了丰富的营养;再次,散文(小品文)的文体概念在理论界的论争中最终确立起来。散文的两大分支——记叙抒情的“美文”和议论的“杂文”因其不同的文体功能,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呈此消彼长之势。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以来的文学史上,小品文作为白话文学最先获得成功的散文品类,曾领衔现代文学达十几年之久.从20年代初发韧,至30年代中期形成“小品文热潮”,其间可谓佳作迭现,名家辈出,堪称小品文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小品文的兴盛发达,离不开“言志性灵”散文思潮的推波助澜.本文从文学思潮的角度,考察了30年代中前期的“言志性灵”散文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主张,并归结其特征:一是推崇“个人的发现”:二是强调表达的“真”:三是倡扬幽默,以闲适为格调;四是重视“笔调”与“文调”的美.最后指出,“言志性灵”散文思潮是散文的正宗,它标志着现代散文文体的自觉,是一个既传统古典又具有开放性和现代性的散文思潮,应引起足够重视并成为现代散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齐政 《船山学刊》2005,(1):136-140
南岳寺庙散文的产生归结于佛、道的传入南岳和南岳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南岳寺庙散文,就其表现内容和形式来说,主要有赋、游记、序跋、碑记和书院记等五个大类。  相似文献   

15.
郭保林是有成就、有个性的散文家,也是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创作追求的散文家。他的文体自觉表现在对散文理论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更表现在他在创作实践中自觉地探索散文的艺术形式,守成创新,不离其宗。他以自觉的艺术实践丰富了散文范式,为散文艺术发展辟径开路,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郭保林鄙视文坛上的低迷颓败之风,拒绝纠缠鸡毛蒜皮的小悲欢,他要创造具有史诗般品格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散文世界,创造浓墨重彩、瑰丽凝重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散文和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们的载体不同。现代散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发行而得以传播的。本文拟以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副刊《申报·自由谈》为例,引入报纸期刊等传播媒体的研究视角,探讨《申报·自由谈》三十年的变革对现代散文创作和生态的影响,以此来观察散文向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报刊写作,是晚清至五四时期散文最显著而重要的特点。以报刊为媒介载体的散文,其新的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外在地影响着散文的体式、语言和风格。同时,媒体的价值取向又规定或部分规定了散文的主题设置。民族国家想象中的媒体与散文现代性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以报刊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是晚清至"五四"的主流媒体为中国现代性建设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而媒体散文是联结报人志怀、报刊功能和民族国家建构的关键词。《时务报》等媒体,生成了其时以"维新"、"新民"为宗旨的论说体散文。五四新文化时期,散文的主题由"新民"置换成"立人",散文语言由文白合体转化为现代白话,散文体式由论议体的一枝独秀变为杂文与美文的双流并呈。五四时期的许多散文作家,既是现代散文理论又是现代散文创作自觉的主体。理论与创作的有机互动,实现了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散文是我国最具民族传承性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就散文概念的产生、文体的发展,还是就散文的审美特征、散文的创作实践而言,中国散文都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直接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散文传统特质的认识与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对散文民族性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早期东北现代散文研究由于东北现代散文发展的滞后性而呈落后状态,但所遗留下的成果依然值得珍视。在散文批评文本中,已然显露出某种程度的宏观性、综合性特征,内涵着性别意识、群体意识的方法论意义。早期东北现代散文研究在呈现出一定的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众多的遗漏,主要者包括对具有汉奸意识之散文的批判与清理的缺失,关内散文对东北现代散文的影响研究的缺失,以及对关内东北题材散文研究的缺失,这些应是东北现代散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使整体的东北现代散文研究获得充分的文学史、社会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文体的角度 ,对 2 0世纪 90年代的中国散文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和微观的分析。在考察了文体的历史演变后 ,文章从“文类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文体”四个层面对文体进行了新的界说 ,并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 90年代散文文体的变革 :一是“时代文体”的形成及其“破体” ;二是因“主体文体”的解放而带来的散文观念和艺术思维的改变 ;三是自由随意、侧重于感觉化、潜沉的隐喻和反讽的语体取代了过去浅显僵硬的“诗化”语言。最后 ,文章还探讨了文体研究的意义 ,并对散文文体的“自由”和“不自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