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农村中学能够按照国家规定正常开设体育课,但执行体育教学大纲在85%以上的学校比例较小;农村中学体育经费、场地、器材不足;体育教师待遇、职称偏低,思想不稳定,是影响河南省中等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名录的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旅游业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等条件下社会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境遇为切入点,对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保护和利用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观念、经费、人员、机制特别是保护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等方面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树立科学的保护理念、实践青海"生态立省"和"四个跨越"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了对策措施,以期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文化重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2005年以来,重庆按照国家的部署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现实进展来看,还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思路、策略以及具体操作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4.
高州木偶戏是广东古老地方戏剧之一,因"琢木为偶"而得名,又名"鬼仔戏",其源起于福建布袋木偶并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广泛流传于高州的30个镇、街道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州木偶戏是木偶和道情戏的完美结合,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2006年高州木偶戏先后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以高州木偶戏保护与传承为个案,通过对其形成地高州市的田野调查来揭示目前高州木偶戏生存发展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高州木偶戏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6.
吴桥杂技后备人才现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已引起许多学科探讨,笔者认为,对传承载体--人的关注是基础.本文以当今吴桥杂技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在近半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社会学、人口学方法,对其构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吴桥杂技后备人才构成发生了变化,来源地在扩大,人员构成趋于多样化.这就要求在保护杂技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根据新变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创新:重庆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对重庆市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的个案研究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需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作为保护传承及利用主体的三维构架体系。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维护。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缺乏;理论研究薄弱;现代化保护模式欠缺;民众保护意识淡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重庆是具有深厚巴文化底蕴和多民族的聚居地,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创造了大量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语、“啰儿调”、摆手舞、南溪号子、傩戏、梯玛神歌、薅草锣鼓、吊脚楼工艺、悬棺葬、“西兰卡普”织锦工艺等。然而面对这些灿若明星的民族文化,其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迅速行动起来,对其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相似文献   

1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是传统文化由传统方法保护转变为特殊权利方法保护的例证,也为西藏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范式。格萨尔、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西藏实施公约义务的有力实证。但应看到的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和保护措施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属不清的现实,因而,像《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样的地方性立法,不但是传承与发展西藏传统文化的自身需要,也符合创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法律架构的终极诉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发轫早期侯耀等文人即提出了“影戏”这一概念,意图将电影这一新媒介在地化。这种“影戏认知”揭示了早期中国电影人及受众对于电影的理解方式,也即将电影与杂耍、书写、阅读并置于纠缠了现代性与传统的复杂话语网络之中。基于此,对于早期中国观众而言,电影的吸引力不仅来自影像奇观,更超越了画面本身,而与阅读、收藏、书写等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同时,早期电影人也试图凸显电影的社会功能,以此来规训这一新媒介。影戏认知所揭示的正是在20世纪早期中国文人面对现代性焦虑这一问题所给予的想象性解决方案。20世纪对“现代”的追索过程中,电影成为了对现代性进行想象,并进而间接地推动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现代化的有力媒介,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及其电影实践正建构在这样的认知和历史环境之下。左翼电影延续并强化了电影与书写、阅读、叙事的密切联系,同时经由对“看”与“读”的重要性的解读和调整,描绘了左翼人士对于中国何以借由电影触及现代以及对现代性的想象。在这一过程中,借由软硬电影论争和丰富多样的电影实践,中国知识分子在电影领域开辟了一个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为针对于中国的现代、现代性道路之一问题的多元异质性话语留存了空间,进而使得左翼的民族主义思想推广到电影实践,促成了民族电影影响力的扩展。  相似文献   

12.
豫菜文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在中国烹饪文化中,豫菜文化是发祥文化,豫莱文化是和中文化,豫菜文化是大众文化,豫菜文化是素食文化,豫菜文化是医食文化。豫菜文化是农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应该向工业文明背景下的文化转化,从而实现豫菜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的农村技防建设处于先进行列。领导重视、目标明确,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多渠道筹措资金,重视新产品研发推广。所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功经验,对农村技防进一步普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南名人文化资源丰富而厚重,可以满足不同文化价值需求的游客文化旅游的需要。河南在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应增强危机意识,提高竞争能力,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名人文化资源向名人文化旅游经济增长点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抢救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迅速消失,抢救和保护它们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河南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走在了全国的前头。但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元代大都的戏剧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力图从元杂剧以外的其他方面如院本诸戏、演出场所、宫廷演剧、艺人结社、剧本刊刻等进行一些综合探讨 ,从而在整体上了解和认识元代大都戏剧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识别与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奇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河南众多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河南只要充分利用、开发这些资源,就能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识别和比较,找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优势资源,并根据这些优势资源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豫菜文化的历史、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豫菜文化是中国烹饪文化衍生、发展的基石,在中国烹饪文化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回顾了豫菜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论述了其历史影响,并从豫菜文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餐饮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振兴豫菜的相应对策:第一,要得到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第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豫菜;第三,要注重培养豫菜烹饪人才;第四,要大胆借鉴和创新,提倡拿来主义;第五,要大力发展豫菜加工业;第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河南经济获得了又快又好的发展,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万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众多主要经济指标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进一步加强,但同时经济增长的粗放性以及全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也逐渐显现。2006年,河南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抓住机遇,提高经济增长的活力,不断提升竞争力,努力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20.
张平 《河南社会科学》2001,9(5):115-117
文章论述了河南坠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分析了河南坠子的现实境遇,提出了让河南坠子走出困境的四点意见:(一)唱词、唱腔必须有所革新;(二)演出方式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三)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四)传媒应重视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