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曹操为代表的曹氏三父子之乐府诗,是乐府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父子三人的乐府观,因各自经历的不同而各异。曹操的乐府观,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追慕王权而雅好"四品乐",二是力主"依前曲作新歌"。以魏国的"四品乐"替代东汉的"四品乐",为曹丕乐府观的核心之所在。由于"立嫡之争"的失败,远"魏曲"而近"杂曲",则成为曹植乐府观最为本质的内核。  相似文献   

2.
儒家“以乐修身”思想探微——解读《礼记·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记》是先秦儒家乐论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礼乐的教化思想是其核心思想。本文试图从心性论基础、乐教的核心、以及"以乐修身"的特点、目的和境界来探析"以乐修身"的思想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产生的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乐可以治心,使人心灵愉悦,陶冶人的情操,节制人的情欲。借助"以乐传德",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性格和意志,提高人的品行,实现追求"内圣外王"的人格的目的,从而达到"和"的最完美的境界。进一步说,"以乐修身"有助于移风易俗,使社会和谐安宁。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在冲淡闲适的散文中抒写了人生的苦与乐。这种苦是现代人在世俗社会平淡人生中所感受到的痛苦。"苦中作乐"是周作人对待人生之苦的态度。在周作人的散文中苦多是作为底色和背景而存在,在苦味之外,还有乐的存在。一种淡淡的乐,淡淡的喜悦之情,给人以欣喜。  相似文献   

4.
孙娟 《阴山学刊》2011,(5):49-52
周公制礼作乐是先作乐,后制礼作乐。当时还没有形成新的礼乐制度,因此主要是按照三代以来"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传统。作乐在翦商当下,以《大武乐》为代表;制礼在六年之后,大会诸侯时,《诗经》的第一个文本因此形成。诗乐舞三位一体,可以分合,也有的诗乐舞并不匹配,如《大武乐》和《大武诗》。  相似文献   

5.
清初诗人颜光敏金涵颜光敏(1640-1686),字逊甫,又字修来,号乐圃,山东曲阜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曾任《一统志》纂修官,以诗文名重当时,与田雯、宋荦等并称为"十子",与兄光猷、弟光同称"曲阜三颜",著有《乐圃集》、《...  相似文献   

6.
苏状 《兰州学刊》2011,(5):99-104
"闲"是中国古代重要美学范畴。通过文字考证,"闲"范畴历经从指示空间的间隙到时间闲暇、心理自然、价值无用之人文义涵发展;同时通过哲学反思,"闲"具有乐生于无的超越功利、源发于性的本在自然、提升于心的自足自由、表现于气的平静中和之审美精神特质。二者赋予"闲"以独特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7.
刘晓庆 《理论界》2012,(3):133-135
本文阐述了孔子"直"论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而探讨了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和意义。孔子的"直"是以"仁"为前提和保障的,其本义是不曲,引申义包括正义的品质、正直的人格和直率的行为方式。"直"的原则应用在管理中分别表现为:制度方面的"正"、组织方面的"诚"和行为方面的"真"。与以往的理论相比,"直"论思想带来的优势在于:能够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增强组织中的协调性;还能够克服由误解"无为而治"而导致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8.
危机管理是关系食品企业生死存亡的一个重要课题。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目标在于挽回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心,重塑企业品牌形象。因而,危机管理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消费者身上。本文以南京冠生园"陈年月饼馅"事件和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分析国内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中工作重心的偏差及其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远宁 《船山学刊》2012,(1):166-173
"泰"为施化天下的道理;"否"为退守避时之策;"同人"是既清晰辨别又能包容之道;"大有"示人君获得臣民拥戴之理;"谦"是谦损施与均平天下;"豫"则享受豫乐不可太甚;"随"示息动而非萎靡不振;"蛊"旨在振顽懦、增德行;"临"指治民应崇德教,不尚威力。  相似文献   

10.
朱璐 《江淮论坛》2012,(2):105-109,163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系涵盖三个理论面向:一是"民为邦本"思想,二是"民为君本"思想,三是"民为官本"思想。国家、君主、官吏皆以"民"为根本的思想理念,对中国近代政府管理思想中重视"民权"的法制理念、提倡"民约"的民主精神,有一定的理论启示作用;与当代我们所提倡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有契合之处,为我们更好地领会和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府管理理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民族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来自西域地区的音乐 ,源源不断地输入唐代社会 ,对唐朝宫廷音乐、王公士大夫和社会风尚产生深刻影响。它与传统的“雅乐”、“古乐”相融合 ,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上至宫廷音乐、王公士大夫宴乐 ,下到坊市平民的娱乐 ,无不深受胡乐浸染。胡乐与汉乐水乳交融 ,形成独具特色的唐代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2.
乐人是唐乐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其音乐传承方式是唐代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大致有家传、师承、家传兼师承、以及梦授说四种方式。通过对这四种传承方式的考察,可以了解它们在唐代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南北音乐、胡乐与中原音乐、宫廷音乐与地方音乐的交流和融合,还可以更好地认识梦授说这种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淮南子》一书论及天文地理、兵略治术、人文自然等,对《淮南子》各篇中论及音乐的文字进行探究,从而归纳总结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成因和儒道思想相融并争、矛盾统一的特征体现,以及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军伶指服务军营的各类音乐演艺人员,唐宋的军伶是在汉魏以来的军队鼓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时期,受京城上层社会宴饮必备音乐风气的影响,军队中开始聚集各种类别的音乐演艺人员,并设乐营进行管理。和鼓吹用于战争不同,军伶主要是在军队的宴会上进行表演。唐代乐营对军伶管理较为松散,他们不需集中军营,有宴会时才召集他们,平时他们则为生存物资而游走于士人官宦之家。宋代的军伶则完全隶属于军营,只有军营放停才能有自己的时间。军伶一词的出现实际上是宫廷音乐世俗化的表现,也是唐代京城上层音乐娱乐方式向地方下层普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宋代音乐文化和唐以前的音乐文化相比较,其显著特征在于音乐走出宫廷和庙宇,下移至民间,并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宋代皇家贵族对民间音乐艺术的赏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柘枝舞是流行于唐代的西域三大乐舞之一,具有炽热的节奏,艳丽的服饰和动人的舞姿。新颖独特的乐舞激起了唐代诗人心灵的震荡,他们以激昂的诗情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柘枝舞的表演过程、美妙舞姿与富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服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杜文玉 《晋阳学刊》2012,(2):102-109
麟德殿是唐大明宫中最大的建筑群,也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遗址之一。其功能决非通常所说的宫廷娱乐,而是多方面的,如举办宴饮、乐舞、击鞠、外事接待、三教论衡、召见臣僚、君臣唱和等许多方面。就其性质而言,则可划分为政治、宗教、生活三大类,因此其应是一处具有综合功能的建筑物。探讨这一问题对研究唐朝的宫廷生活和政治运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温斌 《阴山学刊》2010,(4):79-84
中国古代戏剧构成繁杂多样,但草原音乐文化对其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戏剧音乐文化、音乐艺术形成的作用更是突出。草原音乐进入中原,渐与中原音乐结合,形成了元杂剧赖以产生的音乐基础———北曲曲乐的漫长历程,充分说明草原音乐文化的介入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形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寅玲 《学术探索》2013,(9):124-128
本文对我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简要阐述,指出了优秀音乐类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性,对国内的此类节目进行梳理,研究以音乐为卖点的电视娱乐节目如何才能成功吸引各类受众,为受众带来真正的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20.
岳东 《阴山学刊》2014,(1):64-68,102
唐代前期,安北、单于都护府有效地管理着铁勒、突厥内附部落,故单于台取名于北方游牧民族牙帐所在,所以迁徙不定。由于铁勒、突厥的杂居、联姻,北陲渐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因而,燕然、单于、瀚海都护府的并置就改为由瀚海、云中二都护府分治大漠南北了。北魏以来,人们已混淆了云中、盛乐的名称,到了唐代,这一混淆更甚,于是误将单于大都护府治所比附于云中故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