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编纂与近代西方法学词语的引进及发展互为促进,二者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考证“宪法”一词的翻译史与概念史,有助于揭示近代法律词语的生成与演化规律.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作为近代法律语言的记录者,可真实客观地反映西方法律词语传入中国时的最初汉语形态,是研究近代法律词语形成、翻译与传播的理想脚本.  相似文献   

2.
“在商言商”与近代中国商人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英 《江苏社会科学》2000,38(5):126-133
“在商言商”是传统社会商人当中流行的口头语,至今仍不时看到人们使用这一词语。而追寻其源头,至少必须上溯至20世纪初的清末。本文着重探讨“在商言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在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 豫南方言保留了大量近代汉语词语, 并列举出20 余条豫南方言词语,与近代汉语进行比较,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对于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研究,人们在谈论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原因时,往往多涉及相关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形势,很少分析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心理,这也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研究不能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对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作些探讨,以求有助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急躁心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出于富国强兵的良好愿望,而产生了强烈的超越意识。超越就是超过西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并未用“超越”这个词,但类似的词语如“制夷”、“驭夷”、“驾乎其上”、“制胜”、“并立”、“争…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有着时代色彩。词语的时代色彩以其理性意义作为基础。决定一个词语是否具有某种时代色彩,除了同其理性意义发生关联外,还与词语的使用状况密不可分。词语的时代色彩从不同角度可以举例性地分为远古、近古、近代、“文革”、当代等类别,还可以分成对象依赖型和对象非依赖型两种。使用时代色彩词语须注意合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还要注意时代色彩不同的词语不能相互替换。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革命词语有一个从俄式革命话语到毛泽东革命话语的演化过程。后者在延安时期通过对一系列词语重下定义,面对底层群众和精英分子,构建了一套整体性的、具有巨大覆盖面的革命话语系统,从而占据了近代中国的道德制高点。中国的革命词语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今天时代环境变化了,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每天都在改变着中国和世界,面对前人留下的思想和文化遗产,需要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旧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词语”是现代汉语中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词语,与古代汉语中已不为今天现代汉语所采用的“历史词语”有别。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旧词语”产生的上线。“旧词语”的产生,自有其历史变迁与文化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用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两个标志性词语——“方法”与“真理,”尝试解读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方法引借”是近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必然选择,它作为研究工具,一方面奠定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现代基础,一方面导致了“中国哲学”研究的“真理缺失”。把握“方法”与“真理”的内在玄机,是解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关键,是当今学者建构“中国哲学”亟须解决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传教士的介绍和西学书籍的进入,以及20世纪初西方政治学说借道日本的大规模和系统进入,加以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吸取新知的内在驱动力,都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习惯,“政治”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合成词,成为涵盖以往“政”、“治”词族的具有包容性的词语.“政治”作为一门知识、一门学科,也被中国人所接受,并逐步形成那个时代的“政治”知识体系.这一进程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变革,而且进一步引导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的演说意识受益于福泽谕吉倡导的“著书立说”主张影响,与英文Speech语义翻译有直接关系.此种演说意识的形成,首先不是词语的引进,而是词义的辨析.演说意识的嬗变对中国近代白话文学倾向和报章“新文体”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晚清域外游记出现诸多对西方现代事物的“命名”,从“无名”的谜面式描述,到“有名”的词语指称,从颇具模糊性、想象性的自造词命名到客观精确的词语命名,命名活动既是一种词语运动,意味着明确指向现代事物的、多音节的现代汉语词汇纷纷登场,也是一种精神衍变,表征了命名者精神结构,以及社会总体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从汉末到宋代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转变的时期.近几年,为了改变这一时期词汇研究相对薄弱的状况,专家学者们在考释疑难词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是“字面生涩而义晦”的词,还是“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都已基本上得到解决.笔者近年来在研读这一时期的文献时,遇到过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曾随手写出札记.兹选录十条于后,希望能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以及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带有“阴”、“阳”字样的地名以及“阳春”、“三阳开泰”、“青春”、“金秋”等词语为例子.说明词语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词语教学应当成为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马敏一、“西力东渐”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动、大转型的社会,这种变动和转型不是起因于一种“内发的力量”,而是源于“外发的压力”,即西方的冲击,这一由邓嗣禹和费正清在50年代所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余平  熊奕 《云梦学刊》2004,25(2):110-112
将部分汉、英词语同置于英、汉两种异质文化中予以对照分析,并对词语在其异质文化中的“名”与“实”的趋同和趋异及其理椐进行一些探讨,可以发现:词语在异质文化中的“同”中有“异”是造成语际转换中词语文化意象的错位和空缺的主要原因;而词语的“异”中存“同”的现象可为语际转换中的文化意象的相互理解,提供互文性。  相似文献   

16.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到近代,无论是从其历史走向上还是从其形态和内容上来看,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结果是导致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学亦非西学的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梁启超语)的,充满着新的认知形式、新的价值观念的近代“新学”的逐步形成。毫无疑问,在传统中国“旧学”走向“新学”的过程中,西学的浸润渗透至关重要,但是,作为民族特性极强的近代“新学”,毕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近代形态。因而,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那就是“经世致用”。道咸之际,在“…  相似文献   

17.
2009-2011年间,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方面,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继续探讨了近代中国教育、女性、宗教、法律与习俗、社会阶层与群体、社会生活与社会转型等传统领域;另一方面,关注了文化传播、词语分析、历史记忆与民间信仰等以前较少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拓展研究领域的同时,探索了“身份建构”等新的解释模式.这些研究展示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作为“交叉视角”及新史学范式的问题意识与研究特色,但仍存在着研究论题的“碎片化”、解释理论薄弱等缺陷.未来的该领域研究应重视在理论与方法上借鉴其他学科,增加新的问题意识,建构本土化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8.
苏杰 《兰州学刊》2010,(3):180-182
经典白话小说《歧路灯》在语言方面的一大特点是使用了不少典雅蕴藉的文言词语。这也是校理《歧路灯》的一个难点。通行的栾星校注本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加以校核,考证“有余师”、“饱卿老拳”、“治县谱”、“寒唆”、“速化”等10个文言词语,对栾校本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9.
近代语词训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李之亮(郑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关于近代词语训诂的范围,目前学界大致限定于唐代变文至晚清小说。从时间上看,已经一千余年,从基本文献资料来看,除唐代变文及宋元明清小说之外,还包括语录、杂剧、散曲、南戏、弹词、宝卷等诸类。由于上古...  相似文献   

20.
<正> “×么(摩)”类词语,指的是唐五代以后由某词“×”与居其后的“么”(“麽”,包括其异形“没”、“摩”、“磨”等)组成的一类词语.这类词语的内部结构并不是一致的,这样称谓是为了讨论或叙述上的方便.现在,我们尝试对这类词语内部或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因为这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认识这类词语的语义及结构性质,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对有关词语历史演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