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芸斋小说》是晚年转向散文创作的孙犁向读者奉献的惟一一本小说集。作家怀着 仁慈的警世之心,把他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和对人世百态的领悟从容地概括熔铸在一个新的形象系列之中,充分显示了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力量。同时,《芸斋小说》的语言也相应地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随着时间的陶冶,人们必将深刻地认识到,《芸斋小说》是孙犁思想和艺术的深湛结晶,堪称一代文学大师的垂范之作。  相似文献   

2.
孙犁小说由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3.
从“芸斋”了望“白洋淀”──论孙犁小说风格的演变赵福生人们提起孙犁,眼前就会浮现诗情画意的“荷花淀”,它是那么清新、纯洁、亲切,使你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然而,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看到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芸斋小说”(五十年代的《铁木前传》、《风云初...  相似文献   

4.
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决定了其小说具有众声喧哗的复调特征.<光荣>与<铁木前传>就是突出的例子.<光荣>中的秀梅和小五思想不同,性格迥异,构成二声部合唱.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乔伊斯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能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乔伊斯最具代表意义的小说<尤利西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芬尼根们的苏醒>,体现了四个语言方面的特色:反映意识活动的跳跃性语言、适合人物性格的个性化语言、表现意识混乱的晦涩性语言和直接内心独白的表现性语言.乔伊斯在艺术技巧探索上的杰出贡献,对20世纪的小说创作起到过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犁珍爱他的“抗日小说”,晚年虽有劫后彻悟之《芸斋小说》,但心理依皈仍在“抗日小说”所记录的“真善美的极致”。孙犁“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普通的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第三,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所固有的残酷。分析孙犁抗日小说之“三不主义”的成因及意义,可以窥见孙犁“抗日小说”的特点,也可以清理出上个世纪40年代兴盛起来的革命文学之浪漫主义传统的精髓,并据此进一步描写出40年代以迄今天大陆文学以“柔顺之德”为核心的特殊道德谱系。  相似文献   

7.
孙犁是解放区重要作家,时代生活赐予他的浪漫激情、故乡所给予他的美好气息、他自身细致敏感的性格特点,构成了孙犁解放区时期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文章从景物描写、人情记述以及诗化语言三方面探寻孙犁小说中对苦难消解的多元方式.  相似文献   

8.
孙犁小说中隐含着"聚-散结构"。其抗日小说是民族突围,核心是"聚",叙事模式是"拟家结构";土改小说是政治突围,核心是斗争,叙事模式是"聚-散结构";芸斋小说是个体救赎,核心是"散",叙事模式是碎片式结构。由聚到散,是孙犁小说呈现出来的总体叙事模式,并在土改小说中得到最生动具体的演示和说明。土改时期,人们以各种方式聚在一起,但聚的目的是"分":"阶级划分""平分浮财""斗地主分田地"。在聚散结构里,各种力量胶着、斗争,社会系统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9.
孙犁前期小说代表了解放区文学的艺术高度.其风格朴雅隽永部分源于孙犁女性书写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学完美女性形象的借鉴;对水与女性相融的民族文学模式的继承;红色意象与山地女娃相融的文学模式的开创;对<离骚>香草美人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犁的小说因诗情的弥漫被尊崇为"诗意化小说",同时,又在结构、情节及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两者的特征既具有共通性,又有意境、程式上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达到了相互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型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与大多数现代作者不同,他创作历史小说的动机在意识层面是为了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蹊径,在无意识层面则是其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创伤性情感体验与本能欲望的升华,正是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的共同作用,激发并支持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型历史小说的创作行为,这也正是其作品在当时历史小说创作中自成一家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2.
格雷厄姆·格林是20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的基本特色表现为惊险的小说情节同严肃的道德主题的完美结合和独特的电影技巧的运用。格林把电影化技巧不着斧痕地化用进短篇小说《过桥》中,使他的文字组合带有浓郁的视像性和表现力,使他的小说的艺术层次与思想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采用了"场景转移"叙事方法与"集体见证"的叙事视角,以"我们"为叙事者讲述整个故事,创造了完美审美距离和史诗般的故事情节,凸显了福克纳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小说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故事意识和小说理念从创作初期就交织纠缠在一起,并在他以后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悖论关系。作为一个"文体家"的定位正体现在沈从文的故事模式及其与小说理念的悖论式的内景中。20世纪30年代成熟期的沈从文往往在小说中自觉而且刻意地营造一种讲故事的语境。对故事语境的自觉,同时体现的是自觉的小说意识。沈从文的创作因此既表现出由故事形态向现代小说模式演化的渐进历程,又表现出对叙事意义的艰难探寻,最终以其对"叙事"的自觉超越了"故事"与"小说"的二分,呈现出某种本体性。审视30到4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一个乡下人是怎样从乡土闯到都市,逐渐在大学体制中变成一个孤独的都市现代人,最后作为一个曾经的"讲故事的人"走向"死亡"的象征性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方玉润是清代著名诗经学家,其《诗经原始》一书对后世诗经研究影响极大,但学界对其生平思想及著述情况的系统研究一直付之阙如。详细考辨方氏生平著述,对廓清其生平及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历代李益生平和诗文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其得失成败给予简要分析说明,特别对影响李益研究正确方向的一些失误和疏漏,做了必要辨正,可以,使人们对这位著名诗人的诗事及研究状况有正确的整体认识和把握,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爱伦·坡是公认的世界侦探小说鼻祖。本文探讨了坡创作侦探小说的历程 ,所设计的侦探小说的套路 ,所塑造的侦探英雄杜邦形象以及它们对后世侦探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缮写员巴特比--华尔街的一个故事>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赫曼·麦尔维尔发表的一篇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它反映了社会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冲突并以非理性的失败而告终.该作品对理性与非理性这对二元对立所包含的循规蹈矩和我行我素的对立的理解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产生的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非理性的矛盾心理解构了作品原有的思想主题,表现了作者在更大程度上对非理性的同情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的机智人物向远耀及其故事在清江流域流传十分广泛。向远耀故事并非具有单一的审美倾向性,而是拥有双重风貌和叙事艺术的多样性。在田野考察基础上提出了讲述入围绕故事母题和核心情节建构机智人物故事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