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洪琼 《社会科学家》2003,(4):128-131
“游”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独特范畴。孔子讲“游于艺”、“成于乐”,而庄子所言说的则是“逍遥游”。视域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的差异。孔子所言说的“游”是与其仁学相关联的,思考的是“游于艺”。而在庄子那里,思想的主题是自然的自然性,区别于孔子人伦的自然。庄子是游于道或是游于自然。此外,从“游”的方式、对于技的态度以及从达到“游”的超越途径等来看,二者的“游”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然,庄子与孔子的“游”又是互补的。其互补性对于形成整个中国传统的“游”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庄子》一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寓言形象,仅在庄子亲撰的“内七篇”就出现10次之多。而历来对寓言孔子的理解,大都属于曲解和误解。本文以“内七篇”十寓言中的孔子形象,与历史记载的孔子相关言行作比较,说明庄子重塑的寓言孔子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庄子一方面批判孔子的悖道,对其息黥补劓,一方面又挟发了孔子未必自知的真德,故寓言孔子形象具有成长性:从开始的“悖道大知”到最后的“顺道真人”,庄子充分肯定孔子的天赋真德,意在充分肯定永恒天道遍在于世间万物。  相似文献   

3.
高庆荣 《船山学刊》2008,(3):139-141
以“内圣外王”为主要特色之孔子思想,是以“为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最终却落足于“为我”的个人修养。以“为我”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的庄子思想却走上了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孔子与庄子在“为我”上有一交汇。但这一交汇却构筑了其思想更加激烈对抗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与道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多次说过:“我特别喜欢《庄子》”,“起初是喜欢他那汪洋恣肆的文章,后来也渐渐为他那形而上的思想所陶醉”……确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孔子儒家之外,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就要数庄子道家了。  相似文献   

5.
略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是出现最多的人物之一,而《庄子》又是先秦古籍中叙述孔子言行最多的典籍,(仅次于专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的《论语》)因此,对《庄子》书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而叙说的故事和言论,作一番分析探索,不论对于研究孔子、庄子,或研究儒道思想的斗争与交融,均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庄子>一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寓言形象,仅在庄子亲撰的"内七篇"就出现10次之多.而历来对寓言孔子的理解,大都属于曲解和误解.本文以"内七篇"十寓言中的孔子形象,与历史记载的孔子相关言行作比较,说明庄子重塑的寓言孔子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庄子一方面批判孔子的悖道,对其息黥补劓,一方面又抉发了孔子未必白知的真德,故寓言孔子形象具有成长性:从开始的"悖道大知"到最后的"顺道真人",庄子充分肯定孔子的天赋真德,意在充分肯定永恒天道遍在于世间万物.  相似文献   

7.
《庄子》哲学的诗性光辉,突出体现在《庄子》“寓言”、“重言”、“卮言”的诗化表达方式上,“三言”当是走进《庄子》思想世界的钥匙.“三言”的诗化表达使得《庄子》深不可测的哲学意蕴得到了象征的显现,特别是“卮言”应当是庄子有别于先秦诸子的极为独特的语言密码,从中我们也能够透视出庄子独有的以“天地精神”审视一切的情怀.“寓言”和“重言”大都是带有一定主观意识的言论.“卮言”则是天地之言,无任何主观意识的语言,犹如代天地立言,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和成见.  相似文献   

8.
外杂篇共17篇41次提到孔子,本文在疏理归类基础上,论列其精微或要义,辨析具争议的章节,寻绎外杂篇作者描写孔子的意图与方法,并与内篇略做比较。本文主要观点:《庄子》内篇体系完整、思想精纯,外杂篇作者不一、思想驳杂,既有准确领会内篇的仿拟与阐发,又有误解内篇的偏离与背离.但对孔子的态度基本一致:斥悖道之实际孔子,褒顺道之真际孔子,即《齐物论》“然于然,不然于不然”,“孔子改宗”遂为内外杂篇塑造孔子形象的常见模式。  相似文献   

9.
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庄子》内七篇中 ,《逍遥游》是极为重要的一篇。但前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玄学“各适其性”之思想解释 ;二是用佛、老的“空无”思想理解 ;其三是用儒家思想解释 ,认为体现了“自在快适”的人生境界。这些解释表现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以及与庄子本意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 ,一是由庄子独特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和在庄子思想中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造成的 ;二是因为解释主体所处时代及主体因素的不同 ,导致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理解的差异。所以 ,比较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理解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思想的发展及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是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所作阐释的要点在于:中国艺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只有庄子的艺术精神才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庄子的艺术精神导出了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在画论及绘画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促使中国古代绘画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  相似文献   

11.
赵纪彬 《晋阳学刊》2013,(6):136-137
《庄子渔父》篇中的渔父非为范蠡,他只是庄子所虚构的一个人物符号,是庄子达意的一个工具.首先,孔子与范蠡所活动的区域相距甚远;他们所从事活动地毫不相干.其次,渔父与范蠡的形象迥异,思想亦不相同.庄子之所以虚构“渔父”的形象,乃由道家钟情于水的情怀及庄氏家族流亡的背景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严春友 《河北学刊》2005,25(3):20-26
以某种“主义”或“论”来给庄子思想定性的做法是很不恰当的。这种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来套中国哲学的做法, 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造成了概念和思想的混乱。庄子的思想是不能用任何一种“主义”来概括的。因为没有一个思想家的思想纯而又纯,只是一种“主义”。思想是复杂的,而这种给思想定性的做法把思想简单化了。同时,这也是一种僵化的、机械的研究方法;一旦定性,被研究的思想就被框定在一个僵硬的模式中,必然会失去原有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庄子的接受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典籍的接受。不同的是,孔子的接受思想强调从典籍中挖掘和引申社会和道德内涵,而庄子的接受思想则注重体味与妙悟。文章从期待视野、接受心境、接受方法三个方面对比二者的异同,探讨了这两种接受思想对中国文化接受、语言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齐物”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庄子通过“齐物”这一思想路径,使万物呈现出和谐的整体意蕴,而庄子的“齐物”的关键就在于其以心体物的思想方法。通过对这一思想方法的梳理,揭示了对于世界整体的认识方式,并印证了庄子哲学在内心修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曾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之一。对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庄子的“大美”与“道”的交融统一《庄子》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它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庄子的哲学又是美学,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离,两者交融统一。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这是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了解庄子“道”的学说是了解他的美学的关键所在。庄子对于“道”…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庄子·内篇》中重要的人物角色。庄子笔下的孔子形象显然有一个按照他预先设定的逻辑逐渐达到理想状态的过程:先是一个顽固不化积极入世的典型儒家代表人物;而后逐渐认识到自己执迷不悟及人身性命在乱世中的危险境地,开始从顽固不化到虚心向庄子所描写的道家得道高人求教和学习;最后则把孔子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道家的宗师和代言人,并且开始教育儒家的门人和弟子,最终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庄子是不是想通过笔下孔子的形象达到儒道的互补与融合?这也许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庄子的思想世界开启了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死观是孔子和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问题,厘清孔、庄二人在生死观问题上的差异与融通,对于整体把握孔子和庄子思想具有关键意义。从表面上看,孔、庄二人的生死观截然对立,但二者又有其融通之处。从对生命的重视程度看,二者相互发明;从养生的角度看,二者相互补充;从对死亡的态度上看,二者同归于“道”;从探讨生命的意义上看,二者追求永恒。孔、庄生死观的实质都是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对生命永恒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18.
《庄子渔父》篇中的渔父并非范蠡,首先,孔子与范蠡所活动的区域相距甚远;他们所从事活动毫不相干,这就导致他们不存在交往的可能.其次,渔父与范蠡的形象迥异、思想毫不相同.渔父只是庄子虚构的一个人物符号,是他达意的一个工具.庄子之所以虚构“渔父”的形象,由道家爱水乐水、钟情于水的情怀及庄氏家族流亡所致.  相似文献   

19.
谭晓明 《天府新论》2007,(Z1):218-220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庄子所有美学思想都是建立在“逍遥游”之上的。“逍遥游”一词在庄子笔下,得到质的飞跃,赋予其全新的涵义,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极大的影响了以后的哲学、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孙边达 《兰州学刊》1998,(1):56-58,44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精华之根基。任何一位务实的思想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向民本思想靠拢。事实上,孔子、孟子都是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对“苛政猛于虎”的抨击,孟子王道理想和井田制之设想,其实已具备民本思想之雏形。中国封建制社会中有更多的自耕农及佃农,构成了封建生产力之主体,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一点连古人都看得很清楚,所谓“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