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原甲骨文     
在五倍显微镜下,针尖似的字迹变得有米粒大。在一平方厘米的卜甲上,次序井然地契刻了三十一个字。“奇迹!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这种赞叹声发自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五届年会的一百多位学者之中,他们为考释周代甲骨文,于今年八月三十日来到周原。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岐山、扶风两县之间,东西、南北各宽约七、五公里,乃周都岐邑故地。即周王朝的发祥地。一九七七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整理出甲骨一万七千一百二十多片,带字卜甲三百多片,计六百多字。三十一字是其中契刻文字最多的一片十甲。显然,这是继殷墟商代甲骨之后,古文字史和商周史考古发掘上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2.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自1928年至1937年,进行了十五次殷墟发掘,共掘得甲骨近二万五千片。这一阶段的发掘报告,近年来,石璋如先生在台湾重新予以整理,撰写《殷虚小屯发掘报告——甲骨坑位——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3年在安阳小屯南地发掘出殷代甲骨七千多片,1977年在陕西周原地区发现一万七千余片周初甲  相似文献   

3.
周原出土的甲骨绝大多数是属周人的,这在学术界已无大分歧,有争议的主要是歧山凤雏村宫殿基址H11所出的几片,即编号为H11:1,H11:82,H11:84.H11:112等。这四片上有在商王帝乙的宗庙中举行对商先祖祭祖和“册周方伯”等内容,是探索商周关系的重要资料。所谓“族属”问题,指的就是这几片甲骨而言。  相似文献   

4.
续论西周甲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周甲骨自五十年代以来陆续有所发现,但早期的发现都是零星的,直到近年陕西周原的甲骨出土,才有可能对西周甲骨作系统的考察。一九八○年作者访问周原,蒙当地考古界惠助,观察释读了岐山凤雏和扶风齐家所出甲骨。次年,以周原材料为主,写了小文《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以下简称《几点研究》),对西周甲骨的卜法文例试加讨论,并以之与殷墟甲骨相对比。这篇小文是探索性的,加之那时凤雏的甲骨大部尚未公布,我们的论述自然不能全面。近来风雏材料已有两套摹本问世。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本篇是《几点研究》的续篇和补正,有些以前已谈清楚的问题,这里不再重复,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5.
1977年至1979年,周原先后出土带字甲骨二百九十余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是继殷墟甲骨文以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和论著,对这批甲骨文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诸如族属、分期、释读等等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亲自发掘这批资料的徐锡台先生用了近十年时间,潜心研究,著成《周原甲骨文综述》一书(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综述》),在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周原甲骨刻辞行款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原出土甲骨刻辞虽然字数不多,但辞例、行款却较为复杂。有学者分析了它们的字型与孔型,有学者研究了它们的文法,也有学者从辞例、命令副词开首的句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如此等等。从不同方面对周原出土甲骨刻辞进行分析,对判定它们的用途和族属是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王玉哲先生是著名的先秦史专家,他对甲骨学的研究成果也受人瞩目.在他的先秦史研究中,尤其是在对商代社会历史的研究中,非常注重利用甲骨文字材料,对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代社会历史诸如方国地理和古代民族、商王名号、王室世系和王位继承制度、奴隶和"众"等社会群体的身份以及商代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探索.对涉及到的甲骨学问题,诸如文字的考证、卜辞的释读、甲骨的分类、周原甲骨的族属和性质等问题,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家之言,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先秦史 周与商是不是臣属关系 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周与商是臣属关系,西周的奠基者姬昌(周文王)是商纣王之臣,他受商之封为西伯(西方诸侯的首领),又称伯昌。周与商王朝之间的隶属关系,在1976年陕西周原出土的一万多片周初甲骨中得到了反映。1号卜骨记述了周文王曾在纣父帝乙的宗庙祭祀祖成唐的事情。84号卜骨提到的“(册口)周方伯”,就是指周文王被封之事。周文王任西伯期间,由于礼贤下士,为崇侯虎所谮,被商纣王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因重赂得免。周文王在任五十年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南国。为周武王灭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977年和1979年。陕西周原发现周初的有字甲骨292片。其中H11∶4记有如下十字:“其微楚□厥(杳火)师氏舟(杳火)。”“舟”字,陈全方释作“受”(见《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甲骨文概论》,《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沈长云以为陈全方所释“不通”,“舟”字当读作“守”。  相似文献   

10.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古埃及的罗赛塔石的发现相媲美,它开启了中国早期历史研究的进程。建国前的甲骨学研究,主要有甲骨文字的认定、时代及出土地点的判定、殷墟科学发掘、藏品的著录、文字的考释、分期的研究等。建国后的60年,甲骨学的主要成果有殷墟发掘的恢复、甲骨资料的集中公布、甲骨分期的深入研究等。甲骨学的研究要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作基础,应进一步研究甲骨的卜法,还要注意殷墟以外出土的商周甲骨,同时还要在甲骨学的基本工作上即考释文字方面多加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文王受命说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原甲骨被发现后,史学界对商周关系给予了新的关注。但在商周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文王受命”说,其真相却至今未获澄清。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新的探索,以求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2.
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墓葬M13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甲骨文出土最西边的一个地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对这片甲骨卜辞进行了初步的考释,甲骨的时代属于西周早期,与周公庙甲骨属于同一个系统,大意主要占卜的是一个贵族率领30人奔走于一些地方,问有没有灾祸?  相似文献   

13.
评《金文形义通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非常悠久,可惜起初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简帛之类易腐朽的物质,所以目前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简帛文书,时代最早的只是东周后期的.时代更早的毛笔写的文字,偶而也在商代的陶器、玉器、石器和卜用甲骨上遇到,最近在郑州小双桥遗址发现的用毛笔写在陶器上的文字,年代显然早于殷墟的甲骨刻辞.但是,考古上已发现的商代的毛笔书写的文字,不是单个的字,就是简短的残辞.在西周晚期的虢国贵族大墓中虽已发现了一些用毛笔写在玉简上的遗策,至今尚未发表.而在侯马、温县等地发现的毛笔写在玉石片上的盟书,年代已和楚墓中发现的毛笔写的简策和帛书相近了.  相似文献   

14.
序《殷墟花东H3卜辞主人“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宇信 《殷都学刊》2008,29(3):152-154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有重大甲骨发现,这就是编号H3的一个甲骨窖藏坑,集中出土了甲骨1583版,其中有刻辞的689版,而且大版和较完整的卜甲不在少数。如此之多的甲骨集中出土,是继1936年YH127坑和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发现以来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而花园庄东地H3所出卜辞,是目前发现内容最重要、数量最大的“非王卜辞”。特别是此坑甲骨材料单纯、完整,  相似文献   

15.
殷墟甲骨文,是研究殷代社会的绝好材料。刻写着文字的龟甲兽骨,有的早在殷代就已断裂,有的经过三千多年地下的埋藏腐蚀,已成碎片残骨,有的在出土后遭人为的原因而断缺。把断片尽可能缀合复原,成为甲骨材料学的工作之一。 缀合而得甲骨刻辞,史料价值是相当高的。如王国维1917年首开甲骨缀合之端,把两片卜骨合到一起,得到了上甲至  相似文献   

16.
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小屯南地发现了卜骨、卜甲7150片:其中卜骨7040片(内有刻辞的4761片),卜甲110片(内有刻辞的60余片),是建国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批。这批甲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内容丰富,包括祭祀、天象、田猎、旬夕、农业、征伐、王事等,为商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更为重要的是,这批甲骨有可靠的出土地层依据,并常与陶器共存,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研究极有价值。正因为如此,小屯南地甲骨引起中、外学者的瞩目,亟盼早日公布,以推动甲骨学和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尹弘兵 《人文杂志》2008,(2):159-163
周昭王南征,其对象是楚或荆.文献中楚有四义,在人文地理的含义上,楚有二义,一指芈姓楚国,二指南方楚蛮.楚蛮的历史要早于楚国,西周之时,楚国与楚蛮并存,楚国小而楚蛮大.昭王南征之楚,不可能是楚国,亦非是殷商遗民或荆国,只能是楚蛮.<令簋>和周原甲骨中的楚伯,亦当为楚蛮之首领,不可释为楚国.  相似文献   

18.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释文》求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航福 《中州学刊》2006,(2):251-254
1991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殷墟花园庄东一百米处发掘了一个甲骨坑,编号为花东H3。该坑中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仅有字甲骨就有689片。2003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该坑甲骨的整理成果、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以下简称《花东》),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花东》著录材料之珍贵以及著录体例之完备是学界有目共睹的。尽管该书在编纂方面有着很多优点,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不足与错误之处。譬如,前言第20页倒数第9行“H3卜辞的前辞包括以下17种形式”中“17”为“16”之误;第22页…  相似文献   

19.
一、序 上一个世纪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899年的一天,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件意义非同寻常之事:一位古董商人从河南安阳携带一包“龙骨”来到北京王懿荣家中,让其观看。王懿荣“细为考订,始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乃畀以重金,嘱令悉数购归。”这便是让世人震惊的甲骨文的发现。此后第二年,王懿荣开始收购甲骨。刘鹗在《铁云藏龟·自序》中说:“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价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在此之前,殷墟甲骨多是被村民当作“龙骨”卖给了中药店。而在此之后,则是当作宝物卖给了古董商人或直接卖给学者,挽救了甲骨的厄运,保存了这一重要历史文物,为甲骨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如今甲骨学不仅是中国的学问,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从1899年至今,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快一百年了。如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线,到本世纪末,正好前后各五十年。本文则以这两个时间跨度而分别叙述之。 二、解放前,甲骨文研究之概况  相似文献   

20.
1958年,报载我国江苏省扬州地区泰州博物馆在泰州凤凰墩泰州公园修路时,发现了甲骨文字一片。在安阳殷墟以外地区象江苏省的泰州,发现了甲骨文字,这一消息十分惊人。我马上写信给南京博物院,托亡友尹子文(焕章)同志代为了解。子文同志替我向泰州博物馆要了一张摹本,但摹写的字迹不大清晰,我又给子文同志写信,托他再向泰州博物馆索要一张拓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