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分析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结果表明:(1)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等三方面.民族认同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性别、学习汉语的时间、所在学校的位置和母亲的学历对民族认同影响显著.(2)公民角色、学生角色和民族认知、民族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语言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宗教认同和习俗认同四个方面对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做了调查,发现他们对汉语的认同程度比较低;本民族身份认同感有所增强,国家认同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趋势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时期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语言认同现象为例,分析了民族聚居区内少数民族对汉语的情感、认识评价、语用行为倾向等,研究了制约和影响汉语认同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因素,进而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内的汉语认同和语言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察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认同的现状,并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文化认同的深层因素,提出了今后培育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重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双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其经验和教训。提出在新疆进行双语教育时应当借鉴哈萨克斯坦双语教育的经验教训。在新疆推行双语的教育,既要学习本民族语言,又要学习通用语言汉语,形成公民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湖南维吾尔族是明代从西域迁往湖南的军事移民。本文论述了湖南维吾尔族的历史源流:迁徙的过程、定居湖南时的人口数量、姓氏的来源以及民族认同的变迁,揭示了“维吾尔族不一定姓翦,但姓翦的一定是维吾尔族”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藏新疆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中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维吾尔族、藏族等青少年人才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其汉语国语的熟练掌握和自由运用的能力,在他们懂事时学好民族母语,上小学时全力学好汉语国语,初中毕业后加强英语的学习。当地汉族干部、知识分子学习少数民族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词汇是语言的信息载体,是语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57名不同汉语程度维吾尔族预科学生汉语词汇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其异同,对预科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运用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花帽,维吾尔语“朵帕”(doppa)。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维吾尔族男女老少均喜欢佩戴这种巧制细作,图案精美的帽子。这些琳琅满目、多彩耀眼、富有民族情调的花帽,“对于别的民族,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本民族,它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①独树一帜,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的花帽,是维吾尔族在文化崇尚,经济模式,个性特征,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外在集合体,它早已同维吾尔族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本民族鲜明的形象标志。一、从花帽款型着维吾尔族对美的创造得天独厚的新疆,地域广袤,千差万…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对和田所辖七县一市的调研资料,通过对和田维吾尔族与汉族在居住格局、语言学习、民族交往、族际通婚、民族意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与汉族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买卖契约为例,将古代西域各种民族文字的契约,如粟特文、于阗文、回鹘文等契约文书,与汉文契约作出比较,发现在契约的程式、内容甚至用语上,都具有一致性。这是西域各族在与汉族人民长期经济文化交往中,对汉文契约模式的认同,从而适应、仿效的结果,也是西域各族对中原传统契约文化的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族歌舞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举世闻名。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运用于歌舞剧表演则是对我国西部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的一个巨大创新,而将台词、剧情、感情与民族歌舞进行完美结合亦是时代要求。在此。探讨新疆民族文化艺术对维吾尔族歌舞剧的启蒙作用,歌舞剧三者中歌、舞、剧三者的认识以及歌舞剧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维吾尔歌舞剧的表演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贵和精神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观念。这种精神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和合关系。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正是在这种融合的氛围中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政治认同的构成具有复杂性,其基础是关系认同。在这种认同中,既保证了权威的存在,也保证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整合。中国的贵和精神奠定了人际关系的网络基础和认同基础,但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却面临着功能论和现代法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刘建丽 《西域研究》2007,492(3):13-20
两宋时期,在西北地区活动的吐蕃、回鹘、契丹等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西凉府吐蕃六谷联盟是"蕃汉联盟"。世袭首领与册封官职并存;唃厮啰政权是以部落为政权的基层组织,"国主"与"议事厅"是其政治特色;高昌回鹘采用王制;甘州回鹘实行部落领主制,官号沿用突厥语名号,但兼采汉制;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是双王制与封地制;西辽继续实行"两部制",制定了禁止分封土地、中央控制军队、减轻赋税、实行羁縻等基本政策。这些民族政权机构、政治制度及其政策等,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是当代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其作品主要展现了身处西方社会的华裔女性的困境和抗争,以及她们的心路历程。本文以其代表作《接骨师之女》为例,从女性话语和种族意识的角度去解读其作品,探讨其中的主要人物是如何在双重边缘性境地中认识和找回自己的身份并重塑自身的主体地位的。  相似文献   

16.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7,2(4):95-103
本文从中国近代史学对民族史的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对近代史的研究两方面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认为近代史和民族史学科界线分明,较少交叉与对话,同时影响了两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民族史视角"观点,主张从我国多民族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梁启超开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其目的是想激活中国人的自觉意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但客观上却在民族概念、民族源流、民族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提出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把民族史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核心,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8.
谷禾 《学术探索》2007,(6):34-37
国家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联,国家制度结构下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直接影响着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国家通过开展民族工作和实施民族政策,建立公民"民族成份"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从制度上建构并确立了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华女作家谭恩美的英文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的女儿>,以其"讲古"式的叙事策略,改写了美国华裔女性长期以来的失语与沉默状态,反映了华裔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确立.作品运用"集体的"、"个人的"叙述模式,从多方位交互赋权,多角度折射出华人们鲜为人知的辛酸历史以及动人复杂的母女关系,潜移默化为传授人生经验、传播古老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谭的小说在美国主流文化市场占有重要一席并获得文学界不断关注,表明了作品中彰显的华裔女性叙事新体式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将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也对海外华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随着华人活动的全球化,带动华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海外华文教育随之而发生演变。全球化时代必将带来华人的文化整合,华人必须在参与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与各自国家的发展寻求平衡;同时保持民族性,使自身文化的特质进一步明确与突显。全球化也必将带来华文教育的整合。全球化将把海外华文教育带人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