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唐宋诗之争的角度,重新审视"诗界革命".基于开创诗界新纪元之目的,诗界革命派反对分唐界宋和诗坛的泥古之风,主张继承一切优秀的诗学遗产,包括诗学史上两种诗学典范--唐诗和宋诗,泯灭唐宋诗之争.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采纳民歌民谣入诗,是对唐宋诗两种既有范式的超越,而从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看,对唐宋诗之争也影响巨大,客观上终结了这场长达千年的诗争.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佛经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文质之争"就表象而言,是关于如何译经的方法论之争,但从实质来看却是中国古代诗学延伸至佛经翻译领域的表现,故其具有鲜明的中国古代诗学之特点,蕴含深邃的中国文学之道和伦理思想。阐释这两个特点有助于我们完整解读"文质之争"这一存在背后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花雅之争是戏曲史上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论文以禁戏为切入点,对花雅之争重新探讨。和前人统而论之有所不同,主要从清廷、地方文人士大夫、地方行政人员、普通民众几个不同的接受群体分开来谈。将花雅之争放在清朝文字狱的大背景下,着力指出各接受群体在花雅之争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尤其是清廷和地方政府在禁戏方面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并且尝试对民众的文化欣赏水平做出定位。以期在分析花雅之争这个雅俗之变个案的同时,对文学发展中的主客观因素、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界,以音乐的雅俗之争最为激烈,从未得到过一致的意见。本文试图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对音乐的雅与俗进行理性的分析,得出雅俗之争并无必要的看法。雅与俗只是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之别,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雅俗共存的音乐环境,兼容包并,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多层次欣赏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5.
婆媳之争是影响中国传统家庭人际关系的突出因素。本文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婆媳之争进行分析 ,找出根源 ,并提出了解决婆媳之争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传记性研究、悲喜剧之争和艺术特征之归纳,人性形态和深层意蕴的探讨等方面论述了李健吾话剧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出了研究中的新动态和待开垦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遗产有有形与无形之别,但无形的可以转化为有形文化遗产。以旅游而言,历史文化名人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各地的建立旅游点、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他们。近几年来,屡屡发生的历史文化名人争夺战,就是同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相关的。这种争夺,较大的有: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航海东渡的徐福原籍之争,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炎帝“户口”之争,西施故里之争,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所在地之争,老子故里之争……此起彼伏,且有日趋频繁、激烈之势。这种争夺,早已超过了古已有之的“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的心态,蕴藏其后的是…  相似文献   

8.
保安处分是西方国家针对犯罪率急剧上升之状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立法应对犯罪方式的积极变化。保安处分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争论,在理论基础上存在学派之争、性质之争,并直接影响到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9.
宜昌,古称"夷陵",乃"楚之西塞"。在汉末三国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是名副其实的"争地",乃三国兵家们拼死争夺的焦点:三国之争,争在荆州,荆州之争,争在夷陵。蜀汉集团的悲剧始于夷陵之失,夷陵成为蜀汉英雄们永远的伤痛。  相似文献   

10.
一 清代经学研究的风气很盛,派别林立,其学术宗旨、研究方法、学术作风因时变化。皮锡瑞说:“国朝经学凡三变。”①王国维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采之学新。”②清代学风曾几经变化,其间,尽管有程朱陆王之争,汉宋之争,今古之争,新旧之争。但是,一条“实用”精  相似文献   

11.
辽金元处于我国古典唐诗学的成长期。它们既是由宋返唐的通道,又是自唐入明的门户,南北分流,弃宋归唐,转折过渡,承前启后,在唐诗学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在古文运动的背景下,诗、文分体观念催生了"以文为诗"之争。因诗歌观念、诗体形式的差别,韩愈"以文为诗"主要表现在古体诗而非近体诗之中。从司空图、欧阳修到北宋后期,对"以文为诗"的认识不断明确、深化。"以文为诗"之争促使人们对韩愈诗和宋诗的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促使了诗歌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在宋代诗坛的地位超过陆游,这是南宋人的看法.严羽评宋代诗体时认为,南宋独有“杨诚斋体”.全面看,陆游成就大于诚斋,但杨万里诗歌艺术创造性更高.该文详论了杨万里对刘克庄、张镃、姜夔、永嘉四灵以及江湖派的影响,认真评析了诚斋对金元诗坛、明清诗坛的影响;也仔细分析了历代对杨万里诗歌的反面批评.  相似文献   

14.
论清代辞赋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辞赋是融合儒林与文学、介乎诗文之间的文体,清代辞赋体式变化虽已穷尽,但辞赋堪称中兴。清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变革:一是在辞赋史内部,兼容历代赋艺,提倡以古赋为律赋;二是在辞赋史与学术史结合的层面,辞赋面向学术,以清代学术入赋,使辞赋具有现实性;三是在辞赋史与文学史关系的层面,提倡以秦汉之文、韩柳之骨为赋,清代的股文也使清赋具有新特色。  相似文献   

15.
桂林山水声誉的渐起和日盛,经历了唐以前的印象初具期、唐代至宋代期间山水"甲天下"美誉的真正确立期以及元、明、清和近代的不断巩固厚重期。在这三个时期中,古代诗词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中女性形象众多,商人妇作为其中特殊的人物形象,纷繁复杂,性格各异。商人妇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在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中就有其身影,唐诗宋词中也不乏商人妇的形象。元杂剧中的商人妇形象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金、元三代诗歌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段落,也是为中国诗歌史带来活泼生机与特殊样态的独特存在。广义的辽金元诗歌,包括了诗、词、曲这几种不同的诗歌样式,它们并不是既成的东西,而是在生成和发展之中呈现出的状貌。以狭义的诗来看,辽金元诗歌是呈现了一个由生新走向成熟的过程,但它不同于以往的生新与成熟,它们裹挟进相当多的新质——文化的新质。文章还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探讨辽金元诗歌研究的新意,指出辽、金、元三代诗歌的发展都是文化交融与互动所的结果。具体可概括为:辽诗展现的是面目生新的样态;金诗在流变中发展;元诗文化汇流中完善。作为诗的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的散曲和词,在金、元时期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词曲作为一种新兴的诗歌样式,足以使元代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8.
武陵文化产生以后,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武陵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晋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繁荣于元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9.
朱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包括三个重点对象:选诗(先唐诗)、唐诗和宋诗。其论诗范围已涵盖到当时为止的全部诗史。朱熹特别重视选诗,认为选诗是后世诗人应该仿效的典范。他最早对陶渊明诗的平淡风格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对于唐诗,朱熹强调应以李白、杜甫为典范。他肯定李、杜诗中遵循选诗法度的、风格平正稳健易于仿效的部分。他虽然最为推重先唐诗自然朴素的风格,但并不一味的厚古薄今,对唐、宋的主要诗人多有肯定。朱熹的批评含有针砭当时诗坛风气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金与南宋对峙,其文艺思想、诗学批评差异很大。作为当时南北诗学代表人物的元好问与严羽可作为双方代表。元好问与严羽对唐诗持论同中有异,其相同处表现在两人都提倡唐诗的自然浑成、刚劲豪放和诗歌悟境;不同之处在于元好问论诗无门户之见,对唐诗的评价多侧重于思想内容,且态度较客观中允;严羽则门户之见森严,俨然以盛唐为法,对中、晚唐诗批评过甚。探究两人唐诗持论差异之成因,可见其主要受文化思潮、国情时势以及自身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